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其它] 轉錄 如何改變命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5-23 12:15:56
※ 引述《noonee ()》之銘言:
: 本文經 ga037588 同意轉錄
: http://disp.cc/b/1109-9oER
: 如果要得到福澤,遠離禍害,還沒說到行善,必須先要改正自己的過錯。
: 改過的基礎建立在自省與付諸執行,了解這些後,接著進入討論如何累積善德。
: 了凡在這裡舉了十個善行得善報的故事,我另外一一進行考據,考證其真實性,加入適當
隨喜此位作者對於《了凡四訓》進行了一些歷史足跡的考證,
末學對於此書有些淺陋心得,不吝參考看看。
佛法談 信、解、行、證,末學曾經貴於信解,往往忽於行證,其導致信解無法深入。
以末學自身體會,對於《了凡四訓》,起初只是淺解四篇文章內容,對其描述治心
之法頗感讚嘆,理論方法 "很感興趣",但學到的殊不知只是 "知識",確實無有益處。
而啟發末學真正瞭解《了凡四訓》,是從念佛因緣而來,古德曾說,修道之要無他,
只是學老實,在這個存心逐步調整改變之下,有一次上課,自己以一種反省的存心,
翻到第二篇改過之法,重新再讀過,當下實在才明白為什麼古德要那樣勸諫人學老實 ?
改過之法,歸納而言可分二部份 : 論存心、論方法。
存心 : 恥心、畏心、勇心
方法 : 心上、理上、事上
這些道理,其實要瞭解並不會太難,
真正難的是如同《了凡四訓》所說 :『 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
當我真的想認真念佛時,才漸漸明白印光大師文鈔所說,佛號如陽光照,平日不易
察覺之種種妄念情計 (灰塵),會在這句佛號下被照的無所遁行 ..
念頭當中..有好的、有邪念、有思惟臆測,有傲慢、有懷疑...等等
乃至於念佛當下有所體悟時,所起的 "想法",整個牽動的種種傲慢心...太雜太雜了~
而透過念佛,再回過頭來省察 《了凡四訓》所說的從 "心" 上改,才看懂一句話 :
『何謂從心而改?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
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開始學習收攝六根,一句佛號聲聲分明,種種雜染散念,也多不易起,縱遇境界,
佛號聲若能不忘,那份對情境的執著,會很快被轉移掉,不至於又引起種種雜念。
但是這樣簡單還是困難 ? 末學障深慧淺,老實說,以目前的能力還是很困難,
但是當我試著努力去做,才看懂何謂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此精一之真傳也"
如果我沒有去做,說真的,這些道理永遠都只是停留在 "好文章" "非常有道理" ...
一輩子都在替聖賢人說食數寶,然後自己該怎麼造惡、該怎麼輪迴、仍然繼續。
當我讀到治心這段時,心中就有很深的感慨了 ..
但仍覺的依照自己的能力,目前還辦不到,
後頭看到了凡先生寫了一句話,就笑了出來,"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
這句話,在我還沒真正去落實之前,讀了不少次..
往往也只是認為 "也對" "本來就該這樣.." , 一種完全以知識性的瞭解在閱讀。
但是當去做了之後,再回過來看到這句,心裡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
"苟未能然",我想念佛卻妄念紛擾,我想改過卻總是日日覺察過失很多...
真的是第一道防線無法守住,就必須佈下第二道防線的這種想法,
這四個字,讀來真的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慨味道。
我在自己念佛過程當中,有時也會記錄下每天的種種過失和一些心得,後來有彙整分類
例如自己最常發生的惡習有哪些 ? 該如何對治 ?
有這些落實心得整理之後,再來看第二段的 "須明理以遣之",
就更深刻體會 袁了凡先生 要告訴我們,他自己是怎麼學習改過這條路的,了凡先生遇到
雲谷禪師,禪師所教導他的是持准提咒,期勉他能持至不動心。
同樣道理,當前我持的是一句六字洪名,但自己很清楚,離不動心還有一段要努力的距離
所以面對境界要馬上轉移,如理思惟對境的種種過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須明理以遣之",正如同第二道防線,防止自己造作惡業的過患。
了凡先生在文中舉出非常多的例子,這些都是要發自內心、面對現實、觀察認清現實,
以實際客觀的道理,例如 "諸行無常",對於生活上許多的乃至於念頭,都是無常生滅
本不可愛,只因錯誤的認知而生貪戀,很清楚的認知這些,如理思惟的去放下執著貪取。
第三段,了凡先生又說 : "又未能然"。
有沒有可能 ? 說真的,非常有可能。縱使我持了一句佛號;也觀察了種種惡習慣患,
但是當境界來,有時候那個 "情執" 的力量,一下要拉是拉不太住的,真的是如狂牛
所以持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從此處,我才真正敬佩與感恩了凡先生的這些經驗。
這個戒律除了佛法之外,有時候自己對自己的一些惡習,所立下的一些遮止防範
也要嚴格遵守,才不會連這第三條防線也崩潰。
心、理、事三法,都要兼顧修學才能有所突破成長,故《了凡四訓》說 :
"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而改過之後,會不會有些效驗,確確實實正如《了凡四訓》也所說 :
『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
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末學自己的體會,心神恬曠,夢往聖先賢....等這些都有過。
但我更在乎的是後面那句 "執此自高,畫而不進",這真的很容易發生。
許多小細節處,都必須去做過才能讀出書中要透露的蛛絲馬跡,當看到這些細節處,
才能體會了凡先生他自己這份經驗談的寶貴之處,知恩才懂感恩。
了凡先生 如此用功卻仍感嘆自己 :
" 行義未純,檢身多誤,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改過的歷程實在是如此,我自己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若不能死盡偷心,怎能老實真幹 ?
以上略說,未能詳盡,而這種種閒談,不外乎分享一重點 : "老實"。
古德云 : 『只要兩腳著實,不求門庭好看。』
簡單十二字,實是學習成就之最重要關鍵處
聖賢學問如寶山,在許許多多法義討論或讚嘆之中,別忘了入寶山千萬不要空手而回。
不然就太可惜了。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ikehale (窗外正暴雨)   2016-05-23 13:07:00
推 阿彌陀佛
作者: pedros0605 (pedros)   2016-05-24 15:42:00
真的很受用的心得。阿彌陀佛。
作者: j45xu3 (天波浩渺)   2016-05-24 19:3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