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124【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5-11 16:54:12
太上感應篇124【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1999/11/6  香港  檔名:
19-012-0124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感應篇》裡面所說的:
  【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字字句句含義都非常的深廣。《彙編》註解裡面引用經典的話,以及古聖先賢的教誨
很多,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因為時間的限制,不能夠一一為大家介紹。這部書是好書,印
光大師鑑定的,我們應當常常讀誦。學佛先要學做人,做人先要學做好人,如果人都做不
好,這個佛法決定是有名無實,天台大師所說的「名字位」中,這個意思就是說有名無實
,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定先把人做好。印光大師不但是一代的祖師大德,傳說
當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個事情也可以相信。他為什麼用《感應篇》
、《了凡四訓》、《安士全書》來教化一切大眾,而不用佛家的經典?這一樁事情我們要
多想想,大師用意何在?我在二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
,這個小圖書館裡面收藏了不少印光大師弘化社所印的書籍,他印的書印得好,校對相當
認真,錯字少,可以說是近代的善本書。我在其中發現的,就是他老人家這三種書印的數
量最多,我概略的估計應當超過三百萬冊,其他的佛教經典的量都很少,跟這個相比幾乎
十分之一都不到。於是我就想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事實證明了,世間有很大的
劫難。
  劫難是怎麼造成的?佛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佛這兩句話,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根源為我們說出來了,「心現識變」。
誰的心?是我們自己的心。心是講真心,識是講妄心,是我們真心所現,妄心變化出來的
,這是一句話把宇宙人生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一語道破。大乘經論上佛常講:「一切
法從心想生」,這句話跟《華嚴經》上講的兩句完全相同,「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唯
心所現,想就是唯識所變。換句話說,我們這些人,世界上這些眾生想的是什麼?我們生
活環境隨著我們思想在變化。現在這個世間人,不再接受聖賢的教誨了。中國嚴格的說,
從漢武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教學的政策,雖然在這兩千多年當中,有朝代的變更
,可是教育政策始終沒變。不管是哪個朝代,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國,清朝滿州人入主中國
,教育政策沒有改變,一脈相承。國家正規的教育都遵行孔孟,這是漢武帝定下來的,兩
千年都遵守。社會教育採取佛家、道家,所以儒釋道在中國稱為三教,這是聖賢教育,所
以國家這兩千年長治久安,有它的道理存在。民國建立之後,打倒孔家店,把佛跟道都看
成迷信,於是傳統的教育政策被廢除了,迷信西方的物質文明,迷信西方的功利主義,我
們自古以來講的道德仁義都不要了,造成今天國家的困境,社會動亂不安。印祖對於這個
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用儒家的方法來教學,現在政策不許可;佛道的教育雖然好
,現在社會大眾很難接受,所以先教你做人,做好人。
  《了凡四訓》,這裡頭主要的宗旨,是教我們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善
因必定得善果。可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大師提出了《感應篇》。《感應篇》不是從外
國來的,佛經是從外國翻譯過來的,《感應篇》是中國人自己寫的,文字不多,只有一千
三百多字,這裡面就是善惡的標準。如果認真的讀誦,每天依照這些教訓來修正我們錯誤
的行為,斷惡修善,先把人做好了。人做好了之後才能學佛,佛是好人做的。惡人明白之
後能夠回頭,回頭是岸,這一回頭就是好人。諸佛菩薩是以這個為基礎,所以我們必須要
懂得。《感應篇》、《了凡四訓》確確實實可以挽救現前的劫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
楞嚴經》上講得很多,洪水、水災,水災從哪裡來的?貪心感得的。今天全世界的人,幾
乎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哪個人不貪?這個事情麻煩大了。現在海水的水位已經逐漸
上升,科學家的估計,五十年後南北兩極的冰完全融化,海水上升至少是五十米;換句話
說,全世界沿海的城市統統被淹沒掉了。如果要是依照外國人預言上所說的,沒有那麼長
的時期,科學家認定是五十年,外國預言裡面所講的是十年,十年海水會漲五十米;換句
話說,海拔五十米以下的全部會被淹沒。貪心!人要能夠把自私自利,把貪心捨棄掉,這
個災難就能轉,南北極的冰不會融化。我們今天要是這樣子宣說,人家說我們頭腦有問題
,你們迷信,他們決定不承認自然災害與人的思想有關係,他不承認。深明佛法的人不懷
疑,相信。一個人相信,這一個人得救了;不相信的人,那就要遭難了。
  火災是瞋恚心所感得的。我們這個世間人都有瞋恚,瞋恚心而且很重,所以我們居住
這個地球,地心是溫度極高的火。我們在佛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地心是琉璃
的、清涼的。為什麼我們這個地心是火球,人家那個星球地心是清涼的?那個世界上的人
心地都是清淨的,沒有貪瞋痴,所以他居住的環境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充滿了貪瞋
痴。愚痴感得的是風災。所以貪瞋痴感得的是水、火、風這三災。貢高我慢,心地不平,
感得的是地震;心平氣和就沒有地震。唯獨佛法裡面跟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
以佛講境隨心轉、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居住環境也隨心轉。佛菩薩住極樂世界、住華
藏世界,心好!所以他居住的環境就變成極樂世界,就變成華藏世界。我們如果從心地上
改變,我們的色身相好、居住環境也就都改變了。佛法的殊勝,不是佛這樣說說就算數了
,佛叫我們去證明,證明你才曉得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不勉強,不是說「我說就是真的
,你們說是假的」,佛不如是說。佛說:「我說的這個,你可以證得。」你的心裡要想惡
,言惡、行惡,你所感得的是三途地獄的苦報,佛都叫你去證。你造十惡業,你看看地獄
境界會現前。所以佛給我們講的句句是真實話。
  佛陀的教誨,實在講就是三樁事情,第一樁大事教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
法教學的大根大本。宇宙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你把它的真相
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大徹大悟,這叫作佛、作菩薩。如何能明瞭事實真相?從禪定當
中去求。《楞嚴》裡面講:「淨極光通達」,你心清淨到極處,智慧就現前,世出世間一
切法,你就能通達。現在科學家跟我們講空間有許多維次,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
間,科學家證明確確實實有十一度空間存在,但是沒有方法突破。在理論上講,空間維次
是無限度的,佛經上不說空間維次,佛經上講法界,法界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空間維次。
法界也是無量無邊,佛說法為了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十大類,所以稱十法界,十是代表
無盡。法界怎麼形成的?佛給我們講,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科學家知道
有這些東西存在,不知道怎麼形成的,所以他沒有辦法突破。佛告訴我們是妄想分別執著
造成的,你懂得它的形成,你就有辦法突破了。用什麼方法突破?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不就破了嗎?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佛家講這是禪定的功夫。所以禪定功夫愈深,突破
的層次就愈廣,虛空法界這一切真相你就明瞭了。佛是樣樣叫我們親自證得,這個不騙人
,你自己證明。
  人一定要保持清淨心,要修清淨心,清淨心能生智慧,這是佛法根本的教學。佛法在
世間教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使你這一生,不但一生,來生、後生、生生世世,你
的生活真正過得幸福美滿、自在快樂。佛的教學,首先你要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在我們
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族類,每一個族類裡頭又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族群,我們今
天講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民族,我們怎樣能夠和睦相處?你要相處得不好,
就起衝突,就有戰爭,就有流血。第二是教我們怎樣與自然環境相處。自然環境裡面有動
物、有植物、有礦物,你要不懂這些道理,任憑自己的意思,作賤大自然,破壞大自然,
就有自然災害發生。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自然環境被破壞了,地球生病了,我們居住環
境不好了,我們中國人講風水被破壞了,今天是整個地球風水被破壞了,還會有好日子過
嗎?第三個教我們人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天地鬼神,近處講就是各個不同的宗教,他們
所祀奉的神明都不相同,我們如何跟他們宗教神明相處,跟他們宗教徒相處。這三個關係
搞好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三個關係搞不好,這個社會動亂,世界永無寧日。佛菩
薩、聖賢的教誨,我們要懂、要明瞭、要學習、要落實。
  我在新加坡,在澳洲、馬來西亞,我接觸各個不同的族群,接觸各個不同的宗教,跟
他們非常和睦相處。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怎麼會有這個念頭?你為什麼這樣做?」
我學佛,這是佛法的落實,佛教我這麼做的,我就應該要這樣做。心量要大,要拓開心量
,決定不可以自私自利。台灣的同胞,我在台灣住了五十年,怎麼能不關心?心量小會帶
來無比的災難,心量要拓開。我好,別人跟我一樣好,就太平了。我好,別人不好,就有
人偷你,就有人搶你;中國古老的諺語所說:「一家飽暖千家怨」。新加坡這個地方政府
領導人懂得,新加坡好,也要馬來西亞、印尼周邊統統都好,新加坡人才有好日子過。周
邊環境不好,每一個人眼睛瞪著你,都想把你吃掉,你還會有好日子過嗎?大家都好才行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統統都好,這才行,要有這樣的心量。
  我講經時常說,我們愛這個地球,世界一家,整個世界都好,別的星球不好,還有麻
煩,還有星際戰爭。愛我們這個地球,要愛所有的這些星球,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真誠的
大愛,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你看大乘經上佛常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是解
決問題根本的辦法。如果沒有這樣的心量,你想脫離六道輪迴,就難了。印祖叫我們讀《
感應篇》,依照《感應篇》學習,這是真實智慧,針對現前我們眾生所造無量無邊罪業而
說的,所以要多想一想,要認真努力學習。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6-05-11 17:26: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