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18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5-21 08:54:30
: 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為所緣緣,知無間滅
: 意為等無間緣。
───────────────────────────────────────
■ 釋義──
「善巧所緣」中的「處善巧」,處指眼根等內六處及色等外六處,即六根與六塵。何
謂處善巧呢?行者要以處當修定的所緣的話,要先通達了知內六處—即六根—為生起六識
的增上緣,增上緣指沒有它不行的因緣,為特別不共的因緣。如眼識要見色,不透過眼根
不可能見色,眼識不可能透過耳根見色。眼識必須唯一透過眼根見色,眼根就是出生眼識
的增上緣,為其特別因緣。外六處為生起六識的所緣緣,色聲香味觸法,一個根配一個塵
,塵是生起六識的所緣緣。能見境是所見到境,故應存在。以及了知無間,「無間」在藏
文是立即的意思,立刻就怎麼樣,一怎麼就怎樣,是無間的意思。了知無間滅之意,是指
才滅的前剎那,譬如現在的一前剎那,觀待心識,剛才滅掉的那一剎那心為其無間滅意。
觀待現在,前一剎那的心是滅掉了,即無間滅意,亦稱為等無間緣,前念的心識為後者的
等無間滅意,平等的,沒有間斷,立刻相續而有的心,為等無間,以前一念識,生後一念
識。心識是剎那剎那變滅的,後一剎那為前一剎那的續流,沒有前一剎那,不會有後一剎
那的心識。等無間是指觀待現在之前那一剎那的心。現在的心由前一剎那而來,要形成現
在的心,沒有前一剎那的心,現在的心則生不起來。
  總之,要形成現在的心,要有所認識的對境,要有執取的根—增上緣,要有等無間緣
,要由前面的心流過來。所以是分析形成當下心識的四緣—因緣,所緣緣,增上緣及等無
間緣。如此了知是為善巧,了知之後,以此法義來修止。
  處善巧是針對於緣不明了者,讓他明白產生當下的心識,原來必須具足內外因緣。以
此義為所緣境而修止,不但可得止,同時會了知粗分無我之義。
 1.十二處是指眼等十二處,前面講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到意界這六個界,之
後對境部分是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到法界,共十二個。現在把「界」這個
字拿掉,換成「處」,就變成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到意處,對境部分變成
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到法處,這稱為十二處。
2.前面是用「界」,現在用「處」這個名稱,界跟處的差別,解釋不一樣。就處來講,
講眼處時是什麼意思呢?是講它跟果的關係,從果的關係來解釋,把它稱為眼處。果
是什麼?果是眼識。從眼處跟眼處所要產生的果—眼識的關係來講,把它稱為眼處。
3.講眼界時不是跟果的關係,是眼睛自己個別不同的自性(特質、性質),所以講眼界
、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到意界,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指自己個別的自性(特質),
自己跟其他不一樣,有它各別的自性,從這方面來講,用界這個名稱。可是講處時不
一樣,譬如講眼處時,是指它跟果的關係來討論的,果是眼識。
4.處的意思是生而增廣,生是能夠生出心識,能生而增廣出心識。例如就眼處而言,它
跟眼識這部分,生而增廣眼識,它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能呢?他的功能稱為增
上緣,眼處是指眼根,它在生而增長眼識這個方面,是個助緣,這個助緣即增上緣。
眼處(眼根)所緣的是色處(外色的色塵),色處與眼處及它的果─眼識—有關係,
因為色處本身是生而增廣,生而增廣出它的果,即眼識。色處怎麼生而增廣出眼識?
它在生而增長眼識這個方面,是個助緣,這個助緣稱為所緣緣。就眼處所緣的對境本
身被稱為色處,對照於它的果—眼識—它是能生者,色處的能生者扮演所緣緣的角色。
5.講處時不是講自己個別的自性(此法本身與他法不共的特質),是從果這個方面來講
。譬如說就色處而言,講到色處時,不是講它自己個別的自性(此法本身與他法不共
的特質),是講它本身跟果有什麼關係。講到界時是指它自己個別不同的自性。就色
來講,可說它是色界,也是色處。譬如就眼睛來講,可以說它是眼界,當然它也是眼
處。什麼時候用界?什麼時候用處?為什麼用兩個不同的字?它的意思不一樣。
6.十二處中,所依靠的處所是六根,所要緣取的對境是六塵,靠著這兩項產生六種識。
十二處產生能依者,能依者即六種識,加起來共十八個。這裡的所依,就是所要依靠
的處所,依靠的處所有六種根門,以及六種根門所緣取的對象,這就指對境,對境是
色生香味觸法六塵,靠著六根六塵之後生出六種識,這六種識就是能依靠者,總共這
就是十八個(十八界)。這十八項若就因跟果來講,是指靠著六根,靠著所依靠處的
六根,以及所緣取之處的六塵,靠著這兩項,生出果就是六個識,所生生出六種識。
7.六個根門屬於增上緣,六塵屬於所緣緣,靠著這些(所依),生出能依者,能依靠者
—即六種識。所以這裡十二處屬於因的部分,六根跟六塵屬於因,是能生因,因為它
能產生,能生出六種識。這六種識是能依靠者,它是被生出來的,這六種識不是能生
者,所以不列在十二處裡。處是生而增廣的意思,誰能生而增廣?只有六根跟六塵,
因為靠著六根跟六塵的處所,依著十二處的能生,生出六種識。
8.若把它一項項單獨配合起來,靠著所依的眼根,以及眼根所緣外色的色塵,由這兩項
作為能生,生出眼識。靠著所依的耳根,以及耳根所緣外色的聲塵,由這兩項作為能
生,生出耳識。這樣一項一項配合眼耳鼻舌身意處,這個就是十二處。
9.怎麼把它生出來,生是什麼樣子?這裡六根是增上緣,六塵是所緣緣。不過在依靠十
二處作為能生,生出所生六種識的同時,又會產生一種想法,就是生出一個我,我自
己方面可以成立。正如識是依靠六根跟六塵,所以識靠十二處,我也是依靠在十二處
上,然而是不是說我依靠在十二處上,就有一個自己方面成立的我,那就不是這樣。
10.我可以依靠在十二處上面,若不是依靠十二處來做為因,有一個我可以成立,我自己
方面可以成立,就完全不對了。這個跟前面十八界的討論完全一樣,就是我依靠十八
界,但是不是說依靠的緣故,就有一個我自己方面可以成立,這就不對了。
11.六根是做為增上緣,六塵是做為所緣緣,生出六種識。不能越過這個範圍,不能越過
這個標準,雖然我是依靠在十二處上,但是不能跳出這個範圍,認為依靠的緣故,就
自己方面可以成立。同樣,神識依靠在六根跟六塵上,我依靠在六根跟六塵上,因此
就認為有一個我可以成立、它自己方面可以成立,或認為它是諦實成立、自己方面可
以成立,不能得出這個結論,不能因為依靠在六根跟六塵上,就得出這個結論。
12.這裡主要講的是無我意義的討論,關於處這方面的分析,也要配合無我義來討論。內
容裡談到「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色
生香味觸法—為所緣緣」,「知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
13.十二處之『處』為能生心識的緣。「處」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
根”與“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這十二個稱為十二處(能生),
十二處能生起心識。色處(所緣緣)與眼根(增上緣)產生眼識(無間滅意為等無間
緣),聲處(所緣緣)與耳根(增上緣)產生耳識(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香處(
所緣緣)與鼻根(增上緣)產生鼻識(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味處(所緣緣)與舌
根(增上緣)產生舌識(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觸處(所緣緣)與身根(增上緣)
產生身識(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法處(所緣緣)與意根(增上緣)產生意識(無
間滅意為等無間緣)。
14.十二處與十八界,二者範圍大小一樣。從十二處與十八界來說,生起心王後的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能依」,十二處是「所依」。“處”是
能生心識,“界”是從法的各各體性分成十八個體性。十八界中的意界和六種識界,
二者是範圍大小一樣的總別關係,意界和六識界又合稱七心界,雖然是七個,但意界
不是別於六識界,意界和六識界二者是總別關係,區分意界的種類有六識界的分類。
15.十二處和十八界,二者範圍大小一樣,十八界多出來的「六識」為十二處的意根所攝
,意根的意,並非第六意識的意,十二處生起的六個識,第六意識是六種識之一,意
根的意包含六種識,而不是只有指第六意識,意根與「心王」同義。五蘊中的「識蘊
」有六種識,識蘊包含的六種識都是意根,第六意識與意根,二者具有四句差別。將
十八界說成是十二處加上六識,是不精確的,因為六識不是另別於十二處,六識是依
十二處生起,十二處是能生,所生是六識,十二處與六種識是能依與所依的關係。
《瑜伽師地論》:「云何四種毘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
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
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云何名為最
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善巧所緣?謂此所緣略有五種
: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
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應該有正確的認知,以致在生活中生起這些經驗的時候,
能迅速而正確的辨別:「喔,這是某蘊、這是某處……。」這種分析的認知,用在日常生
活中當作一個觀照的附屬(註:「毘缽舍那」—梵語 Vipasyana,巴利語 Vipassanā—
之音譯,漢語義譯為「觀」),應該辨明它,並了解它們的本質、功能、類別等,同時了
解它們如何的被放縱,並作適當的修正與開展,有助於我們發展如實的智慧體證涅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