[法語] 倫珠梭巴仁波切:止觀雙運 (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3 21:07:34
煩惱(Passions,Klesa)這個詞在此應取較寬鬆和語源上的意義,它不只表達一種
對事物的強烈執著,還包含所有會障礙解脫的情感,像恨、怒、驕傲以及色慾、貪婪、妄
想等。Passion 這個字是從拉丁文 Passus(受苦)衍生出來的,也應於此事帶受苦之語
源上的意義。 對佛教徒和許多其他古代倫理哲學家們而言,煩惱是痛苦,同時把梵文(
Klesa 和藏文 nyon-mongs)在此都翻譯為煩惱,都強烈地含帶著痛苦的解釋。
  這些煩惱的清淨之道,依次,若非世間的,就是出世間的。對煩惱消除效用,也分別
為暫時的或持續的。世間道帶來的是對煩惱的暫時壓抑,出世間道則造成煩惱的連根拔起
或完全終結。
佛教認為世間的秩序是種從頭到尾都由無常和受業及煩惱控制的不斷流轉所構成的因
緣條件,在業與煩惱的影響下,所有居於其中者,其結果都有是變化不定的。從世界的最
高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世間最下賤的。因此「上善」(the highest good)不可
能受業與煩惱的控制下不斷變化的因緣條件中求得,如同哲學也常提到:「人不只希望擁
有好的東西,更希望永遠擁有它。」如此,佛教認為世間法所提供的上善是不穩定的,因
此,佛法之道就特別朝向出世間法,在出世間法中,業消滅了,且不留據點。
  「道」,如果這裡我們指的是去除煩惱的世間道,而非佛法特有的修行,此與外道的
禪修體系和瑜伽是共有的,如數論派(Samkhya)也有修行道,這個瑜伽修行的體系,是
釋迦牟尼佛自數派的哲學家的修行者嗢迦遏羅摩(Udraka Ramaputra)那裡學來的,小乘
佛教的追隨者修習它,特別是借由暫時性的壓抑,可帶來相當快速的煩惱減輕。其後,在
這個世間道完成後,他們開始進修出世間道,這包括了所有煩惱的消除,依其後的出世間
道,他們達成了正滅的完全根絕。
大乘佛教的追隨者也同樣修習世間法的某部分,不過修的較少,因為由它壓抑煩惱上
所具有的價值,就等於精通有關煩惱之種種知識,以及它能增長對禪修或瑜伽的技術性掌
握,這些術語恰巧是同義的。
  去除煩惱的世間道是色界四禪(Catvari dhyanani)與四無色界定(arupyasamapatti
)的瑜伽修行。基本上,這是一種意識經由逐漸減少後的昇華,這裡,「執著」特別是指
心受某種錯誤的精神活動牽絆而被某個對象吸引,例如對對象的自性的性質無知。因此,
這個修行的主要方法是降低執著本身。而且,既然其他的煩惱生起時,同樣地漸漸去除執
著的的生起。熟練了較低層次的禪定修行,會有力量控制緊接其下的那個禪定,一直到叫
做「世間頂」(the mundanesummit)或「非想非非想處」的無色界最高定都是這樣的。
因為此處是世間道的頂端,已無地方高於它,可以控制屬於「世間頂」的殘餘執著。為了
要去掉這個殘餘,只有採用出世間道,才有可能成功。
  有關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四定的修行,止的成就是初禪的門檻。但是初禪的真正精通,
還需要觀比欲界庸常心更高的初禪心之所緣境。
於此,禪修者除了反省五根受外物吸引而生起執著的過患及惡果,更要冥思自己從研
讀和反省學到的有關初禪的相對優越性及明靜的特質。其後,會漸漸地停止不善之行及屬
於欲界最粗的執著,接著中度的執著,最後連最細的執著也去除了。
當連最小的執著也根除時,初禪心就全然地達到了。初禪的精通是開發天眼、天耳等
五種神通的基礎,每種神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加行和精通。
至於二禪,禪修者開始冥思較之初禪二禪的相對優越性和明靜特質,再次地,逐一去
掉初禪粗、中、細特質的執著。
對色界其餘的兩種禪定和無色界四定,這個過程是重複的,每一禪定的修習,皆以在
其前的那個禪定為基礎。經由每個續接的禪定,意識會變得愈來愈微細,愈來愈少的感官
意識繼續在運作。
在無色定的最高處之外,還有一個不屬於世間道的定,但只有已到達「見道位」的聖
者,在精通四無色界定的最高定之後,才可以進入。這個定叫「滅盡定」(cessation
trance,nirodha-samaatti),意識變得如此微細,可說明無意識狀態,因為所有的感官
和精神意識似乎像停止作用一般。相似地,在色界四禪時,也有另一個叫「無想定」(
nopereep-tion,asamjhna-samapatti)像這個滅盡定,不過屬於較低和較淺的層次。
有關這二個定,需要單獨寫一篇文章,才能完全處理這個主題。一些外道修行者,認
為無想定就是一種解脫的狀態。一些小乘佛教的宗派,曾認為在無想定與滅盡定中,意識
事實上是暫停的。大乘宗派中如唯識宗,也曾使用這些定的狀況,做為支持他們「阿賴耶
識」理論的一種論證,以便解釋個人意識在此二定之前與之後的連續性。
另外,像中觀學者以為在此二定中,有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精神意識形態仍然保持活
動。不管如何,有人這樣解釋無想定與滅盡定的身心作用,在「世間頂」(即非想非非想
處)的這個定時,清淨煩惱的世間道已完成了,能以世間道去除已生起的煩惱已完全消滅
了。但是他們的種子還是沒有消滅,因為如此,並非所有的執著都消滅了,如我們先前解
釋過的,已無更高的禪定之處,可以控制這些屬於「頂端」的執著。
再者,無法去除的已生起的執著殘餘,仍然像種子或根一樣的保留著,層次較低的執
著可能會再次從這裡成長出來。因此在《習定次第首卷》(First Bhavana-Krama)中曾提
到:「雖然人已從禪修中發展出禪定功力,但這並沒有摧毀自我的知覺認識,煩惱還是會
再次地成就,就像迦遏羅摩(Ramaputra)所修習的禪定一樣。」
  討論至此,幾乎每項都非特別地屬於佛教禪修,因為止、觀、止觀雙運、色界四禪與
無色界四定的世間道、五神通等等成就,都是與外道瑜伽共有的成熟。因此,以下的討論
,我們將試圖概要地說明,與外道不共的佛教特有的禪修之道。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見)   2014-07-13 21:26:00
隨喜讚歎!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7-13 21:46:00
隨喜
作者: woeshit ((*_*))   2014-07-14 16:56:00
隨喜讚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