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關於《相應部》
分別說系傳誦的《相應部》,經歷了五個階段的發展,第一、第二個階段等同《相應阿含
》,當部派分裂後則由分別說部自行編集出自部的傳誦:
一、佛滅當年(387 B.C.E.)「第一次經典結集」集出『因緣』、『食』、『聖諦』、『
界』、『五陰(蘊)』、『六處』、『道品(四念處等)』等七事相應教(修多羅),這
是 釋迦佛陀親說教法的集成,也是最初的佛教教說(原始佛法)。
二、佛滅百年「第二次結集」時(287 B.C.E.),將「第一次結集」集成的七事相應教(
即『修多羅』),還有佛滅百年間才增新而附會於「佛說」、「佛弟子說」之『記說』當
中的短篇經誦,以及護法八眾所說的短篇偈頌──『祇夜』,正式的編集為《相應阿含》
的原型。
三、佛滅後116 年(271 B.C.E.),「五事異法」的論爭後,佛教分裂為阿難系僧團與優
波離系的分別說部(自稱上座部)、大眾部。當時優禪尼的分別說部率先結集出自部的『
阿毘達磨(論述)』──《舍利弗阿毘曇》(傳說又有破斥他宗的《論事》集出),還有
增新的第五部經說──《雜部》(現稱為《小部》)。除此以外,分別說部又將「第二次
結集」集成的《相應部》、《長部》、《中部》、《增支部》等四部聖典,加以重新纂集
為「具有自部論義」色彩的經說傳誦,包括了增新經篇、纂集新舊經句、編修經篇的分類
及次第。
四、公元前約26 年(佛滅後約361 年),分別說部分化於錫蘭島的大寺派僧團,舉行大
寺派的自派結集,編集成自派(銅鍱部)的五部聖典、《銅鍱律》及『阿毘達磨(論述)
』的傳誦。此時,錫蘭銅鍱部傳誦的的《相應部》,才形成具有自部論義形態的部派傳誦
。
五、公元後四、五世紀,南印的覺音論師前往錫蘭大寺派,將大寺派傳誦的三藏改用巴
利語書寫傳誦,這成為今日南傳佛教傳誦的源頭。
心得:
1. 部派分裂,可以詳閱 (內附 佛滅後百年 僧團之分布圖)
http://www.arahant.org/blog/2012/12/28/mag03_history/
2. 第三次集結(部派已分裂)
北方僧團 以 四部聖典 為主
南方 分別說部 以 五部聖典 + 舍利弗阿毗曇論 為主
3. 第二次集結 相應部是以 七事相應(原始佛法) + 短篇的記說 + 短篇祇夜(詩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