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達賴喇嘛尊者:非暴力的美德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3 08:49:09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九日,於美國紐約的燈塔劇院(Beacon Theater)
主講: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英漢口譯/文字整理:蔣揚仁欽
今天和昨天都有看到西藏傳統的歌舞,當我閉上眼睛時,就會浮現西藏傳統歌舞的景
象。扎西德勒。我想要跟您們分享更多的藏語,但只有這一句話「扎西德勒」。你們也只
懂一句話嗎?哈哈,扎西德勒!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首先,我非常的高興,且非常的榮幸在此跟你們一起分享我個人
的想法及經驗。我想要感謝這次的籌辦單位,在過去的三天,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
我們能夠接觸佛法、聽聞佛陀的教義。我想要知道,這裡有沒有前三天沒有來的?請舉手。
那裡因為反光,我看不到。(當時站著的尊者回去座位拿遮光的帽子)
昨天提到二諦是「同性異體」的概念:雖是同一個人,但隨之「不同的返體」,就如
現在我談話的時候,是以純粹人類的角度,或是七十多億人口的其中一份子的角度;之前
我是以出家人的角度為出發點,跟你們去佛教的討論。無論昨天、前天、大前天以佛教徒
的身份跟你們進行佛教教義的開示也好,或是現在以人類的出發點舉辦這場演講也好,我
從未覺得我是一位神聖、尊貴的達賴喇嘛,我真不會這樣想!因為自認為「自己很特別」
的想法往往會跟你們之間產生距離,其結果只會讓我成為孤立的一人,像似自己創造了自
己專屬的監獄,把自己關了進去。這樣只會帶來更多的憂慮、更大的壓力,也因為如此,
自己可能得做出虛偽的自己。為了讓自己從虛偽的現象獲得的解脫,還不如好好地以「人
」的出發點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我們都有著相同的感受、相同的想法、相同的潛能、相同的身體結構。無論在心理上
、生理上,我們都是一樣的,就如您有情緒的問題,我也如此,這就是我們的共同點。了
解情緒、認識情緒將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點。有些情緒會帶來負面的效應,但有
些卻帶來正面的效應、正面的能量,須要我們去持續。相反的,對於帶來負面效應的這類
情緒,我們必須要先觀察,再來認知,因為這種情緒會損惱他人,我們必須遠離。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非暴力的美德」。
首先,我想要講暴力和非暴力的界線源於動機,並非動作本身。如:一顆真誠的心、
誠摯的心、體諒他人的心,以這類的動機,哪怕粗言穢語,或粗暴行為等,皆屬非暴力的
行為。相反的,動機上想要傷害他人、使用他人、佔他人便宜,或是想要從他人得到更多
的好處而說出的美好漂亮之詞彙,或送出的禮物,都屬暴力行為,因為其行為已經有了「
暴力」的動機。總之,暴力和非暴力的界線須以動機區別。
所謂的「非暴力」並非被動,應主動積極去成辦。在某種的環境下,你要刻意避免暴
力因素的形成,其避免的方法就是去體諒他人,真正地站在他人的出發點著想。唯有為他
人著想、利益他人、愛護他人,才能徹底地避免暴力因緣的形成,或有效地阻擋損害他人
的暴力行為。
以現有的短暫今世而言,這世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有了母愛或親人對我們的呵護
照顧。因此,人們的成長通常是在被愛的環境裡茁壯的。有些科學家相信且這麼說道,出
生後的幾週內,母親的擁抱會對孩子腦部的成長造成極大的正面影響。我們每一人都知道
,寧靜的心靈會帶來健康的心靈及健康的身體,也會帶來歡喜的微笑;畏懼、恐怖、瞋患
及憂慮等,不只在當下使內心不安,也會對身體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極度的瞋怒會不停地製造憂慮與害怕,讓我們孤立。往往這種孤立感,會讓我們失去
內在的安樂,因為人類是種寄居社會而生存的動物。只有在所寄居的社會本身快樂的時候
,人類才能真正快樂地生活,恰巧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朋友、擁有個快樂的社會,靠的是對
他人信任並非畏懼。畏懼和信任是無法在一起的,因為過多的畏懼和猜忌,只會讓我們沒
法相信他人。畏懼和猜忌來自哪裡呢?因愛我執的緣故,把自己看太重了!科學家們也說
道,持久的畏懼及憂慮,會吞噬身體的免疫系統。所以我們才有這樣的口號:「健康的心
靈,健康的身體」。我時常說,為了能夠得到健康的身體,避免更多的疾病,你必須先保
護好自己的心靈。總之,就以身體的健康而言,健康的情緒是相當重要的。
人類應屬非暴力的動物,因為人的本性更傾向於非暴力的本性。有時候我會半開玩笑
地說,就以人類的身體結構來講,人的手之所以有手指頭是因為擁抱的所需,而不是用來
當拳頭的。如果我們的手只是拿來當拳頭使用的話,根本不需要手指頭。又像馬一樣,馬
不會擁抱,所以馬的馬蹄是用來踢、用來跑的,不須要指頭。
人的指甲與貓的指甲不同,貓的指甲叫「爪」,非常的尖。跟貓一起玩的時候,必須
得小心,否則容易被貓爪抓到,但人類的指甲沒有傷害力,人類的牙齒結構跟吃素的動物
,如兔子、鹿等的牙齒結構相似,並非像似肉食性動物的牙齒,所以人類的身體結構比較
符合溫順的草食性動物的身體結構。就以動物的生活形態而言,有些動物需要跟群隊一起
生活,有些是獨立生活,但我們人類屬於依賴群體生存的動物。
暴力跟強大的自我意識有著極大的直接關係。換句話說,強大的自我意識,或稱「愛
我執」,會去劃清自方與他方的界線,形成了暴力的基石。從此,自己會以自方為主,忽
略了他方,或進而地侵略他方;只要對自方有利,無論對他方有任何的損害,也都無所謂
了。這就是暴力行為的起源。
人類在早期,不只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也因由獨立個體的本質,對
他人的傷害可能有助於自己的勝利。然而,今天的世界,不只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甚至洲
與洲之間的密切關係是不可否認的。以人類的本性,或是今天世界的趨勢而言,所謂的「
我們」、「你們」的想法,以及暴力的意識形態:「可由傷害他人獲得自己的勝利」的想
法等早已過時。因此,我們必須要努力共同去建立一個新的意識形態,那就是我們都是一
家人,只有「我們」,沒有「你們」。
所以我一直在說:我們必須要成為一體的七十憶人口。有了這種意識形態,相信大家
都是一家人的時候、都是我的兄弟姊妹的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自我的快樂跟他人的快樂
是不可分離的、我的未來與他的未來是不可分離的。「只有他人快樂,我才能快樂;他們
痛苦,我也會跟著痛苦」的這種意識形態是相當重要的。
每當我想到暴力和非暴力的時候,也會跟著聯想到「人為的非暴力」與「人為的暴力
」。由於過去的教訓,二十一世紀應該是個美好的世紀。二十世紀後期雖然美好,但二十
世紀的前半期卻是個血腥的世紀。有些歷史專家曾說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由那
些大規模、不可思議的人造武器,使得許多人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幾乎有二億人口被殺害
。在二十一世紀的初端,我們看到了許多人為的災難,雖然這些災難並非大規模的毀滅,
但卻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是個此世紀錯誤的開始。我們不應忽略二十一世紀的美好
未來,我們更須好好去經營這個世紀,仔細去思考新的途徑,不應該以現有的情況感到滿
足。
世界人口數字一直在增長,我第一次到歐洲是1973年,第一次到美國是1979年。那時
候我常說世界有六十憶人口,但現今人口已經增長到七十憶了。有些報導還說,在這世紀
末可能會達到一百億人口。我們要考慮的不只有人口增長的問題,還有全球暖化的問題,
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天災次數一直在增長中,這些都是我們要去面對的挑戰。還有,我們
現有的生活模式真很浪費資源。你試想看,如果一百憶人口的每一份子都須要一部車子,
你覺得有可能嗎?像美國人一樣每人需要一部車子,這有辦法做到嗎?現在的中國有十三
憶人口,印度大約有十憶多人口,我無法想象在中印兩國內為了滿足每人的生活,充斥著
二十憶輛車子的情況。
貧富之間的差距也是我們必須去正視的問題。美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也仍有貧
富差距的問題。透過數據,紐約裡有大約四萬無家可歸的流浪人士。有次在華盛頓公開演
講時說道,美國是個無論軍事或經濟都十分強大的國家,但在這最富裕的國家首都,華盛
頓裡卻有著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貧富之間的差距,不只是道德上的錯誤,也是實踐上
的污點。綜合上述的全球問題,或是國家的個體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做為出發點,都是
必須去解決的,尤其是貧富之間的差距。我們一定要給予窮人足夠的教育、足夠的基本生
活環境、人權平等的自信,進而再去要求他們努力工作。同時,一定要給他們建立健康的
人生觀,這點必須要強調。
有次我在南非的時候,我想去看看平常人的生活狀態,後來我有這樣的機會拜訪了一
戶當地的居民,我們一起喝杯印度茶,播放著印度的音樂,感覺真好!這家的男主人公在
自我介紹時說道,他自己是一位老師。我當時回覆,您們有了民主的憲法,而且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因此,在你們的想法裡,你們必須要認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於是他跟我說,
我們來自非洲的人,我們的大腦結構是比較差的,我們沒有辦法跟白人的大腦結構相比。
我那時候真很傷心,於是我說:「不要這樣想,這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你諮詢一位研究腦
部的科學家,他會說大腦結構的差別不可能與膚色有關。以我個人的經驗,雖有不同的膚
色卻有平等的待遇,仍可獲得平等的工作。」之後,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這個主題,
最後他嘆了口氣,他才相信大家都是一樣的。當時,我真覺得好像放下了個重擔般,感覺
很輕鬆;我很高興透過我的努力,讓他相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自信真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由於社會的氛圍,搞得自以為自己是個貧窮下賤的類
別,被人侵視或是唾棄也是理所當然。喪失自信,是種錯誤的想法,每個人都需要自信,
更要努力工作。我們無論從哪一方都有責任去建立健康的社會,這並非單方面的責任。總
言之,貧富之間的差距是我們必須去正視的問題之一。
應該是 1973 年,我還記得非常清楚,我第一次去英國,跟一些教授座談的空檔時,
有兩位教授跟我提到世界的未來。這兩位教授跟我說:「現居世界南部所有人的生活模式
,跟現居世界北邊的生活模式一樣的話,那世界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用的。」我們可以試想
,那時才六十憶人口,現在已經七十億,如果將來成為一百憶,世界的資源怎麼夠用?這
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的鼻子有時會變得很長,不由自主地嗅到這類問題,
有篇雜誌曾報道說道,南非的撒哈拉具有強烈的陽光,非常適合建設太陽能資源。於
是我就想,那我們應該建設更多的太陽能板,並非給當地的城市,而是藉由這些太陽能,
去淨化我們的海水,這種技術的確存在。在某次的長途旅行中,大約在洛杉磯附近的某個
地方,有個很大的工廠,聽說就是個淨化水質的工廠。如果我們將撒哈拉的太陽能,用來
淨化海水,自然就有更多的水源、更多的海水淨化場。如此一來,也可將海水轉為淨水、
沙漠轉變為草原。
去年在澳大利亞的時候,我也同樣的提到類似上述的想法,因為澳大利亞有著許多沙
漠,我當時勸道,你們應該試圖透過某種技術,將原本的沙漠轉為草原。看看可否在將來
的每十年,使方圓幾百公里的沙漠區轉為草原。這樣一來,你們就可以接受更多外來的移
民、增加人口,不是兩全其美嗎?
我們不應滿足現有的狀態,因為現有的狀態仍潛藏著許多問題。這時的我們更應該開
啟自己的雙眼,在看清上述問題的同時,也一併去籌劃如何解決。問題發生時才想到去解
決的話,通常已經太晚了,事故發生前的未雨綢繆很重要。首先,我們應從心態上建立所
謂「一體性」的概念,這樣我們才不會分東南西北,因為只要是人類都是一體的。就像某
些非洲居民,因缺乏自信所產生的問題,除非從意識形態上做出根本的改變,除此以外,
沒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幫助他們。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只能透過教育。
推廣非暴力的概念,也只能透過教育,這樣才會有效地解決我們現有的暴力問題。所
以我常說,二十世紀曾是個血腥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應該成為和平的世紀。和平的世紀並
非意味著不會發生任何問題。問題一定會有,如同我之前所說,暴力的因緣一直都存在,
也永遠會持續存在。為了讓我們這世紀成為和平的世紀,當我們面臨問題的時候,我們要
有萬全的準備,去面對這些問題,而且其面對的手法必須要以非暴力的途徑。無論再怎麼
嚴重的問題,還得以非暴力的途徑!
這世紀應該以對話為主,所以我說這世紀是個「對話的世紀」。從小時候起,我們就
應該教育年幼的下一代,讓他們知道,非暴力的途徑才是唯一的途徑。所謂的「非暴力的
途徑」,具體來說就是個「對話的途徑」。
暴力絕非是個解決問題的途徑,一但觸碰到暴力的話,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為暴
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暴力;我們應該從伊朗、阿富汗、敘利亞等的困境中吸取教訓。人們好
像有種習慣,每當無法協調的時候,就自然會以暴力的行為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必須徹
底斷除的惡習。這絕非能透過聯合國去改變的惡習,而是從平民百姓的最基層教育開始做
起。
如上所言,暴力和非暴力的真正區分來自內心,我們一定要盡全力去推動非暴力的教
育,那就是推動「慈悲」、「體諒」的關懷,以及人類的一體性等理念。透過從小的教育
,絕對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我的這一代屬於二十世紀的上一代,幾乎沒有機會去改變這
個世界。跟我同代的朋友們,我們這些老頭腦都已頑固不化了、無法變通了;跟我同代的
老人們幾乎都超過六、七十了。我們的頭髮越掉越少、越來越禿的同時,我們的大腦和思
想越來越冥頑不靈。所以未來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二十一世紀的這一代。
在此有多少的年輕人?三十歲以下的請舉手,你們才是真正屬於這一代的人。我們真
得希望在你們的肩膀上可以扛起二十一世紀的責任,因為你們還有時間,你們的未來是充
滿前景的,而且世界的未來絕對可以透過你們的努力變得更好的。
你們要面對的挑戰,如:一百憶的人口、世界資源的缺乏等,我們這一代應該不須要
太擔心,因為我們不會遇到上述的問題,但是你們可能會遇到。有時候我開玩笑說:我們
過了十年或二十年,我們自然會消失,不是到天堂就是到地獄。那時我們會在天堂或地獄
,看著你們有沒有好好負起責任,照顧好地球。說不定我們還可以跟天堂的主人請個假,
重返地球幫助你們[笑]。
現代的教育制度過份地注重物質的發展,忽略了內在價值的重要性。試想我們的下一
代如果在這種教育環境成長的話,所想的肯定都是物質,因為他會覺得所謂的價值觀應該
建立在物質上。這樣一來,所談的只有金錢,缺乏內在的價值觀。其結果只會讓我們人類
會變成一種賺錢的工具,可是人不是種工具,因為我們有感受。
真正的安樂是內在的快樂,無論你有否宗教信仰,都不應該忽略內在的價值。推廣內
在價值的途徑,不應透過宗教的傳播,而是須要透過正規的教育制度。道德觀念若以宗教
的角度去推動的話,是沒有機會普及全球的。我們必須要找到一種全球化的推動方式,就
是把內在的價值觀編入正規的教育制度,幫助真正的全人類。這也是為什麼推動「非宗教
信仰的」道德觀念,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當我們講到英文詞彙 secular (非宗教信仰的/世俗的) 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認為
,secular 應該解讀為否認宗教信仰,但根據印度人的解讀,所謂「非宗教信仰」的意思
並非否定宗教信仰,而是在尊重所有宗教的同時,沒有傾向於某個宗教信仰。過去的三千
年間,在印度的宗教派系裡面,有個派系稱為「順世派」(Cārvāka),被視為否定前後
世的「斷邊者」,其教義受到其他婆羅們教的批評。但這些婆羅們派在批評順世派教義的
同時,卻尊稱順世派的導師為「聖者」。可見,其教義雖飽受批評,但仍保持對其教派的
尊重。
幾天前我在墨西哥,去了某個教堂進行交流。當時我很直率地跟許多基督教說:「有
時候,我覺得所謂的宗教,似乎跟穿著不可分離。穿上了這件衣服的時候,你才是修行者
,脫下這件衣服的時候,你再也不神聖了。」
透過數據,我們得知七十憶人口裡,大約有十億人口屬於沒有宗教信仰者。加上許多
自稱為「宗教信仰者」,但實際上只是隨著潮流自以為有信仰,未從認真去學習其教義的
人比比皆是。對這些人我們也應一視同仁,向他們推廣道德觀念,因為這些人也需要道德
觀的教育。這也是為什麼推動「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如果我們
的心態永遠正直,我們的人格永遠透明化,我何須畏懼他人、猜疑他人,這種的生活態度
會讓我們擁有更多朋友,這種心態或人格的產生靠的就是道德觀的教育。
最後,透過現實狀況的全面性認知,我們應知道:體諒他人、愛他心、正直態度的重
要性,因為這些道德的價值會讓我們的人生獲得幸福。
透過多年與各地的科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等交流的結果,我們正在努力擬定一個草
案,如何有系統地以科學的角度去建立道德觀。我希望,這種「與宗教信仰無關」的道德
教育,能夠在幾年後被所有大小學校編入正規的教育課程。一所學校、十所學校、一百所
學校乃至所有學校,我覺得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也應該去做的。
謝謝大家。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11-13 13:02: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