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11(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3-29 19:39:37
(續:「次者引《淨土論》,謂菩提心,即願成佛度生,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此心初
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實亦不然。蓋以淨土往生法門,實為難信之法,信心未生,
何能發心?」)
  六、七歲上學,老師教他,好教。老師繼續要表法,老師不好當,是學生的榜樣。學
生的榜樣,最初是父母給他打下基礎,現在讓老師再幫助他長成。在這個過程當中,有許
多典籍,經典,經,大聖大賢的教學,這些文字要讓小朋友讀誦,對著書本叫讀,不對書
本叫誦,誦就是背誦。怎麼背誦?學生還很小,智慧沒開,記憶力很好,所以只教他記,
督促他的遍數。古人教給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部書從頭到尾,這個學生有
沒有念滿一千遍,是以這個為標準。一天念十遍、念二十遍、念三十遍,每個學生的進度
不一樣。有的很聰明,念幾遍就會背了;有些差一點,念十幾遍才能背;還有更差的,要
念二十遍才會背,每個人不一樣。所以重視緣不相同,聰明的、記憶力好的,遍數念多,
速度加快,進度是每個人不一樣的。這一部我念完了,再學第二部,不能同時學兩樣,只
能學一樣,一樣一樣的背。譬如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先
讀《大學》,《大學》念滿一千遍,再念《中庸》,《中庸》也念一千遍,再念《論語》
,《論語》也念一千遍,再念《孟子》,《孟子》也念一千遍,這樣教法。
  孩子念得滾瓜爛熟,一千遍有時候他會悟,他懂得裡頭意思,講給老師聽。不是老師
講給他聽,是他講給老師聽,老師再跟他一起研究,提升他的智慧,提升他的見解。老師
要懂得教學,老師不能講給學生聽,講給學生聽,他完全是變成記誦之學。老師最重要的
是要幫助學生開悟,小悟、中悟、大悟,幫助他開悟。讓學生讀,讀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
處,再讀一千遍又有悟處,跟前面不一樣。如果一天念十遍,不難,一年就三千部,年年
向上提升,真的可以到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到不了,也能夠到大悟。大徹大悟是聖人,大
悟是賢人、菩薩,小悟是阿羅漢、是辟支佛。這是古人學習的理念,教學的理念,跟現在
不一樣。古人學這個終極的目標是聖人、賢人、君子,聖賢君子的教育。
  這個教育,根扎下去了,到十四、五歲,再學佛經很容易契入。你看古來大德,許多
祖師大德,什麼時候出家?十幾歲出家,就學習經典,他有傳統文化的基礎,有這個根他
學不難。學習的方法不變,小時候在家學的,讀書千遍,出家跟師父學的還是讀經千遍。
千遍讀下來之後,講給老師聽,有些講得不錯,確實有悟處,老師跟他在一起研究討論,
幫他提升,教他上講台,為大眾講經說法教學。這個,一代一代的人才是這樣培訓出來的
,不偶然。凡是上台講經的都是開悟的,沒有開悟的不能上台,沒有開悟的不能做註解。
古時候教學嚴格。
  現在問題是什麼?根沒有了,這個問題嚴重。那現在學校,縱然我們辦漢學院、辦佛
學院、辦佛教大學,我們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的,中年出家才學佛,不是從小。
我接觸佛法二十六歲,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開始講學,根柢不夠深。我學佛七年,出家
講經教學,看看古人,古人十幾年,至少都十五年以上,我跟他們比,少一半。所以今天
我們想到的,怎樣來辦個一條龍的學校,什麼叫一條龍?從幼稚園辦起,小學、中學、大
學,一直辦下去。這也是個特殊學校,可以向教育部來申請,我們來提案。這種學校採取
封閉式,為什麼?社會是大染缸,嚴重的染污,你所看的、所聽的、所接觸到的,都是幫
助你在觸動你的邪思邪念、邪說邪行,這個問題嚴重。所以今天社會動亂,災難這麼多,
不是沒有原因,根本的原因在教育。古人教與學的環境好,學生上學,私塾,私塾是封閉
式的。課堂裡面至少是二、三個小時,多半都三、四個小時,當中沒有休息,它讓你聚精
會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三年五載養成習慣,到老還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他收
到這種效果,所以能成大器。
  我們再看下面這幾句話。「信心未生,何能發心」,這心發不出來,首先要有信心,
斷疑生信。「如《阿彌陀經》云:十方諸佛,稱讚本師,於五濁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
世間難信之法。」這是《阿彌陀經》,真不容易,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真是難!「又
本經《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沒有比這更難的
。這些都是說明,能信淨土,實在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於此難信能信」,這是大智。
「順此信心,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即是發菩提心也」,難發。
  我們今天有這個緣,這緣抓住了,能不能成功我們自己沒把握。我們依靠祖宗,求祖
宗保佑,我們依靠三寶,求佛菩薩加持,讓這個學校辦成功。這就是包括我們現在有幾處
興建漢學院,也有幾處在興辦一條龍的私塾,私人辦學,來做實驗點。做成功,成效出來
了,大家相信了。這些課程教什麼?漢學院它的層次相當於一般大學,而且還有學位,有
博士、有碩士,有學位的。課程怎麼認定?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實在講我們的目的非常單
純,就是培養一批將來真正是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流的教師,讓這些人來繼承傳統文化
,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再傳給後世,我們就這麼一個願望,很單純。所以課程,我們就
選擇的《群書治要》、《國學治要》。
  為什麼?這兩部書能讀,這兩部書是古大德在四庫裡面擷取的精華,這兩樣東西學會
了,你就有能力去學《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裡頭你喜歡哪一種,選擇一部,用十
年的時間去專攻,十年之後你就變成漢學專家。你專攻這一部通了,沒有學的也能貫通,
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達了,門門都通。這也可以說,像大乘經上所說的,法門平
等,無有高下。要開悟,對於聖賢東西要有開悟,要悟才管用,不開悟不行,絕對不是記
問之學,不是記得多少,要開悟。我們把目標定在這個地方,全心全力在推動。
  後面這幾句話說,能信是大智慧,而且是大福報,「順此信心,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
之願」,往生極樂世界。去幹什麼?跟阿彌陀佛學習,極樂世界老師是阿彌陀佛,同學是
諸大菩薩,到那邊去拿極樂世界的博士學位。極樂世界的博士學位是地上菩薩,十聖,碩
士學位是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十地博士學位,這到極樂世界去拿去。然後
才有智慧、才有能量、有神通,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發這樣的大願
,這樣的大心。
  所以這裡幾句話說,「但能真實信受,自然能發如上之心。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
,淨土宗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門。「如《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是以念佛
之人,必宜早生信願,是即發菩提心也」。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二十歲
,本著自己的根性,老實、聽話、真幹,他具備這三個條件,所以師父特別教導他,老實
念佛。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他真的,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念到什
麼程度?念到法身菩薩的境界,禪宗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念到這個境界。他沒有
念過書,他不認識字,可是你不管什麼經,你問他,好像他都懂,他都能給你解釋,說出
一番大道理,叫人佩服。我們同學當中也有兩個人,學海賢學得很像。劉素雲居士,一生
專攻《無量壽經》,每天《無量壽經》念十幾二十遍,她念了二十年,熟透了。還有一個
北京的胡小林居士,最近六年專攻《大乘起信論》,我聽過他兩堂課,講得好,講得很道
地,很難找到一個能夠跟他相比的。他《大乘起信論》念了三千多遍,其義自見,不難。
  培養真正有成就的善知識,弘法利生,無論在家出家,方法是一樣的,「因戒得定,
因定開慧」。三千遍是持戒,諸位要曉得,那是戒,三千遍之後就得定。心定了,三千遍
書念下來,妄想沒有了,雜念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你得定,定能開慧,就
是經典裡面所講的意思你全懂了。現在學習沒老師了,上一代這些高人都往生了,走了,
現在沒人,現在全靠自己,自己什麼?無師自通。你依照這個方法,一門深入,讀書千遍
,就能夠無師自通。要持之有恆,用真誠心、用恭敬心、用清淨心,你一定能成就。
  真正成就之後,你才能教人,講經是幫助廣大的群眾,幫助他們認識聖賢教育,幫助
他們認識大乘佛法,目的在此地。認識之後,你才會選擇,選擇一門專攻、深入。中年以
上都來得及,甚至於老年,對淨土真能生起信心,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殊勝方便,無與倫
比。所以要發心,不然我們的光陰空過了,這叫真可惜!能夠把光陰抓住,一分一秒都不
放鬆,這個人必定成佛,往生就是成佛。念老最後兩句話勸我們,這勸念佛人,必須宜早
生信願,愈早愈好,真信真願,這就是發菩提心。
  下面第四段,「問答解釋」。這個問答是念老假設的。「問曰:若備修萬行,能感菩
提,得成佛者,何故《諸法無行經》云: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
與地。」這個問題來了,針對前面所說的,你提出的,要備修萬行,能感菩提。那經上說
,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這話怎麼說?下面解釋,「釋曰:有人根據《諸法無行經》
中所云,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可得,此求者乃遠離於菩提,如天與地之相隔遠。既然
如此,今何云,修萬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耶?以下作答」,下面作答。這個問答看
起來好像很容易懂,實際上很深,問得很深。
  我們看下面答覆的,「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你現在著相,你著相求,
「不當理實」,跟菩提的理體不相應。「故名人遠」,所以舉比喻說你跟菩提距離愈來愈
遠了。「是故經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下面解釋:「菩提真正之本體
,契理,則無一切相。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
,與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執,即是作相。自離於理體之實際,故云不當理實。此人則遠
離於菩提也。」這幾句話的意思講得很深。
  「經言」,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身是物質
現象,心是精神現象,你的身得不到,你那個心也得不到。那怎麼求法?所以這個地方就
教給我們,解釋給我們說,「菩提真正之本體,契理,則無一切相」。什麼是理?實際理
體,這名詞都很難懂,也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這個名詞我們聽得很多,大乘經上常常
說,真如實相,我們對這個名字有個概念,什麼是真如,什麼是實相,它的真實義我們沒
辦法理解。實相是真相,我們用比喻來說,讓我們有個概念。實相是真相,譬如我們在電
視機前面,我們面對著畫面,這個畫面的實相是什麼?真相,真實相,這個畫面真實相是
無相。為什麼?這個畫面是動畫,像電影動畫片一樣,前個動畫片打在螢幕上,它時間很
短,一百分之一秒。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看,它跳動了,第一張沒有了,第二張出現,第二
張沒有了,第三張出現,一秒鐘一百張,這是它的真相。我們有沒有看到它跳動?沒看到
,其實它是在跳動。才一百張,百分之一秒,我們就被迷惑了,我們所看到的是妄相、是
假相。《金剛經》上說它是夢幻泡影,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
  真如實相,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學不得已方便說一個名相,說個名詞,讓大家有個概念
,但是這個概念不可以執著。一執怎麼樣?就變成法執了。執有兩大類,一個是人執,一
個是法執。人執,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執著這個名字是我。有這個執著,麻煩大,這是六
道凡夫,這是輪迴心、輪迴事,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就是你有人我執、有法我執,從
執著裡頭變現出這個境界,虛幻不實的這境界,境界相,阿賴耶的境界相,這麼來的。怎
麼樣你才能知道真相?一切執著統統放下,真相現前。真相現前還有一個麻煩,根本無明
,這個東西不破,你還是看不到真相,知道有真相,看不到。這是什麼?我們說得粗一點
、淺一點大家好懂,起心動念。我們眼見色,起心動念了,馬上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動念
,分別執著馬上就生了。在面前就出現兩樁事情,一個我喜歡、我愛,一個是我不喜歡、
我不愛,這個念頭就生了,這是什麼?這就造業了。
  這個相,屏幕上現的相,這個相是假的,生滅相。屏幕雖然不生不滅,它沒相,它是
一片光明,好像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片光明。這一片光明不能說它無,為什麼
?它能現相,遇到緣它就能現相,我們把頻道按下去,相就出來。我們把屏幕比喻作常寂
光,把色相比喻作十法界、比喻作六道輪迴,我們用這個比喻比較容易體會,容易產生一
個概念。這個概念都不許可你分別執著,一分別一執著,壞了,造業,你喜歡的,善業;
不喜歡的,惡業。沒造啊!起心動念就造了,這叫意業。業有身口意,身、口造的業你容
易明白,起心動念你不容易知道,統統在造業。特別是意業,意業是一秒鐘造多少次?二
千二百四十兆次,不知道!你一個不高興、一個瞋恚心,雖然一陣子過去了,幾秒鐘過去
了,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還得了!太可怕了,死了以後到閻王那裡算帳是這麼算法
的。真的太可怕,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教我們淨念相續,這也造業,造什麼業?造淨業,造往生到
極樂世界的業,這個業好,這個業造熟了,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那就是咱們不造別的業
,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我讓這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讓它中斷。為什麼?它一中斷,別的念頭就進來了,這個念佛的功
夫就被夾斷了,就被染污,功夫就不能成片。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有求的心都是
妄心,我們求生淨土也是妄心,但這個妄心好,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用真心了。為什麼?
不是你的功夫提升,不是的,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他老人家修行的功德,再加上四十
八願的加持,你的菩提心現前,你的實報土現前,是這麼個原因。
  你這在一生當中,很短的時間就能修成,一般人大多數三年功夫成片,有壽命,不要
了,求佛帶你往生,佛就接引你去了。三年走的人太多太多了,那不是他的壽命,沒那麼
巧,而是佛力加持你,佛來接引你。在幾年前,深圳有個居士,聽說三年念佛能往生,黃
忠昌,他年歲不大,他說我試驗試驗,如果真能走我就想走。他閉關兩年十個月,還差兩
個月滿三年,往生了。他自己說的,他是壽命不要了。確實能滿人願。往生到極樂世界,
就是法身菩薩,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真正的阿惟越致是七地,七地以上,證得
無生法忍。
  所以菩提要不要求?要求,又不能著相。菩提的意義要清楚,菩提就是真如、就是自
性,我這一生學佛,我要見性,我要明心。佛菩薩在經典教給我們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學
習,認真努力學習又不能執著。佛法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就不一樣
在這裡,世間法容許你有執著,容許你有個強烈求的心、願,佛法不可以。要求,但是不
能著相,著相就是世間法,不著相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在此地,一定要知道。
  證得佛法之後,還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吃飯,沒有離開世間法。但是怎麼樣?跟世間
人不同,世間人執著,他有分別、有執著。學佛的人,雖然穿衣吃飯,甚至於交際應酬,
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再高一等的,他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佛與大菩薩,不但沒有分別
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世間人幹的事情他一樣幹,他不造業,因為起心動念就造業,他
沒有起心動念。不造業的是佛法,就是念佛。念佛起心動念也造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
聖同居土;如果不起心不動念,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個要懂;方便有餘土有起心
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些都得搞清楚、搞明白。
  求一句佛號不間斷,然後再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很細很難,我們先
求不執著。真正不執著了,再提升不分別,最後再提升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生實
報莊嚴土;起心動念,有分別,沒執著,方便有餘土;統統都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都有,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有同居土,雖有同居,但是只有人天兩道,沒有修羅,沒
有餓鬼、地獄、畜生。極樂世界的是同居淨土,叫同居淨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
是同居的六道,它沒有,兩道。
  底下這句話說,你看,「求菩提之法」,這法執,他還是著相,「作相」就是著相,
執著相。「自離於理體之實際」,著相跟自性不相應,跟理體不相應。「故云不當理實」
,它跟理、跟真實自性,真實的自性,跟理不相應,這不當也就不相應。「此人則遠離於
菩提」,這一句話解答了,這個人跟真正菩提不相應,所以說他遠離於菩提,大菩提,真
實菩提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
淨念相續,這也造業,造什麼業?造淨業,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業,這個業好,
這個業造熟了,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那就是咱們不造別的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
既然一定會造業,那就造淨業,這才是聰明人。
惡業三惡道,善業三善道,淨業往生道。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milus0 (露可可)   2016-03-29 22:0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3-29 23:5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3-30 17:2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lumn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2016-04-03 11:1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