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宣化上人:修道的秘訣-節食與寡欲

作者: kidstrife (kidstrife)   2014-09-07 19:15:26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很自然的一種道理。你明白這個道理,成就是住,
就是壞,就是空。生也就是老,就是病,就是死。若無成,就無住、無壞、無空;若無生
就無老、無病、無死。
可是眾生用妄想執著來分別這些事情,分別幾個大劫,也分別不清楚,時時仍是那麼糊塗
剛剛要明白一點,又糊塗了,故在輪回中,總是出不去。若想去輪回,打破這條道路,就
可以修行成佛,證本來佛果,無來無去,無垢無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什麼憂愁煩惱
也沒有,什麼五濁六濁也沒有了。可是我們人都放不下假的,故找不到真的。所謂:“
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捨不了死,換不了生。”你不把虛妄之狂野性制止,那麼真正的智
慧就不能現出。
你總用無明覆蓋著自性,無明有兩個幫凶伙計,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食與色,一個食欲,
一個色欲,這兩個幫著無明做種種壞事。所以儒教中說:“食色性也。”好吃、好色是天
然的生性。可是,要知道,我們這個無明為何總也不能破?煩惱總也不斷?智慧總也不現
就因為貪吃、好色。
食就是幫助欲,欲就是幫助無明。人生來就會吃,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會吃奶,無奶就哭起
來,但吃了奶後就不再喊,也不叫了。不錯,這是與生俱來的,可是有了食欲後,就生出
色欲。
男好女色,女好男色,互相迷戀,來貪著,放不下,看不破,飲食所有之精華就變成精,
精一足,就生色欲了。所謂“飽暖思淫欲,困苦起盜心”。飽暖了,男就想女人,女人就
想男人,就起這一套。若窮了,就想去偷,偷盜也就為了食與欲。你吃得胖胖肥肥的,吃
有營養物,而後就打淫欲妄想。人先起食欲,想吃好味,幫助身體健康之食物,但以後吃
少了,又覺得不夠;吃多了,色欲就生出。色欲生出後,就不顧生命了,只去貪色。
故色與食是同伴。若無明沒有食色之幫助,它就不會做那麼多怪事,出家人吃得普通些好
素食營養很好。所以對於吃東西之問題,不要看得那麼重,修道人吃得能維持生命即可。
要行中道。不需要吃得太有營養,但也不要吃得太壞,否則弄垮身體。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台灣的水果和尚(指廣欽老和尚——編者),他既不貪財,也不貪色。
人家給他果儀,他連看也不看。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一般人放不下財,視財
如命,但他卻看得那麼輕鬆,也不看果儀包得有多少。放在一邊,誰願意拿就去拿,故他
有些徒弟就偷拿許多錢,而後偷跑還俗去。那你說,他以後應該會管緊了錢?並非如此,
他仍然管也不管,看也不看,你說這老人定力有多高?他只吃水果、花生,不吃有味之物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證得初果。他修行很有感應的。有些人認識他,但亦有人不認識他
的德行,反而罵他是啞羊僧。他因年邁身體不好,故現在吃點粥了,但有人就開始呱呱叫
以為他要墮落了。其實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人家吃不吃粥是他的事,怎麼可以管那麼多?
如果人人修行都像這位老人那麼不貪不染,那麼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正法住世。這位老
人是我最歡喜的一位老同參,也可說是志同道合。
在萬佛城,你不能說每一樣都是對的,都是佛法,但我們願意依照佛法去做,依教奉行,
所以萬佛城所有的人,不注重吃好物,或穿好衣,或住好地方,只要能維持四大假合之身
體,能活著就可以的。我們所需要的是法,是無上法味,所以每天在萬佛城講經說法。你
們各位到聽經時,要勇猛精進聽講華嚴經,不要懶惰。你們聽經不是給師父聽,而是給自
己聽;你若自覺什麼都懂,你就不需要聽了。但你並非什麼都懂,你所懂的都是世智辯聰
盡是精細鬼靈俐蟲在作怪。你學法是給自己學而不是給師父、旁人學的。切記!不要白白
把光陰空過了。否則後悔莫及。
一九八二年五月九日講於萬佛城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07 19:34:00
欲界的欲主要指的是男女之欲與飲食之欲,所謂飲食男女,剛出門轉了一趟到處都有男男女女圍在一起烤肉,那個煙燻炭烤味道聞到真不舒服。色界以上就無男女相也無這些飲食關於修道之修習軌理,末學在板上分享過《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四資糧:守護根門、飲食知量、正知而行、悎寤瑜伽四篇,可爬文學習,為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部分內容原po如果是從美國萬佛城網站轉貼文可附上網址,末學也有親人在此處出家。宗喀巴門下傳人清定上師曾受宣化老和尚迎請至美國萬佛城傳授比丘三壇大戒的受戒師阿闍梨。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4-09-07 20:3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4-09-07 22:33:00
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07 23:19:00
二十多年前由宣化法師的因緣而接觸佛法,最初讀到的是宣化法師所講的金剛經、楞嚴經等,另有從楞嚴經中別冊出來的五十陰魔、四種清淨明誨,緣生緣滅,雖然已不再從宣化法師,但亦是感恩有接觸佛法的因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