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10經 教理/四念住的內容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5-21 01:24:01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10.htm
北傳:雜阿含610經 南傳:相應部47相應2-3經
檢索 關涉主題:教理/四念住的內容 (01/09/2014 16:18:48 更新)
雜阿含610經[正聞本765-767經/佛光本624經](念處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
  云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知]、正念,調伏世間憂悲;
外身;內外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
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
相應部47相應2經/念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婆巴利的園林。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住於正念、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念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
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
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念。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知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於行為者;
在前視、後視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肢體]曲伸時是正知於行為者;
在[穿]衣、持鉢與大衣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飲、食、嚼、嚐時是正知於行為者;
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是正知於行為者。
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知。
  比丘們!比丘應該住於正念、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相應部47相應3經/比丘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
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
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這裡,一些愚鈍男子只這樣的請求我,當法已被說時,他們只想跟隨著我。」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請善逝簡要地教導我法,也許我能了知世尊所講述
的義理,也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繼承人。」
  「那麼,比丘!在這裡,你要在就最初的善法上淨化,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
已善清淨的戒與端直的見。
  比丘!當有你的已善清淨的戒與端直的見時,比丘!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
你應該在四念住上以三種方式修習,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你或住於在自己的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
貪與憂;或住於在外部的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與外部的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受上……(中略)或住於在外部的受上……(中略)或住於在自己的
與外部的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心上……(中略)或住於在外部的心上……(中略)或住於在自己的
與外部的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法上……(中略)或住於在外部的法上……(中略)或住於在自己的
與外部的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比丘!當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你在這四念住上以三種方式這麼修習時,比丘!
不論來到日與夜,你在善法上只有增長應該可以被預期,而非減損。」
  那時,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那位比丘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
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
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註解:
1.「內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念住(SA);觀內外身如身(MA);內外觀身身意止(AA);
內外身觀(DA)」,南傳作「在自己的與外部的身上隨觀身」
(ajjhattabahiddhā kāye kāyānupassī,逐字直譯為「內+外+身-身+隨觀」),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內在與外在的身體凝視著身體」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並且說,註釋書對「內在」與「外在」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在《吉祥悅意》
(《長部》的註釋書)與《破斥猶豫(破壞妄想)》(《中部》的註釋書)中關於安那般那念的
解說:
「在同一時間,在他自己與其他人的呼吸-身中,他住於身的凝視。依此,當瑜珈者的心
在沒有停止禪定所熟悉的主題下反覆前後移動(經由所緣的內在與外在),就有在時間上的
一個對照。」其它三個念住,基本上論書給予相同的解說,沒說到一個沒有「心靈能力
(psychic abilities)」者,如何能凝視其他人的「受」與「心」的狀態等問題(SN.47.3
Note.128)。
2.「正知於行為者」(sampajānakārī,逐字直譯為「正知+作者」),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清楚的理解而行動者」
(who acts with clear comprehension)。
感想:
世尊對弟子們的鼓勵與正法的準確性 如以下南傳經文:
比丘!當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你在這四念住上以三種方式這麼修習時,
比丘!不論來到日與夜,你在善法上只有增長應該可以被預期,而非減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