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2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5-17 09:36:56
苦諦二字中的「諦」字,有很特別的用意。為什麼佛講苦諦?「諦」表示是真實的,
但凡夫不了解,凡夫不認為這種真實是真實。例如,在人世間輪迴明明有種種痛苦,但一
般凡夫還是覺得快樂;普通凡夫沒辦法了解,所以叫「諦」,是真實的意思。
修持四聖諦中的「苦諦」,並非只是修持我現在身體不好、我有哪些痛苦,而是凡夫
不了解的「真實」,例如輪迴苦就是眾生無法了解的。觀修苦諦時,應著眼於眾生昏眛不
知的真實諦。
以苦諦而言,不只在聽到某人死掉覺得好可憐,某人發生意外好悲慘,或某地天災人
禍死了很多人,覺得很悽慘,不只這樣而已,當然,這些也是痛苦,這叫「苦苦」。
這種層次的苦,是普通人都可以了解的,但只有這樣無法生起厭離輪迴的心,這只是
很粗糙的層次。
因「壞苦」而生起厭離輪迴的心,都還只算是普通、粗糙的成分,所謂「厭離心」,
是要內心完全澈悟最透徹、最細微、最難了解的「行苦」。
經典說:「我們不了解苦諦,就像凡夫感覺不到掌上的毛。」人們渾然不覺掉在手上
的細毛,凡夫沒法看到行苦的深細內涵。
不過,卻唯有直到內心對「行苦」生起厭離心,才算達到苦諦修行的層次,換句話說
,當我們對於一切行的苦諦透徹了解時,內心才會生起徹底的厭離心。
(註:菩薩的大悲心以厭離心(出離心)為基礎,以緣念苦苦、壞苦、遍行苦生起大悲
心。苦諦含攝苦苦、壞苦、行苦,其中的行苦是,由有漏業與煩惱所攝的有漏取蘊苦)。
藉由苦諦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的思惟,依次思惟無常行相、苦行相、空
行相、無我行相,真正如實修持,內心應會生起對「行苦」的體會,達到輪迴苦諦的厭離
心的層次。
輪迴的範圍,是指輪迴當中的情世間、器世間。「器世間」是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也
就是六道,從最低的地獄道往上算起,有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到無
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為止)。天道又有好幾種,首先是「欲界天」的天道,有六層;接著
是「色界天」,初禪有三個,二禪天有三個,三禪天有三個,四禪天有八個;「無色界天
」也有四層天,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受想處、非想非非想處。「情世間」是六道眾生
都包括在情世間裡面。「輪迴」二字,包括器世間和情世間兩個部分。
(註:補特伽羅是"總",有情是"別"。在有情這個"別"中,眾生又是有情裡的"別"。
補特伽羅包括佛聖者、菩薩聖者、獨覺聖者、聲聞聖者、六道凡夫;有情包括菩薩聖者、
獨覺聖者、聲聞聖者、六道凡夫;眾生指在六道行走的凡夫。)
四聖諦裡的苦、集、滅、道,其中苦諦涵蓋的範圍,就是輪迴裡一切情、器世間。所
謂「苦」,1.按『苦的體性』,可分成「三苦」;2.按『受苦的情況』,可以分成「六苦
」;3.按『苦的個別階段』,可以分成「八苦」。
學習四聖諦先從苦諦開始。情、器世間有三苦、六苦、八苦,從這些了解苦諦。苦諦
有四種行相(特質):無常、苦、空、無我。
觀修五蘊身心時,觀修「無常」、「苦」、「空」、「無我」的特質,生起厭離;觀
修其他東西時,也是觀無常、苦、空、無我,但一開始時,先從五蘊身心開始。
◆無常:
觀修五蘊身心,首先觀修無常。禪修時,以自己的蘊體為所緣,包括色、受、想、行
、識,體驗這個蘊體是無常的。
凡夫如我們,若沒有禪修,內在會有「這個蘊體(我)是恆常」的執著心,這種「常
執」使我們生起貪、瞋等念。如果在蘊體上觀修無常,就會了解到,並無如我們所執著的
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力量。
禪修後就可體會蘊體剎那在變,如果為了依靠、永遠保有無常的蘊體而生起貪瞋痴,
是沒有道理的。透由無常的觀修,可斷除這種執著。
◆苦:
從禪修中,會了解五蘊身心剎那在變化,要是變化自己有能力控制還好,但禪修中你
會發現,身心種種的苦樂覺受變化,出現時我們固然知道,卻沒有任何一丁點受我們控制。
追溯這些無常的變化的因,全是有漏業和煩惱引起。現在所有無常的變化,全都受制
於自己過去造什麼業、生起什麼煩惱,目前所受的果報、無常變化,完全超乎自己掌控的
能力之外。一旦體會所有的無常、變化,都是受有漏業和煩惱的擺佈,就可體會到苦諦的
第二個行相「苦」,我們的色身就是如此,無法控制它好或不好,它時常都在變化。
◆空、無我:
觀修無常,進而觀修被有漏業及煩惱擺佈的痛苦,是從「因」來思惟,不過再看看我
們五蘊和合的身心,會發現它雖受有漏業和煩惱控制,本身卻沒有任何自性而成的體性,
無法獨立存在,五蘊的存在完全依靠他緣,沒有一點點自主的力量。
「這是我的身體,但我連一點掌控的力量都沒有。」這句話可從兩方面思考。「我」
與「我的成份」,兩者的關係,不外乎體性一或體性異。
「我」的成份是五蘊,例如身體、想法、感受、意識這些,就像一本書成份有封面、
內頁等。不過,當你說「我」的成份是「五蘊」時,到底「我就是五蘊」?還是「我是五
蘊以外的其他東西」?
如果「我」和「五蘊」不同(體性異),無法從五蘊以外找到一個獨立存在的「我」
(無我慧所對治的最粗品補特伽羅我執),這叫做「空」(破除離蘊我:「補特伽羅常、
一、自主空);事實上,「我」也並非和「五蘊」完全一樣(體性一),這即是「無我」
(破除即蘊我:「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質有空」,無我慧所對治的中品補特伽羅我執)。
(註:凡夫由現前分證得的粗品無常,進而通達隱蔽分的細品無常,進一步依於止觀
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現證得細品無常,依於證得細品無常,次第通達現觀「補特伽
羅常、一、自主空」與「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質有空」。
苦諦四行相中的“空”、“無我”,分別指涉「無我慧」所對治的「粗品補特伽羅我
執」以及「中品補特伽羅我執」,此處的“空”、“無我”,不是大乘所說的「空性」。
小乘說聖者(例如初果)的瑜伽現量,依於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於見道根本定智
現觀的對境有三:1.細品無常、2.補特伽羅常一自主空、3.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質有空。)
理解四聖諦的順序是越來越細微,首先了解「無常」;接著了解「苦」完全受有漏業
和煩惱的擺佈;再觀察受有漏業和煩惱擺佈的「我」是否有自主力量?進而從五蘊的裡面
或外面去找,都找不到我,而理解「空」、「無我」。如此學習、禪修,你會發現平常我
們所執著的我,竟然這麼不可靠,開始生起厭離心。
一開始先觀修自己的五蘊身心,再觀修其他情世間,甚至整個輪迴的器世間,順序都
是無常、苦、空、無我四個行相。
經過這樣的觀修次第,就會了解輪迴的情器世間,恆常不斷地變化,具有「無常」的
特質,這是由於業和煩惱之故。例如,這個世間由眾生的共業形成,不只因的階段受制於
業和煩惱,即使在果的階段,仍沒有任何獨立自主的特質,只是藉由因緣和合而成。
一旦了解這點,再看這世間,心裏會生起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因為領悟先前這麼依靠
、執著的世間,竟然完全不可靠。不過,你也會捨棄對情世間、整個輪迴的執著,繼而生
起出離心。
當我們思惟輪迴的痛苦時,想一想人道、三惡道的眾生在不同道中輪轉到底為什麼?
因為我們有一顆心,這個心帶著我們投生,因為過去的因,過去造作的業,現在投生在不
同道中領受不同層次的痛苦。
例如,我們現在活在人道,必定有有牽引我們投生為人的因,這個因是過去世的某一
個心,過去世的業導致現世的果報。過去世又是從何而來?由於內在的我執,導致生起煩
惱,煩惱又造作有漏業,有漏業又引導投生,受種種痛苦的果。
輪迴情器世間的五取蘊異熟果報,有漏業是因,而有漏業源自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
明我執顛倒見,輪迴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無明。
作者: esmana (怕今生是朕)   2016-05-17 23:46:00
推,感謝分享,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