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之銘言:
: 過去接觸一般佛教(民間版本)的時候
: 遇到困難的時候
: 會念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
: 當時個人深信只要當個好人
: 念佛或念菩薩,祂們會保佑我們
: 現在回想起來
: 也不能確定有沒有得到保佑
: 但當時是我心裡很好的依託
: 後來長大之後
: 因為感到好奇,再加上種種因緣
: 開始接觸更深入的部分
: 看了一些南傳佛教的書籍與觀點
: 也看過網路上許多漢傳跟南傳的討論
: 但我看完之後
: 感到更為迷惑
: 從理性上的觀點來講
: 我覺得南傳的觀點有可能是對的
: 歷史上的佛陀是一個凡人
: 他藉由自我找尋,自我訓練的過程中
: 找到了某種方法
: 可以讓我們即使面對現實生活的困境
: 但心裡能不感到那麼痛苦
: 但從感性上的觀點
: 我希望漢傳佛教是正確的
: 我希望真的存在觀世音菩薩,藥師佛等諸佛菩薩
: 在我們遭遇困境的時候
: 可以有超越現實的力量幫助我們處理實際的難題
: 我希望的不單是像南傳教導的
: 遇到困境能坦然面對它,不感到苦
: 而是希望能實質改變困境
末學分享一些心得給您參考 :
佛法可略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自度(出離心)、第二個度他(菩提心)。
南傳所強調的是自度,漢傳所強調的是度他。
順序來說要先自度,然後再行度他。
嚴格說起來南傳、漢傳、甚至藏傳都要學,才圓滿。
過份偏重自度,忘失菩提心,會變成小乘,只求自己的解脫。
過份偏重度他而沒有自度基礎,會變成空中樓閣,變成一種情感上的信仰。
這種信仰,當你遇到逆境的時候,卻求不得菩薩加持而生苦惱,信心便會開始動搖。
歸根究柢,並沒有深入經藏薰習,所以對於 "佛菩薩" 的實質內涵認識不深。
所以二者其實是一體的學習次第。
目前這方面融合系統比較完整的,反而是在藏傳佛教。
漢傳在過去也是非常有系統的,寺院是學習經典的地方,辦法會很少。
但到近代佛教常以"法會"為主,經教的學習反而不重視。
相同的問題也發生在藏傳,近代也很多火供法會、修財神..等等。
這些問題,漢藏的大德也都有提出來警惕。
反觀南傳,相較之下就沒有這些比較俗世的法會,而更專心於禪修。
所以南傳整體修學環境,在這個時代給人感覺更相應佛陀所強調的 "清淨"。
而漢、藏的不少大德,也正努力改變一些過於俗世的習慣,導回經典教育為主的正法。
佛菩薩、淨土、加持..等等,有沒有 ? 絕對是有的。
而且可以透過理性的學習經教、修行而有體會。
但問題在於,如同太陽光照著我們,但當事人總打著一把雨傘,自然也感受不到佛菩薩的
攝受加持,如何放下這把雨傘(貪嗔痴障礙),就是三傳共學的戒、定、慧。
佛力的部份一般在大乘佛法才會詳細討論,這個領域主要分佈在漢傳與藏傳,教學內容
非常圓滿殊勝,有部分也是會談到你說的超越現實的力量(佛力)。
但有一個大原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力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也是一樣不可思議
所以經云 :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這就是那把擋住陽光的雨傘。
而"放下"雨傘的主人,不在佛,在我們自己,這也又返回自度的重要性。
關於這些,必須透過經教中理智的學習才能慢慢理解,信心才會深入,而不是一種感性。
末學推薦幾位自己知道三傳滿有系統教學的大德
漢傳 : 淨空老和尚、聖嚴法師、日常法師。
藏傳 : 索達吉堪布、慈誠羅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
南傳 : 帕奧禪師
您可以去瞭解認識看看這幾位大德的教學內容,基本上對佛教就會有很完整的概念。
然後再找自己相應的去一門深入學習。
至於學習中,難免常會聽聞關於三傳之間的議論,有時候看看聽聽就好。
因為南、漢、藏三傳,都是佛法,很多事實必須親自去瞭解才能明白。
我們是登山者,爬上頂峰才是我們的目標,不要被山困住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