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02.htm
北傳:雜阿含602經, 別譯雜阿含177經 南傳:相應部1相應30經
檢索 關涉主題:(略) (01/17/2014 17:50:07 更新)
雜阿含602經[正聞本1378經/佛光本1262經](諸天相應/八眾誦/祇夜)(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
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伊尼耶鹿,仙人中之尊,少食不嗜味,禪思樂山林。
我今敬稽首,而問於瞿曇:云何出離苦?云何苦解脫?我今問解脫,於何而滅盡?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間五欲德,心法說第六,於彼欲無欲,解脫一切苦。
如是於苦出,如是苦解脫,汝所問解脫,於彼而滅盡。」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別譯雜阿含177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卻坐
一面而說偈言:
「牟尼之世雄,猶如伊尼延,少食不嗜味,寂然處林坐。
我今有少疑,欲問於瞿曇,苦從誰出要?云何解脫苦?苦於何處盡?願為決所疑。
」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世間有五欲,意第六顯現,除斷於喜欲,遠離一切苦。
是名苦出要,亦名苦解脫,斯處名盡滅,是事汝當知。」
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
相應部1相應30經/如麋鹿小腿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如麋鹿小腿般瘦的英雄,不動貪的少食者,
如獅子或龍的獨行者,對於欲不期待者,
我們來詢問,如何被從苦釋放?」
「世間上的五種欲,意被宣說為第六,
在這裡離欲後,這樣是被從苦釋放。」
劍品第三,其攝頌:
「劍與接觸,結縛、意的制止,
阿羅漢與燈火,溪流與大富者,
以四輪為第九,與如麋鹿小腿,它們為十則。」
註解:
1.「五欲德;五欲功德;五欲」,南傳作「五種欲」,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束感官快樂」(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
按:「種類」,另譯為「功德」,但與「福德」(,也譯為「功德」)不同,
巴利經典中只出現在「五種欲」中,這裡應該只是單純的「種類」的意思。
在玄奘法師的譯作中沒發現「五欲德;五欲功德」這樣的譯法,應該是轉譯
成「五妙欲」了。
2.「心法說第六」,別譯雜阿含經作「意第六顯現」,南傳作「意被宣說為第六」,
菩提比丘長老引註釋書的解說,「五種欲」與「意」即可解釋為「五蘊」。
3.「伊尼耶鹿()」,別譯雜阿含經作「伊尼延」,南傳作「如麋鹿小腿般」,
另譯為「如鹿王相;伊泥延相」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具麋鹿小腿」(with antelope calves)。
按:「麋鹿」(,另譯為「鹿、羚羊」),「伊尼耶」、「伊尼延」顯然是其音譯,
「小腿」另譯為「脛」,即(),「如麋鹿小腿」為三十二大丈夫相之一。
感想:
於五欲、六入、六觸離欲,便能解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