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 伺察識(伺察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07 13:13:24
摘自:《心類學》07、08
雪歌仁波切講授
聞法動機
剛剛唸誦皈依發心,代表我們做每一件善根之前,必須先調整意樂。這點十分重要。
簡單來說,皈依,即上對佛菩薩、三寶有信心,而發心,則是下對周圍一切眾生有愛心。
具備這二項,即算圓滿的意樂。
無論對佛菩薩有信心也好,愛眾生也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從心開始去改變我們
整個身語意的行為。改變了,皈依與發菩提心的目標,才能真正如理達成。因此,不僅前
面要調整意樂,甚至應實際上去改變自己身語意等行為。而這一切,要從「心」的改變開
始。
去除內心壞的、錯誤的想法,或者去除我們傷害眾生或傷害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就去
除而言,光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是沒用的,我們必須生起與「錯誤的」心正相違的「好的、
正確的」心,才有辦法發揮剷除壞惡的作用。那麼,該如何生起這些好的心呢?現在學習
的心類學裡,告訴我們哪些是好的心,哪些是壞的心,分析的很清楚。
{摘錄}
伺察識
三種疑之中,有意義之疑,是比較好的部分。因此,我們要努力的,就是讓有意義之
疑慢慢變成伺察識。
伺察識的定義,即「謂於自境執著之欺誑符合事實之執者了別,為伺察識之性相。」
P111伺察識,比疑好一點,但它還不算是「量」,因為它還有欺誑的部分。量,是一種「
非欺誑」。嗯…,中文裡,這裡的「欺誑」一詞是什麼意思?( 同學答「欺騙」。)欺騙
,嗯…有點怪,不太對。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非欺誑」。非欺誑,意指「它是可靠的、非常堅固的」。
伺察識,還不到「非欺誑」這種程度,所以說,伺察識是一種「不是『非欺誑』」,這樣
有沒有好一點?中文這裡用「欺誑」一詞,就不是那麼正確、不那麼明白啦。嗯…不是非
欺誑…哈哈!這不就是「欺誑」了嗎?…哈哈!總之,你們要先了解什麼是「非欺誑」,
然後,伺察識呢,就還不到「非欺誑」的階段,就這意思。
於自境執著之欺誑符合事實之執者了別,這裡「欺誑」,不是說它已經符合、正確了
。符合事實,意思是「正確」,所以不能說它不正確,…哈哈。此處的符合事實,沒錯,
它是正確的,但是啊,伺察識本身,卻不是那麼有把握,它不能確定,沒什麼信心。所以
,人家問他,他的回答雖然是對的,但他自己卻有點心虛,不是那麼確定。如果多問他幾
次,可能就答不出話了…哈哈。這就是伺察識。
問:確定的,有顛倒嗎?
答:沒有顛倒。它是符合事實的。然而,伺察識雖然有符合事實,但它還沒達到量的標
  準。因此,這裡,中譯文的「欺誑」一詞,我們要理解成「還不到非欺誑的程度」,
  也就是,它還不夠堅定,不夠可靠,未達「量」的標準。哈哈…藏文原文也有這個
  問題啦。因為中文直接翻譯藏文,所以也會有這個問題。總之,欺誑,不是欺騙的
  意思,而是「不到非欺誑」的程度,它還不夠堅定。所以,剛才說過,伺察識,比
  疑好一點,因為它有符合事實而且沒有懷疑。伺察識呢,心中已經有相信了,只是
  這個相信,不夠堅定,就是這樣的階段。所以,伺察識,有沒有符合事實?有。堅
  不堅定?不堅定,它的堅定未達量的標準。
伺察識的定義,「謂於自境執著之欺誑符合事實之執者了別,為伺察識之性相。」P111
一開始,要先了解「欺誑」代表的意義,不能望文生義,這一塊,比較難理解。伺察
識,雖然比疑好多了,但還未達到「堅定的不欺誑」,它是中間的一種欺誑。再者,雖然
伺察識有符合事實,也就是他的想法是對的,但他卻不夠有信心,不夠堅定。
伺察識,屬分別心?還是無分別心?伺察識,完全是「分別心」。記得嗎?之前我們
談到,分別心的顛倒裡面,先由疑的三個階段慢慢轉成伺察識,因此,伺察識,一定是分
別心。因為,伺察識的前面,是分別心;伺察識的後面,是比量,所以還是分別心。你們
看定義裡的「執著了別」,又是執著,又是了別,一看就知道它是分別心。換言之,無分
別心裡面,沒有伺察識。
由伺察識到比量之間,有許多過程或層次,不是一下子就能變成比量的。因此,伺察
識,分為五個階段,即「第一謂無理由伺察識,第二謂與理由相違之伺察識,第三謂理由
未定之伺察識,第四謂理由不成立之伺察識,第五謂雖有理由但未抉擇之伺察識。」P111
首先,從最離譜的「無理由伺察識」開始;接著,有理由的伺察識。有理由的伺察識
中,先是「與理由相違之伺察識」,它雖然有理由,但卻與理由相違;再來,「理由未定
之伺察識」,雖然沒離譜到與理由相違,但還不夠周遍;第四「理由不成立之伺察識」,
理由已周遍了,但因尚未能成立起來;第五「雖然理由但未抉擇之伺察識」,雖然宗法存
在,既周遍,因也成立起來了,但是,雙方都還不在恰好的時間點上,因此,雖然論式是
正確的,卻對我們產生不了作用。以上,即伺察識的五個階段。
這裡的例子,還可以,不是那麼難。首先,無理由伺察識,「如唯依言聲音無常之語
,以執聲音無常之知覺。」P111很多人都會說:「一切法是空」、「一切法無自性」,大
家都會講,是吧?凡學佛的人,唸唸《心經》,就知道:「喔!色即是空!」所以就想著
「色即是空」。這些,都是無理由伺察識!為什麼?因為,我們完全是跟著「聲音」走,
而聲音,不是理由啊!我們聽到誰說的,或唸到佛經上說如何如何,我們就把這些音聲,
當成理由了。真正說來,這些聲音,根本沒有理由啊!
有時,聽著聽著,或唸著唸著,也許以為我們已經懂了,已經生起比量了…,哈哈,
這可不是什麼比量,它只是伺察識中最差的一種「無理由伺察識」。大家看一下例子,「
如唯依言聲音無常之語,以執聲音無常之知覺。」P111就像這樣。人家說,聲音是無常,
佛經裡也說,聲音是無常,於是,我們也說:「喔!聲音是無常。」這個時候,我們以為
自己有理由,但實際上,那個理由只是一種「聲音」上的東西。意義完全沒有抓到,只是
跟著聲音走,此即無理由伺察識。
再來,「與理由相違之伺察識」,好一點了。它不跟著聲音走,已經有一點意義上的
思考,只不過,思考時給搞錯了,用了一個完全相違的理由或道理。「如以不能表功能為
因,執聲音無常之知覺。」P111有時,我們會說:「一切法無自性!」用的理由是「如虛
空」、「什麼都沒有」,於是就「自性空」了。實際上,「一切法無自性」與「如虛空什
麼都沒有」,二者正好相違!因為,空性,並非完全沒有,它是依賴因緣的緣起,是一種
緊密複雜的、豐富的「有」。因此,如虛空什麼都沒有,即與空性相違。這就是「與理由
相違之伺察識」。
這裡的例子也可以用,「如以不能表功能為因,執聲音無常之知覺」P111如果說聲音
是無常,是因為「聲音是不能表功能」、「聲音沒有作用」,那麼,此處所用的理由,正
好與無常相違!因為,無常,是「能表功能的」。有生、有感果的作用,才算是無常,沒
有生、沒有作用,怎麼能說是無常呢?因此,「不能表功能」,不能做為成立「聲音是無
常」的理由,因為,這個理由,與無常是相違的。所以,聲音是無常,這個想法是正確的
,然而他所抱持的理由,卻與所想的道理、所立法矛盾了,但自己還以為自己是對的呢,
此即「與理由相違之伺察識」。
第三「理由未定之伺察識」,這個理由呢,比「與理由相違」好一點,因為這個理由
與所立法,不矛盾,有交集,只不過,還不周遍。沒有周遍,也不對的。未定,即「不周
遍」、「不一定」之意。「如以所量性為因,執聲音無常之知覺,而所量性,乃為成立彼
之不定因故。」P111所量性,即「存在」之意。量,即「能量的對境」,也就是「所量」
。若說:「聲音是無常,因為聲音是存在的法。」將「所量性」、「存在的法」做為理由
,並不周遍,因為,存在的法,不一定是無常。常法,也是存在的法啊!但話說回來,所
量性這個理由,至少比「不能表功能」這個相違的理由好多了,是吧?它只是不周遍而已
。不過,不周遍,還是錯的。
第四「理由不成立之伺察識」。這個伺察識,有理由,且理由不相違,也有周遍,然
而,卻於有法上不能成立,所以還是錯的。「如以眼所見為因,執聲音無常之知覺,而眼
所見,乃為成立彼之不成因故。」P111若說:「聲音是無常,因為是眼所見。」眼所見,
是一個理由,且不與無常相違,並周遍無常(眼所見一定是無常),然而,聲音不是「眼
所見」,所以還是不能成立。這裡,好像有一層層的階梯,好一點好一點地轉上去,是吧

  首先,第一種伺察識,完全沒有理由,第二種伺察識,好一點,有個理由,只不過理
由相違!第三種伺察識,有理由且不相違,但不周遍,所以還是不行。第四種伺察識,理
由不相違且周遍,卻於有法上不能成立。第五種伺察識,則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五種「雖然理由但未抉擇之伺察識」,什麼都成立了,理由既不相違,也周遍,有
法上也能成立,都是好好的理由,可是頭腦卻不夠利、智慧不足,因此,時機未到,仍然
無法了解,不能接受,故曰「未抉擇」。我們看啊,《中論》、《入中論》、宗大師的《
毗婆舍那》、《辨了義不了義》等論著,內容與理由,完全正確,全部可以成立,可是偏
偏我們腦袋不夠利,依然生不起比量,只能停留在伺察識的階段。此即第五種伺察識。不
過,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啦!哈哈!只有當我們能真正深入思考這些
深奧的道理,並能掌握正確的理由時,如果因自己智慧不足而無法理解的話,才是第五階
段的伺察識。
  若腦子夠利,理由周遍,且能成立,什麼條件都具備了,即外在的正因論式完全圓滿
,此時,自己本身也有足夠的智慧,如此一來,即能生起比量。所以說,伺察識後面,慢
慢就能變成比量。
  「如對聲是所作性及凡是所作皆是無常尚未以量識認定時,則以所性為因,執聲音無
常之知覺。蓋所作性,雖是成立聲音無常之真因,但其人尚未抉擇故。」P111「聲音是無
常,因所作性故。」所作性這個理由,周遍無常,且於有法上成立,然而,此人只是腦袋
裡有這個理由,但實際上因智慧不足而無法了解,用不上,沒辦法依這個正確的因生起比
量,故仍屬伺察識。這個時候,他有沒有信心?有。他有沒有想聲音是無常?也有想,也
相信,但仍生不起比量,這就是第五階段的伺察識。
  以上講述完畢了顛倒識、疑、伺察識。其實,這三種非量裡,還有許多不同的分類。
我們就不細講了。
(略)
-轉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07 16:40: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