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十二因緣書畫 (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5-17 18:43:34
《毘奈耶教》中說:……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舍利弗
與目犍連),請為教誨,二人(舍利弗與目犍連)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
,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大師(佛陀)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
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
,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流轉、還滅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
■ 十二緣起支(六道輪迴圖)
果碩仁波切 講授
十二緣起支的意涵依佛經所述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無明」為開端
,由「無明」而有「行」(造作的善惡諸業),由「行」而有「識」(受業力的牽引,意
識入住母胎),由「識」而有「名色」(入住母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況),由「名色」而
有「六入」(在母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由「六
入」而有「觸」(六根與對境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接觸),由「觸」而有「
受」(由接觸對境的六處所產生苦、樂、捨三種感受),由「受」而有「愛」(欣樂厭苦
而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由「愛」而有「取」(因愛欲熾盛而對
於貪染的五欲諸境起取著心),由「取」而有「有」(此生造作有漏因,導致來世須承受
生死輪迴的果報),由「有」而有「生」(因此生所造作的善惡諸業,而感召來世獲得與
業力相隨順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由「生」而有「老死」(既已感得有漏
五蘊之身,則必將逐步邁向衰老與死亡)。
依循上述十二緣起支生起、循環的次序,行者可了知四聖諦中的苦諦與集諦;反之,
若將次序反轉,則可經由還滅的過程,逐一加以遮止,而證得滅諦與道諦,從而超越輪迴
獲致解脫。
佛陀所講授的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歸納於四聖諦之中,沒有任何一種教法不可以四聖
諦總攝。因此,四聖諦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佛陀初轉法輪時,即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的意
涵,藉由修持四聖諦,可使任何眾生皆能由凡夫位直至解脫成佛。佛陀教化眾生時,雖均
以四聖諦為主,但仍視眾生的因緣與根器,而給予深淺、粗細、繁簡等各種不同的教導。
四聖諦的內涵是如此扼要,因此,佛陀住世時,即殷切教導弟子修學四聖諦,並且囑
咐弟子於佛滅度後,以四聖諦作為修學的重心,並將六道輪迴圖(其中繪有十二緣起支)
繪於寺院大門上,當信眾前來寺院禮佛時,僧眾必須詳細為其解說含有四聖諦與十二緣起
支的六道輪迴圖的意涵。
昔日,中印度的「郢間國」國王收到邊地的「烏仗仰那國」國王所致贈的貴重禮物,
郢間國王猶豫著不知選擇何種寶物回贈烏仗仰那國王較為適當?最後,決定將他最珍視的
六道輪迴圖贈與烏仗仰那國王,烏仗仰那國王看到六道輪迴圖之後,內心生起極大的證量
,從而即身證得阿羅漢果。
生死輪迴圖目前流傳有數種版本。此圖由內至外共有三層圓圈,最內層為雞(象徵貪
)、蛇(象徵瞋)、豬(象徵癡)三種動物,表示眾生之所以於輪迴中流轉不止的原因,
即是由於受貪、瞋、癡煩惱牽引所致。第二層為六道輪迴的情形,其中阿修羅又稱為「非
天」,其心續的本質與天人相同,因此,亦有將天人與阿修羅歸為一類而稱為「五趣」。
六道眾生的身形有向上與往下的差別,象徵眾生若努力行善能逐次上升人天善趣,若
造惡則下墮於惡趣之中。第三層為十二緣起支,說明眾生於輪迴中流轉的原因與情形。此
三層圖均為面目猙獰可怖的閻羅死主,以銳利的爪牙所牢牢箝制住,象徵上至無色界的有
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只要是在三界六道中流轉的眾生,對於自己的生死不具有任何自主
的能力,無法擺脫死無常的掌握,完全聽任閻羅死主所宰制。
十二緣起支以無明為開端,關於無明的定義,依佛經的記載:無明是一種非善與虛假
的情境,與諸法的真實性──空性相違背。諸法乃是由因緣聚合而暫時存在並顯現其作用
,沒有任何一法能不待因緣而自生,皆不具有獨立自存的自性,因此,諸法的本質乃為無
自性(空性)。若執著諸法是獨立自存,皆具有真實的內涵,此種與諸法真實性相互違背
的愚昧心態,即為無明。
此外,亦有將無明定義為昧於因果的心態。若依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無明為昧於「補
特伽羅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真實意涵,從而執持人我與法我(色、聲、香、味、觸、
法與色、受、想、行、識)皆具有自性,此種執著人我與法我皆具有自性的無明,是與生
俱來而非由暫時的「遍計所執性」(唯識三性之一,意為執著依他緣而生起的諸法為實有
的心態)所施設,因此,是一種俱生的無明。
在六道輪迴圖中,以失明且拄著柺杖的老婦人比喻無明。眾生因受無明的牽引,昧於
諸法無自性(空性)的真實意涵,亦昧於業果的義理,從而不斷造作惡業,使自己於輪迴
中流轉不止。因此,俱生無明可視為「因位的等起」(動機),使眾生的心續生起貪、瞋
、癡,覆蔽了眾生清淨的本性,牽引眾生不斷造作惡業。宗喀巴大師於其所著作的「金鬘
疏」(現觀莊嚴論的註釋)中,將昧於諸法無自性的無明,稱為「因位」的無明;而將昧
於業果的無明,稱為「時位」的無明。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則將無明的定義同時安立為
昧於諸法無自性與業果等兩種意涵。
(註:無明可分兩個層次:「業果愚」與「無我真實義愚」。
「業果愚」,例如對於外境色聲香味觸的執著時,一種為來世的受用,眼光較長遠而
取善業,產生人天善趣的果報;一種眼光太過短淺沒有考慮長遠而造惡業,產生三惡趣。
眼光短淺而造惡業,這樣的執著裡當然有我執─「無我真實義愚」,且是我執裡更愚
昧的執著。而對於內心世界的執著,雖然也是我執,相對來說是比較有智慧的執著。
造惡業時不僅有「業果愚」(不明白善惡取捨的智慧),也有「無我真實義愚」(不
明白諸法無自性的真實意涵)。有「業果愚」必定有「無我真實義愚」,且此時之「無我
真實義愚」更為粗重。)
六道輪迴圖中,將無明描繪為左手拄著柺杖、彎腰駝背的失明老婦,其原因在於:失
明的人由於看不見外界的事物、分不清楚方向,容易使自己身陷險境與困厄之中而不自知
,從而導致須承受諸般痛苦。無明亦是如此,有情眾生由於受無明的蔽障,不斷造作惡業
,導致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承受著無量無邊的苦楚,因此,無明乃是輪迴的根本。
第二緣起支為「行」,意指造業、作業。眾生由於無明的等起(原因),不斷造作各
式各樣的業,進而取得來世的有漏蘊身。業可分為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三種,眾生因為
昧於業果的道理,而造作惡業,導致來世淪墮三惡道,此即為非福業;雖了知業果的道理
,然因昧於諸法的真實義(空性),而造作十善業,來世往生於人趣或欲界天,此即為福
業;雖能修持禪定,然亦因昧於諸法的真實義,來世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天,此即為不動
業。以上乃就總體而言,論述造作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的眾生來世往生的情形;若就個
別而言,造作非福業的眾生,由於造業的差別,來世往生與所造作的業相隨順的各種地獄
、餓鬼、畜生,其投生的處所不盡相同;造作福業的眾生,由於造業的差別,而往生為人
或欲界的六重天(四天王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壽命與福報亦不盡相同;造作不
動業的眾生,亦以造業的差別,而可能往生色界的十八重天或無色界的四重天。
六道輪迴圖中,以製作陶瓷器的工人比喻「行」。陶瓷工人將陶土置於轉盤之上,由
其決定將陶土捏製成何種形狀與用途的陶瓷器。眾生即如工人一般,由自身造業的不同,
決定自己來世將往生何處?
第三緣起支為「識」,識可分為「因位識」與「果位識」兩種階段。眾生由於受無明
的牽引而造業(行),於心續中留下習氣,此即為「因位識」;由心續中所遺留的因位識
感得來世意識入住母胎,種子成熟現為果報,此即為「果位識」。六道輪迴圖中,將「識
」描繪為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處在有六個窗戶的空屋之中,六個窗戶分別象徵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活蹦亂跳、不安於室的猴子象徵心識,心識藉著六根與外界六塵(色
、聲、香、味、觸、法)接觸,產生各種樂受與苦受,復由樂受與苦受引發貪、瞋、癡等
煩惱,受煩惱牽引而造業,從而導致眾生於輪迴中不停的流轉,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因此
,行者欲從輪迴中解脫,必須調伏散亂不已、片刻不得安寧的心識,將奔馳不止的心猿與
意馬牢牢拴住,避免繼續放任其滋生事端。
第四緣起支為「名色」,「名」即受、想、行、識四蘊,「色」即色蘊。三界之中,
除了無色界僅有受、想、行、識四蘊,而不具有色蘊之外;色界與欲界皆五蘊具足。若就
胎生而言,色蘊代表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羯羅藍」位;是故,「名色」合稱即表示五蘊
。六道輪迴圖中,以有船夫撐划渡河的舟船或有人居住的帳棚比喻「名色」,無論是舟船
或帳棚,均需要各種材料與零件聚合起來,方能成型且發揮作用,象徵眾生所獲得的蘊身
必須由五蘊聚合而成的意涵。
第五緣起支為「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成熟的階段,處
於母胎中的眾生,其六根雖已成熟,但與六根相互配合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則尚未發展完成,無法產生作用,因此,無法與外界的六塵(境)產生接觸,須待六識
完備之後,方能產生「觸」。此時,六根的本質不受外境影響。六道輪迴圖中,以有六個
窗戶的空屋比喻六入,六個窗戶比喻六根,屋內空無一人比喻六識尚未完備。「名色」與
「六入」皆表示眾生入住母胎獲得異熟身(第十一緣起支──「生」)之後的階段。
第六緣起支為「觸」,處於母胎中的眾生,其六識已發展完備,六識藉由六根與外界
的六塵產生作用,從而產生「觸」。此時,根、境、識已然開始相互影響。六道輪迴圖中
,以接吻的人比喻「觸」,其意涵在於「觸」必須由根、境、識三者相互接觸,方能產生
作用。
第七緣起支為「受」,由於根、境、識三者開始產生作用,此時眾生對於可意(喜愛
)境會產生樂受,對於不可意(厭惡)境會產生苦受,對於非可意亦非非可意(中庸)境
會產生捨受。六道輪迴圖中,以被箭射入眼睛的人比喻「受」,眼睛是人們最敏感的器官
,平時只要有一顆沙粒飛入眼中,即令人感覺非常不適,更何況是被箭射入眼睛!此比喻
說明當六識藉由六根與六塵開始接觸,將產生強烈的樂受、苦受與捨受等諸多覺受。
第八緣起支為「愛」,「愛」由「受」而來,眾生對於喜愛、厭惡與中庸三種外境,
會產生樂受、苦受與捨受三種強烈的覺受,內心對於樂受生起貪著的心念,對於苦受則生
起厭離的心念。六道輪迴圖中,以手握酒瓶狂飲不止的酒鬼比喻「愛」,由於酒鬼已酗酒
成癮且嗜酒如命,因此,欲令其戒酒已不可能。以此說明眾生對於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
厭離的強烈執著,已到了無法須臾暫捨的程度!
第九緣起支為「取」,「取」源自於「愛」,由於眾生對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厭離
具有強烈的執著,對樂受與苦受所產生的境生起極強的貪取心,從而毫無饜足地執取各種
樂受與苦受。六道輪迴圖中,以在樹上摘取水果實用的猴子比喻「取」,猴子摘取水果時
,無論果實是否成熟?均隨意採摘,且邊食用邊摘取,經常將果實咬食數口即棄置於地,
貪得無饜地繼續摘取其餘的果實食用,眾生對於樂受與苦受的貪取亦復如是。
第十緣起支為「有」,眾生因無明而造業,於心續中留下習氣,稱為「因位識」,經
由「愛」與「取」的潤澤與滋養,「因位識」即隨著「愛」與「取」力量的牽引,肯定獲
得來世的有漏蘊身,此即為「有」。若缺乏「愛」與「取」的滋養,則「因位識」並無法
取得來世的生命。六道輪迴圖中,以孕婦比喻「有」,婦女受孕之後,必須經過十月懷胎
,方能產下一位健全的嬰兒,以此說明「因位識」必須藉由「愛」與「取」二種助緣,方
可逐漸成熟,進而獲得來世的生命。
第十一緣起支為「生」,「因位識」經由「愛」與「取」的滋潤,肯定獲得來世的生
命,當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剎那,即為「生」緣起支的開始。六道輪迴圖中,以正在分娩
的婦女比喻「生」。
第十二緣起支為「老死」,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剎那屬於「生」緣起支,下一個剎那
起,即屬於「老死」緣起支,「老」的定義並非年齡大於一定歲數以上的眾生,而是指眾
生的有漏蘊身不斷成熟轉變,與前一剎那的蘊身有所變化與差異時,即為「老」的意涵。
意識入住母胎後,眾生的蘊身即不斷變化,是故,屬於「老」的階段。「死」的定義為意
識棄捨並遠離相隨順的其他四蘊(色、受、想、行),使有漏蘊身趨於壞滅,此即為「死
」的意涵。六道輪迴圖中,以背負死屍的老人比喻「老死」。
眾生由於受「無明」與「行」的影響,而不斷造業,導致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在
無色界的有頂天至欲界的無間地獄之間,上上下下流轉不止,或往生為具足極大權勢的梵
天與帝釋,受用著無量無邊的榮華富貴;或墮入地獄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如同
汲取井水的水桶一般,被繩索牢牢的繫住,時而被拋入井中,時而被拉起,完全無法自主
!究其根源乃在於眾生對輪迴的貪著,對於輪迴貪著的心即是繫縛水桶的繩索,若不能捨
棄對輪迴的貪著,即無法斬斷輪迴的束縛,遑論能獲致解脫!
有一位國王請示佛陀:「若世間的本質皆為痛苦,則何者才是究竟的安樂呢?」佛陀
回答說:「究竟的圓滿與安樂即是涅槃。」國王又問:「為何涅槃是究竟的圓滿與安樂呢
?」佛陀回答說:「涅槃能究竟止息因我執所產生的分別心,貪、瞋、癡煩惱所導致的過
患,六道有情眾生所有的生、老、病、死、飢餓、冷熱等痛苦,安住於諸法的真實義──
空性之中,證得一切種智,具足無上的利益與神變,能因應眾生的因緣與希願,任運示現
各種方式與形相,以度化有情眾生,圓滿有情眾生的願望,故為最究竟、殊勝的圓滿與安
樂。」行者既已皈依佛門成為佛陀的追隨者,應當戮力追求佛陀所開示的圓滿境界,生起
自己必須自輪迴中獲致解脫的強烈心願,徹底地遠離輪迴,而非希求自己能獲得輪迴中的
所有短暫安樂。
行者欲自輪迴中獲致解脫,必須生起堅定的出離心;欲生起堅定的出離心,必須觀察
與了知輪迴的種種過患;欲了知輪迴的種種過患,必須觀修十二緣起支。十二緣起支除了
個別講述其意涵之外,尚有二重因果的分類方式,例如,「行」緣起支的特性即是無常,
無常與行是一體的兩面。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為「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
所生支」四種支分。能引支包含無明、行、識當中的因位識;所引支包含識當中的果位識
、名色、六入、觸、受;能生支包含愛、取、有;所生支包含生、老死。無明如同播種的
農夫,行如同種子,意識如同田地,農夫將種子播種於田地之後,種子經過一段時日,可
能會發芽、開花與結果,由於無明而造業(行)於意識中所種下的因位識,能牽引將來所
須承受的果報,故稱為能引支。種子種入田地之後,將來能否發芽、開花與結果?端賴陽
光、水分、養分等外緣配合;因位識亦必須藉由愛、取二種外緣的配合,方能確定牽引眾
生流轉至來世,成熟將來所須承受的果報,果報成熟時,即為「有」緣起支,故稱愛、取
、有為「能生支」。行者此生由於行善所造作的福業,必須藉由愛、取等外緣不斷令其成
熟與增長,待因位識具足力量可牽引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之後,即進入「有」緣起支的階段

能引支過渡至所引支中間可能經過一世,亦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方能成熟;但能
引支經由能生支的滋潤,必定於來世即能牽引出所生支,其果報成熟的時間絕不會超過下
一世;因此,能引支是所生支的遠因,能生支則是所生支的近因。「生」與「老死」緣起
支是因位識經由愛、取、有滋潤所生出的結果,故稱為所生支。生與老死將相續引生果位
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此,所引支亦為能引支與能生支所牽引的結果。能引支為因
位識所引生的結果,故稱為所引支。能引支是因,所引支是果;能生支是因,所生支是果
;四種分支之間具有二重因果的關係。
行者由於自身精進的修行,於意識中植下將來往生淨土的善因,此即為能引支;植下
善因之後,行者復發願能往生淨土,此即為所引支的「愛」;不僅發願一次,且能持續不
斷的發願,此即為「取」;善因經由不斷發願的滋潤而逐漸增長,已然成熟且具足力量肯
定能牽引行者往生淨土,此即為「有」;生命終了之後,往生淨土世界,此即為「生」;
往生淨土之後,所感受的各種異熟的蘊身,此即為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所引支

十二緣起支的循環過程,快者能於二世的時間圓滿循環一次,慢者則需三世的時間方
能圓滿,且此三世並非皆是連續不斷的,其間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例如,行者於此生
同時造作了往生人趣與天趣的善業,此生由於受往生人趣的愛、取所潤澤,從而於來世投
生為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人趣的善業,於二世的時間即已圓滿;而往生天趣的善業
,則須經歷一世乃至多世往生天趣的愛、取所滋潤,而於第三世投生為天人,如是,此生
所造作往生天趣的善業,可能經歷許多世的間隔,方於第三世圓滿。
世親菩薩於「俱舍論」中,非常詳盡地講述十二緣起支,他認為行者經由努力觀修十
二緣起支,對於輪迴無始無盡的實相,將能生起堅定的信解。例如,藉由觀修十二緣起支
,行者將能明瞭此生所承受的果報,乃是由過去世的無明牽引而造業,於意識中植下因位
識,復經由愛、取的潤澤,感得此生須承受因位識成熟的果報,如是思惟,可斷除執著沒
有過去生、不承認業力的邪見。此生復受心續中的無明煩惱所牽引,而不斷造作各式各樣
的業,經由愛、取的滋養,未來肯定將繼續於輪迴中流轉,感得由此生造作的業所引生的
生與老死。過去的因導致現在的果,現在的愛、取則將繼續使過去的因成熟,而感得未來
所獲得的異熟果報,輪迴的實相即是如此無窮無盡,行者了知輪迴的實相之後,當能生起
堅定厭離輪迴的心念。
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為惑(煩惱)、業、苦三類,惑包含無明、愛、取,業包含行、有
,苦包含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惑與業可歸為四聖諦中的「集諦」,苦可
歸為「苦諦」。此外,若將十二緣起支均視為煩惱,則屬於惑的無明、愛、取可視為由煩
惱所引起的煩惱;屬於業的行、有可視為由業所引起的煩惱;屬於苦的識、名色、六入、
觸、受、生、老死可視為由識所引起的煩惱(基位的煩惱)。
由十二緣起支產生的順序檢視,行者此刻正處於異熟果報成熟的階段。此生所獲得的
蘊身是由過去生受無明牽引所造作業的種子,經由愛、取的滋養,使異熟果報於此世成熟
。然而於無數次的輪迴流轉之中,行者所曾造作業的種子數量多不勝數,種子若能獲得愛
、取的潤澤,將牽引行者繼續於輪迴中流轉不止,承受各種異熟的果報,輪迴的巨輪亦將
永無止盡地轉動下去。然而行者可曾反思:何人令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呢?答案是行者
自己,如同一部車子若不添加油料,數日之後,必然停止無法繼續前進;行者卻由於受無
明的牽引,而不斷造業;以愛、取滋養業的種子,繼續為輪迴的巨輪添加油料。是故,行
者應下定決心精進修持十二緣起支的還滅門,將意識中業的種子予以淨除,使輪迴得以遮
止,不復繼續轉動,從而使自己能獲致出離與解脫。
促使行者於輪迴中流轉不止的根源,即在於行者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而貪與瞋
乃是由無明愚癡所產生;因此,無明愚癡乃是輪迴最根本的原因。六道輪迴圖內圈之中,
繪有雞、蛇、豬三種動物,雞象徵貪欲,蛇象徵瞋恨,豬象徵愚癡,由於貪欲與瞋恨是由
愚癡所產生,所以六道輪迴圖將雞與蛇描繪為自豬的口中所生出,即說明此種意涵。
(註:「貪等唯於癡所徧計諸法自性,而更增益愛、非愛等差別而轉,故非異癡而轉
,必依於癡,癡最勝故。」
「貪等一切的煩惱」,與「愚痴無明(遍計諸法自性成立)」,二者有何關係?有兩
個關鍵點:
1.「愚痴無明(遍計諸法自性成立)」的作用,是能生「貪等一切的煩惱」。(因果
關係,兩個法形成時間不同,互相觀待而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