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03.htm
北傳:雜阿含603經 南傳:相應部10相應12經
檢索 關涉主題:事蹟/夜叉威脅佛陀 (01/17/2014 17:52:22 更新)
雜阿含603經[正聞本1379經/佛光本1263經](諸天相應/八眾誦/祇夜)(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
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度諸流?云何度大海?云何能捨苦?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能度諸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除苦,智慧得清淨。」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相應部10相應12經/阿羅婆迦經(夜叉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阿羅毘的阿羅婆迦夜叉領域。
那時,阿羅婆迦夜叉去見世尊。抵達後,對世尊這麼說:
「出去!沙門!」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進來!沙門!」
「好!朋友!」世尊進來了。
第二次,阿羅婆迦夜叉對世尊這麼說:
「出去!沙門!」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進來!沙門!」
「好!朋友!」世尊進來了。
第三次,阿羅婆迦夜叉對世尊這麼說:
「出去!沙門!」
「好!朋友!」世尊出去了。
「進來!沙門!」
「好!朋友!」世尊進來了。
第四次,阿羅婆迦夜叉對世尊這麼說:
「出去!沙門!」
「朋友!我不要出去,你要做什麼就做吧!」
「那麼,沙門!我要問你,如果你不回答我,我要使你的心混亂,或者,我要使你的
心臟破裂,或者,我要抓住[你的]腳後,丟過恒河的另一岸。」
「朋友!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我不見
任何能使我的心混亂,或者,能使我的心臟破裂,或者,能抓住[我的]腳後,丟過恒河的
另一岸者,但,朋友!問你想問的吧!」
「這裡,什麼是男子的最上財產?什麼善行帶來樂?
什麼確實是味道的最美者?如何活是他們說的最上活命者?」
「這裡,信是男子的最上財產,法善行帶來樂,
真理確實是味道的最美者,以慧而活是他們說的最上活命者。」
「如何渡洪水?如何渡海洋?
如何克服苦?如何被淨化?」
「以信渡洪水,以不放逸[渡]海洋,
以活力克服苦,被慧淨化。」
「如何得慧?如何找到財富?
如何得名望?如何綁住朋友?
從此世到來世,如何死後不悲傷?」
「信著阿羅漢的法,為了得涅槃,
欲聽聞者得慧,不放逸地,明察地。
適當的行為者,盡責、奮起者找到財富,
以真理得名望,給予,綁住朋友,
從此世到來世,這樣死後不悲傷。
有信的屋主,[住於]這四法:
真理、應被調御、堅固心、施捨,他死後確實不悲傷。
來吧!也問其他多數沙門、婆羅門!
如果有比這裡的真理、應被調御、施捨、忍耐更好的被發現。」
「如今我為何要問多數沙門、婆羅門?
現在我了知:來世的利益。
確實,為了我的緣故,佛陀來阿羅毘住,
現在我了知:有大果報所施之處。
我將從村落到村落;從城市到城市遊歷,
敬拜著正覺者、法的善法性。」
〈夜叉相應〉完成,其攝頌:
「因陀羅迦、沙卡、針,吉祥寶珠與沙奴,
匹亞迦勒、富那婆蘇、須達多,白淨二則、基臘、阿羅婆迦。」十二則。
附註:菩提比丘長老概述註釋書的解說:阿羅毘地方的國王被阿羅婆迦夜叉抓住,要
脅他每天要提供一個人給他吃,否則就要吃掉國王。起先,國王每天送一位罪犯去,罪犯
送完了,送國境內的小孩。國境內有小孩的人家都逃光了,國王打算送他的王子去。就在
前一天,佛陀去阿羅婆迦夜叉住的洞穴,但阿羅婆迦夜叉剛好外出到喜馬拉雅山參加聚會
,於是,佛陀坐在夜叉的座位上,為夜叉的妻后說法。夜叉聽到了,很生氣地趕回來,於
是開始本經的對話。起初,佛陀隨順夜叉的指令,想軟化他,但到第四次後,佛陀知道夜
叉打算整夜戲弄,就拒絕他的要求。而夜叉所提問的四個問題,是其父母從迦葉佛那裡聽
來而教他的,但現在夜叉只記得問題,已忘了答案,於是,就趁機拿來問佛陀。
註解:
1.「諸流;駛流(GA)」,南傳作「有之繫縛」(bhavabandhan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存在的束縛」(the bondage of existence)。按:「有」(bhava),指十二緣起中的「
有」。另外「駛流」,南傳也作「洪水」(ogha,另譯作「暴流;流」),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洪水」(the flood),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參看《雜阿含490經》)。
2.「法善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法很好地被實行」(Dhamma practised well)。
3.「欲聽聞者得慧」(Sussūsaṃ labhate paññaṃ,另譯為「得欲聽聞之慧」,錫蘭
本作Sussūsā labhate paññaṃ,譯為「從欲聽聞得慧」),菩提比丘長老採錫蘭本英
譯為「從想要學,一個人得到慧」(From desire to learn one gains wisdom)。
4.「應被調御」(dam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自我-控制」(self-control)。按:第一
個「應被調御」,錫蘭本作「法」(dhammo),菩提比丘長老認為錫蘭本比較好,並解說本
經偈頌用詞前後的對應關連:慧=法=應被調御;給予=施捨;盡責、奮起=堅固心=忍耐。
感想:
信 是善法的開始,想要學習 是智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