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 誑、諂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07 20:17:22
摘自:《心類學》
雪歌仁波切講授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誑,謂為誑他詐現不實事為性。」P6《集論》云:「何等
為誑,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詐現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P14
誑,是一種欺騙。欺騙什麼呢?自己實際上並無真實的功德卻謊騙有功德,例如,謊
騙自己能親見佛菩薩、能與佛菩薩對話…但事實不然,這就叫誑。
諂與誑,二者有關聯。諂,是掩藏自己的缺點刻意不讓人知道,而誑,則是本身無功
德卻謊稱自己有功德。例如,身為一位出家人,平時不好好清淨修行,許多負面的缺點,
一旦為人所知,馬上刻意隱藏,不讓它傳開,此即是諂;身為一位出家人,其實沒什麼學
問,也沒什麼修行,然而遇上在家人時,卻表現出一副很有學問很有修行的模樣,此即是
誑。諂與誑,心中都存在著「貪」念,由貪而想獲得恭敬利養與名聲…等等。
在家人也是如此。諂與誑是我們很普遍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喜歡被讚美稱許,所以會
誇大自己的優點,二倍三倍的加油添醋,這是誑。另一方面,我們都不喜歡自己的缺點家
喻互曉,所以當人家講起自己的缺點時,就一心想著如何閃躲、避開、隱藏…,這是諂。
因此,一天二十四小時裡,我們很容易犯下誑與諂的過失,常常會做的。
《集論》裡,不僅談到誑的因,也談到它的作用。誑,從哪裡產生?即「謂耽著利養
貪癡一分」,這是誑的因。「詐現不實功德為體」則是誑的體性,「邪命所依為業」乃誑
的作用。
「耽著利養」,利,即尊敬,養,則是供養,耽著,是貪著、貪心的意思。因此,「
耽著利養貪癡一分」,意指耽著利養乃由貪而來,它是誑的因。前面提過的嫉妒與慳,以
及現在的誑或諂,都是由貪心所形成的。而誑的體性,則有貪也有癡,故曰「貪癡一分」

慳與誑的來源,不一樣。慳的因是貪之一分,它的體性,也是貪。但誑的因是貪,即
耽著利養,而它的體性,則有貪也有癡,故曰貪癡一分,此中,貪乃由前面的癡而來。例
如,因為他不相信、不了解業因果的道理,此即癡,所以,他才敢胡作非為、敢誑。所以
,誑的體性,有貪也有癡。總之,自己沒有功德卻詐現出很有功德的樣子給人家看,即曰
誑。
誑,有什麼作用?即「邪命所依為業」。《廣論》裡提過不能以「五邪命」的方式供
養,應清淨供養。其中,佯裝自己持戒清淨、很有修行以獲得眾人的供養,這就是誑。內
心先誑,而後行邪命之事,故曰「邪命所依為業」。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諂,謂覆藏自過方便所攝心曲為性。」P6《集論》云:「
何等為諂,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矯設方便隱實過惡為體,障正教授為業。」P14
「…覆藏自過方便所攝…」,一心設想如何覆藏自己的過失,或眾人提及自己的問題
時該如何閃躲掩蓋,因此,諂本身就是一種心的扭曲,故曰「心曲為性」。諂,不僅出現
於大眾之中,連二人、三人之間,凡提及自身缺點而極力隱藏,就叫做諂。
《集論》裡,諂的因是「耽著利養」,它的體性則是「貪癡一分,矯設方便隱實過惡
為體。」諂的作用,乃「障正教授為業」。因與體性的部分,應該沒什麼問題。
何謂障正教授呢?首先,要清楚什麼是「教授」?凡能去除過失、點出問題的有力引
導,即名教授。既然能點出我們的毛病即稱之為教授的話,若不願意人家指出自己的缺點
而盡做些「諂」的行為,那麼,今生或來生,都不可能得到這個教授了,此即「障正教授
」之意。這就像大家來這裡上課,如果老師一直挑明我們的問題,那麼大家可能下次就不
來上課啦,全跑光了!因此,若自己內心「諂」的問題很嚴重的話,則無法得到正教授了
,因為老師不敢講你的問題,一講你就跑啊。老師不敢講你,那你就完全沒有得到教授。
因此,障正教授者,即諂,這是諂的作用。
-轉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9-07 23:42: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