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倫珠梭巴仁波切:止觀雙運 (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6 19:09:57
  在先前對世間道簡要討論之初,我們曾提到止的成就,是初禪的門檻。講得更正確一
點,是初禪的「近分」或「預備」(preparation,samantaka),因為任一色界四禪與無
色界四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近分。雖然如此,初禪有其不同的近分,特別稱為「未至定
」(thepotential,anagmy),因為這不是其他的近分定,它自身還未決定涉及(uncom-
mined),就像路上的岔口,可以引你到某一方向或另一方向, 但它是兩個方向之一的必
要出發點。
  靠著初禪未至定的成就,禪修者可先修習世間道(註:四禪八定的粗靜相道),接著
再修出世間道(註:以四諦、無我為所緣的出世間道),或可以直接就修出世間道。據傳
,小乘慧根銳利的行者,一般都不先修習世間道,直接經由出世間道起修,根除煩惱。像
這樣,大乘行者也可選擇二者之一,雖然對小乘行者和大乘行者來講,修習世間道的目的
是相當不同的。
再者,為什麼未至定是兩種道(註:四禪八定斷煩惱現行的世間道,與證無我真實斷
煩惱種子的出世間道)必要的出發點,因為此二道的修習都有賴於觀,而觀只有依靠四禪
心或四定心其中的一種才有可能達成。如果可選擇的話,第四禪會是最可用的,因為它沒
有下三禪所不欲的一些粗劣品質,它也不像無色界四定心那般的微弱。修習觀最小的要求
是至少要到達初禪心的外圍。也就是說,止的全然達成,再加足夠的觀力成就,以便能發
展出修習世間道或出世間道所特別需要的「近分定」。這個近分定就叫「未至定」。
  之後,以觀所緣境之某種無我(nairatamyas)修習出世間道。 「無我」的理論是佛
教不共外道的特有觀點,不管是最簡單的「人無我」的形式,或較為發達的二種無我的形
式,也就是「人無我」與「法無我」。根據這個觀點,自我既非真實的現象,也非確有的
東西,把自我當成真實的東西,只是一種對錯誤理解,而成為煩惱依賴的最後基礎。此導
致佛教去除煩惱的特有之道,是靠以直接瞭解事物事實上是無我的,把認識自我的最終所
依去掉。這種直接了悟的產生,是佛教瑜伽的立即性目標。
  在為出世間道做準備時,修行者再次檢視真理,像四聖諦或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
,把心止於所緣境後,開始從真理的角度分析所緣境。分析的目標在於對所緣境的真實界
限產生了義性的確定。這種在「止」上對所緣境的真實界限之分析性的探求,結果是逐步
貫通,開始愈來愈接近所緣境的真實認識。這些貫通是直接認識所緣境最終真實的預備,
傳統稱之為「順抉擇分」(theapproximationsofdefinitiveseparation,nirvedha-
bhagiya), 因為他們愈來愈趨向與煩惱與無明分離,經由見到真理,這些煩惱與無明都
去掉了。
此分為四個過程,最趨近開始稱為「煖」(heat,usman), 到另一端的趨近,叫「
世第一法」(highestworldlyquality,laukikagrya-dharma)為上。 在世第一法貫通之
後, 馬上發生親見(directperception,pratyaksa)修行道上可得的最高真實界限之確
定,此刻即標示出世間道的開始。對小乘行者而言,這是對四聖諦直接的無誤認知;對大
乘行者而言,這是對空性的直接無誤認識。雖然這種認識是從分析性思考的過程中產生,
它自身像其他親見一樣,是不帶推論性的或反思性的。
  對佛教而言,這種對最高真理直接無誤親見的成就,是區分聖者與凡夫的時刻,此後
再也沒有經由見道進一步要再親見的了。儘管修道的最終目標在此時尚未達到,然以直接
無誤親見真理的力量成就,可以容易地除去某類的煩惱與無明,但仍有一堆深藏的、根深
柢固的、難以去除的煩惱,需要連根拔起。
其後,根除這些煩惱的完成,係經由採用不斷的應用親見真理的禪修,一步一步地去
除最粗的煩惱開始,到最細的煩惱為止。當連最細的煩惱連同種子也根除時,修道的最後
目的就得到了,那是一種解脫的狀況,或自輪迴之苦得到了自由,是阿羅漢果位的完美清
淨。
  我們已概要略述過的道,經常再被分為五個次要的道,它們分別是資糧道(the path
of accumulation,sambbMra-marga)、加行道(the path of reaching,prayoga-marga
)、見道(the path of seeing,dar'sana-marga)、修學道(the Path of cultivation
,bhavana-marga)、無學道(the path of no further training,asaiksa-marga)。
前二道,資糧道和加行道屬於凡夫,後三道屬於聖人。在佛教的看法中,見道位的第
一瞬間,是這二種不同人的區分點。因為在前二道的修行階段是依信而立的,而其後三道
的修行是依自己對真實的直接認識而立的。
  資糧道自對佛法的獻身專注開始,它的頂點是止的完全成就。
當止達到後,修行者開始修習加行道,主要是在修習以真理做為所觀的對象。加行道
可再細分為四個瑜伽的層次,和我們已提過四順抉擇分是一樣的。在最高趨近的頂端,叫
做「世第一法」,在那裡發生對真理直接無誤認識的第一瞬間,也就是見道的第一瞬間。
見道位達成後,開始根除煩惱與無明,從去除最粗的和最容易的煩惱無明開始。這些
根除叫「見道斷」(riddancesby means of seeing)或「見斷」(seeing riddances)。見道斷分為八種,四聖諦亦各
有見道斷二種,四聖諦任一的兩種見道斷的衍生,由是否屬於下界欲界心或上界的四禪心
與四無色界定心而定。
在八種見道斷完成後,開始更困難的訓練,以去除屬於欲界心和色界、無色界心的那
些更微細、更難去除的煩惱與無明。這些訓練構成了修學道的修行,而這裡該去除的煩惱
與無明叫「修道斷」(riddances by culti-vafion)或「修斷」(cultivation riddanc
es)。這些修道斷分成九個等級,從現行欲界心的九等級開始,到色界四禪心和無色界四
定心。這些總共分成八十一個等級,也就是三界九層中,各層中再分大大、中大、小大、
大中、中中、小中、大小、中小、小小各九級。當屬於「世間頂」(非想非非想處)的小
小煩惱與無明被去除時,修學道就完成了。
若所有的見道斷與修道斷都徹底完成,最後的一層和道果─無學道─也就得到了。
  前面相當簡要地勾畫過特屬佛教淨化煩惱的修行道,此道須透過對無我的禪修方能達
成,主要借由滅止多層次的煩惱與無明而成就修學道。
這種訴諸對無我的禪修而得到的多層次的滅止,同時為大乘與小乘所共有。但是大乘
獨特的修行道,除了要斷除主要妨礙個人自世間病苦解脫的煩惱障以外,同時還要完全去
除所知障,此障是得大菩提成佛的主要障礙,成佛除了要修能使自己解脫的清淨之道以外
,同時還要具有許多可以利益別人的高貴品德。因此,既然大乘道的目標比小乘道更完滿
,它的修行道也一樣地比小乘更完滿。因為大菩提包含許多可以利益他人的品質,可以帶
來大菩提的修行道,也同樣需要修習產生這些品質的方法。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見)   2014-07-16 20:11:00
隨喜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7-16 23:41: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