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2-29 08:02:49
: 就能緣心立二影像,初是毗缽舍那所緣,二是奢摩他所緣。言影像者,謂非實所緣自
: 相,唯是內心所現彼相。由緣彼相正思擇時,有思擇分別故,名有分別影像。若心緣彼不
: 思擇住,無思擇分別故,名無分別影像。
───────────────────────────────────────
■ 釋義──
周遍所緣,安立有四種:1)有分別影像、2)無分別影像、3)事邊際性、4)所作成辦。
.CBETA T16 No. 0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
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佛告慈
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所緣境事
,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周遍所緣的四種所緣境事,從「能緣心」而安立者,有二種所緣影像。第一是毗婆舍
那的所緣(即修習勝觀—觀的所緣)。第二為奢摩他的所緣(即修習安止—止的所緣)。
.CBETA T30, No. 1579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1) 「云何無分別影像?
謂修觀行者(修習止觀的修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對於所知事的法,由根識
或聞思二慧,產生第六意識的義共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然即於此所緣影像(透由根識或聞思二慧,產生第六意識的義共相),以奢摩他行
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達到奢摩他行的九種住心行相次第)謂令心1.
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伏、6.寂靜、7.最極寂靜、8.一趣、9.等持。
彼(透由根識或聞思二慧,產生第六意識受取的影像/義共相)於爾時,成無分
別影像所緣(奢摩他行住心行相作業的所緣是無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即於如
是所緣影像(第六意識所緣的義共相),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
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奢摩他行的作業,是不分析思惟觀察,於所
知事中,專注安住於義共相,名為無分別影像)。」
(2) 「云何有分別影像?
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透由眼根識)或聞(透
由耳根識),或分別(透由第六意識)故,(透由根識或聞思二慧)於所知事同分影
像(對於所知事的法,由根識的領取,或由聞思二慧的領納,產生第六意識義共相的
影像),由三摩呬多地(九種住心次第成辦之奢摩他三摩地相應)毘缽舍那行(行謂
作業、行跡),(毘缽舍那的作業)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所知事者(所知謂萬法),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
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
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成事/量識所緣)。
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透由九種住
心行相成辦之奢摩他三摩地)作意現前(正式具相的奢摩他作意現前為初禪近分定)
,(奢摩他三摩地定分相應,透過分別了相的作業)即於彼法而起勝解(透過分別了
相達到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對於所知事產生勝解的觀察思擇慧)。
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於所知事獲得毘缽舍那勝觀的領受)
,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此時所知事並非瑜伽現量的領受,而是透過義共相
獲得毘缽舍那勝觀,義共相明晰的出現,如現領受勝解而轉),亦非所餘彼種類物,
然由三摩呬多地(透過奢摩他的住心三摩地相應),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依於
奢摩他之三摩地,透過了相分別作業,產生伴隨奢摩他三摩地相應之勝解作意領受)
,彼所知事相似顯現(透過緣取彼所知事之義共相,獲得毘缽舍那勝觀,產生奢摩他
、毘缽舍那之止觀雙運三摩地,此時還有義共相的夾雜,故為所知事相似顯現),由
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毘缽舍那行的作業,是於所知事的同分影像/義共相,
分析思惟觀察勝解,透過毘缽舍那行的觀察思擇慧,於彼所知事義共相的內涵,正確
明晰覺了的通達忍可,產生非欺誑相符於所知事的同分領受)。
修觀行者(修習止觀的修行者),推求此故(透由正理,分別思惟觀察抉擇取捨
),於彼本性所知事中(所知事之性質,包含所知事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所知、
有、所量、成事、境、法、存在等是同義詞),觀察審定功德、過失(過失者不符合
所知事性質之增益、減損),是名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行的作業,是分析、思惟、
觀察、抉擇、檢測、辨證,於所知事中,分析思惟於義共相,名為有分別影像)。」
周遍所緣,安立有四種:1)有分別影像、2)無分別影像、3)事邊際性、4)所作成辦。
1.從能緣心而安立者,有二種所緣影像。第一是毗婆舍那的所緣(即修習勝觀—觀的所
緣)。第二為奢摩他的所緣(即修習安止—止的所緣)。
2.什麼叫影像?影像者,指非實所緣自相,並非真實的所緣本身,修止或修觀,修習止
觀,是由意識修,不是由根識修。透過根識的緣取,傳達到第六意識了別產生的義共
相,意識以它當所緣境,叫作影像。修習止觀的所緣,唯是意識所現的影像行相。
3.法的認知,可從「自相」與「共相」的角度趨入。「自相」是所緣自體本身,是眼識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根識無分別心所緣的對境,「自相」是五根識無分別
心所對的無常法。「影像」是意識所現的五根識無分別心所緣的彼行相,是單由意識
去現法的行相的「共相」(義共相),「共相」是第六意識分別心所現的常法。
4.第六意識當由緣彼行相,不思擇觀察,緣此影像安住時,基於它不作思擇分別,故稱
為無分別影像。在修止時,透過根識或聞思二慧獲得的定解,產生第六意識的影像,
第六意識分別心緣此影像專注安住,第六意識於所緣上專注收攝不散亂稱為無分別。
5.第六意識當由緣彼行相,正觀察、正思擇時,基於心能思擇分別,故稱為有分別影像
。在修觀時,要對所緣去作分別(分析觀察、思惟簡擇),所以稱為有分別影像。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玄奘譯):「佛告慈氏(彌勒)菩薩曰:善男子!一是
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
……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分別影像及無分別影像,是從修習止觀的能緣心上安立。以分別思擇觀察的方式而
修習的所緣,稱為有分別影像;以不分別專注安住的方式而修習的所緣,稱為無分別影像。
此二種所緣,1.修觀的有分別影像,2.修止的無分別影像,都可以緣世俗諦或勝義諦
,二諦隨一。有分別影像的所緣可以是二諦隨一,無分別影像的所緣也可以是二諦隨一。
「止」或「觀」的所緣境影像都一樣,沒有差別,但是其緣念方式不同。一種是修觀
的作業方式緣念的影像,是有分別的;一種是修止的作業方式緣念的影像,是無分別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