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謂十二有支。緣起善巧者,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
───────────────────────────────────────
■ 釋義──
「善巧所緣」的第四個是「緣起善巧」,善巧是動詞,緣起是受詞,善巧緣起是指很
精通緣起。緣起分成粗分和細分,這裡講的不是細分,是粗分。此處講的緣起就是十二分
支的緣起,對於緣起裡粗分行相的善巧,不是講細分的行相,因為十二緣起是粗分的緣起。
細分的部分是《中論》(中觀根本慧論)所談到的。中觀所談到萬法無諦實,無諦實(
沒有諦實成立)是因為緣起的緣故,彼緣起(細分的緣起)是緣起正理,《中觀根本慧論
》談到,因為緣起的緣故,所以不滅(沒有滅的自性)、不生(沒有生的自性)、不斷(
沒有斷的自性)、不常(沒有常的自性)、不一(沒有一的自性)、不異(沒有異的自性
)、不來(沒有來的自性)、不去(沒有去的自性)。緣起作為能立因,以此成立八不:
不生、不滅等八項,這樣的緣起屬於細分的緣起,而這裡所講的緣起是粗分的緣起。
《中觀根本慧論》的緣起非常細分,細分是指要依靠這個緣起去成立空性義,表示此
緣起和空性義非常靠近,它是能立的原因。此緣起是相緣而形成的意思,相依靠之後有關
聯而形成,故謂緣生緣滅,緣是相依靠而關聯、生是形成的意思,緣起是指相依靠有關聯
而形成。首先相依賴相依靠能夠去除常邊,有關聯能夠去除斷邊,由相依靠有關聯的緣故
,才能夠形成,所以稱為緣生。譬如以綠苗作為有法,它靠因緣和合而形成。因為靠因緣
和合而形成,所以自己方面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不共的就能夠存在,不觀待
他法自己方面能夠成立的這部分沒有,必需要依靠其他者才能夠形成。
就無諦實而言,空性就是無諦實成立,因此談到空性的邏輯推理稱為緣起正理,緣起
正理為何可以去除常邊、斷邊?因為緣起正理講的就是相依和關聯,相依去除常邊,關聯
去除斷邊,這種解釋的緣起屬於細分的緣起。不過,這裡講的不是這個細分的,而是粗分
的,是十二緣起分支的緣起。細分緣起是和空性密切相關的,因為它要去成立空性義,所
以非常靠近空性義,不過就算這裡講的不是細分的緣起,也是透過緣起,逐漸通過它,慢
慢地,間接地和空性義有關係。
《入菩薩行論》勝慧品,佛陀講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為勝慧說」,佛陀所開
示的一切教法,實際上都是為了了悟空性義作準備,不管十二緣起、業力因果,其最究竟
的目標是朝向證悟空性義。十二緣起算是粗分,在究竟上它還是和空性義有關係。細分的
緣起當然是直接和空性意義有關係,就算是粗分的,究竟上還是和空性義有關係。
這裡談到的緣起,是講緣起的十二分支,十二分支主要是說明輪迴流轉的情形,即流
轉的過程。輪轉靠什麼因而產生?它為何會持續下去?它不斷轉動的因何在?把輪迴流轉
的情形作個解釋,這個內容就是緣起的分支—十二緣起分支。
輪迴所以不斷流轉,其主因是無明,因為有無明為主因,第二項就是造業。造了業後
,所造作的業不會消失,因為有心識保管業所形成的習氣,此即第三分支的識。為什麼要
談到第三個分支的識呢?因為第二個分支造業,造完業不可能就消失,因為有識保管它。
第三支識扮演保管的功能,使這個習氣能維持下去,若習氣受到保管,不會失掉能持續下
去,那不就要形成來世了嗎?解釋來世的情況,所以談到名色的分支。其實,名色的分支
講的是五蘊,談到五蘊就要講補特伽羅的形成,補特伽羅的形成當然是依靠五蘊。因為有
心識去保管習氣,既然業的習氣留存下來,不會消失,表示習氣將要成熟,就有來世了。
來世能否形成,要看來世的這個補特伽羅是有、還是沒有來決定。補特伽羅是有、或是沒
有形成,是依靠它的施設基—五蘊—是不是存在或形成。來世若有補特伽羅存在,首先它
的施設基五蘊先形成,所以名色的五蘊是第四分支。
名就是指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色蘊,即補特伽羅的施設基五蘊,補特伽羅的施設基
五蘊形成,補特伽羅就存在。五蘊形成後,擁有五蘊的補特伽羅就形成了,可是擁有五蘊
的補特伽羅既然有了,他的心識當然就會增長、增廣。心識要增長、增廣,其依靠之處必
須要成熟,心識依靠處就是六處,所以第五支是六入。入即處的意思。
心識要增長不只靠六處,還要靠和對境相接觸,接下來就是觸支。要能接觸到對境,
就要有觸的分支。接觸到對境,就會產生感受。前面講的,首先無明作為動機,造業是第
二分支,識是第三分支,到此為止,將來會產生一個果,果就是後面四個分支—名色、六
入、觸和感受。受這支,首先它是一個果,但它又不僅是果,它會繼續引發煩惱。通常在
感受產生的同時,必定引發煩惱。若僅引發感受,沒有引發貪心,幾乎不可能。感受會繼
續引發產生貪念,這就是愛。
若貪愛的力量越來越強,會投生到來世,引發投生的力量會越來越強,這就是取。取
的貪愛的力量比愛的貪愛力量更強,取就是取得一個東西,就是會去取得來世的五蘊。當
取的力量更強,非常明確時,必定會投生到來世,那時候就稱為有。有等於是存有,就是
非常明白確定,第二支行的能引業在此時成為確定有的能成業,一定會投生到來世。愛、
取、有這三個分支和來世有關係,既然和來世有關係,接下來就是生,生之後的第二剎那
就是老,走向一期所生的死亡,這是十二個分支。
十二分支要說明的是輪迴如何繼續流轉?稱為分支的原因是,雖然要解釋緣起流轉,
在解釋時要分成因果的關係來解釋,十二項裡哪些是因?哪些是果?這樣做解釋,稱為分
支。分支就是雖然講十二項,彼此之間有因果關係存在,因為有因果關係存在,所以是分
支。緣起是相依關聯,解釋輪迴不斷流轉時,這裡幾項都有相依靠的關聯性,所以是個緣
起。講這些項目時,這項是因?還是果?那項是因?還是果?會做這樣的解釋,所以它是
一分支,因此稱為十二緣起的分支。
這裡講的是十二緣起分支的內容,學習並了解之後,還不能稱為善巧。知道了十二項
目的內容利弊,還不能稱為善巧,還要更進一步,即之後談到的「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
無我性」,如此才稱為善巧。意思是指針對十二緣起要能觀修無常,要能觀修苦,要能觀
修無我,這樣才能稱為善巧。
如何觀修無常呢?把十二緣起分支想一想,前前生出後後,這中間分秒不停,沒有等
待,在不中斷、不等待的情況下,持續地改變。在改變的情況下,還不斷地強化增長,所
以在不中斷的情況下,還持續地改變,這就是生。它沒有停,沒有停止的情況下它發生改
變,所以稱為生。生的情況下這種情形還不斷地強化,這是無常。把無常的情況想一想,
它根本不必停止,它的改變不斷地在進行,想一想實在非常可怕。
譬如若把老化的情形想一想,當然會非常害怕,因為老化完全沒有停止,它不會等待
,年月日時分秒,每一剎那都不斷在老化中,老化從未停止過,從未中斷過。在無常變化
下,人不斷地老化。同理,把十二緣起的道理想一想,由前面為因生出後面的果,由因生
果這件事,它不斷變化,這部分分秒未停止過,不斷地由因生果,果作因又生果,繼續生
下去,在輪迴中不斷地持續,分秒不停,在不中斷、不停止的情況下,它繼續改變,這個
改變不斷地相續下去。以這樣來觀修,這是觀修無常。以無常作為因,後面要觀修苦,所
以講觀修無常性、觀修苦性、觀修無我性。
在《釋量論》說:「是故無常而有苦」,這是以無常作為因,之後,來觀修苦,但這
並非說以無常的緣故它是苦。譬如世俗菩提心也是無常、道諦也是無常,不能說由此而引
生苦。這裡以無常觀修苦是指輪迴裡無常的情形,在輪迴裡由因生果的情況想一想,會引
發內心的痛苦這方面的觀修。
透過無常的觀修,之後來觀修苦。平常談到苦諦四行相的無常、苦、空、無我(註:
這裡的空與無我,分別指涉無我慧裡,粗分的「補特伽羅常一自主空」(苦諦四行相裡的
空)與「補特伽羅五蘊能獨立實質有空」(苦諦四行相裡的無我),不是空性義),應當
有這個次第存在,就是以無常作為因來觀修苦,這個苦當果。由苦作為因,再引發後面的
觀修無我,前後應有這樣的次第。
問:因為相依靠有關聯,形成後面的現象,這是緣起。譬如說杯子放在桌上,也是相
依靠有關聯,可是它並沒有輪迴!現在講的粗分或細分的緣起,跟杯子放在桌上相依靠有
關聯,二者有何不同?杯子放在桌上難道也是緣起嗎?
答:茶杯放在桌上,當然是緣起,不過前面談到不管是因緣的緣起或支分的緣起,這
裡談到的緣起,是指某個法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其他的法。若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法,這部
分要把它完全排除,要完全排除這種內心認為不需要依靠其他的法的執著,必須思惟相依
的意義。若完全瞭解相依靠的意義,某法的形成不必依靠他者的想法就不會產生了。
相依關聯,關聯是指和其他有關係,把和其他者有關係的意義,好好想一想,某法完
全不必和其他法有關係,這種想法不可能產生,因為都要有關係。前面講的當然也是個緣
起,但就當下這個緣起而言,還不能排除不需要依靠其他者這種想法,所以不能稱為細分
的緣起。緣起是相依關聯,相依是要把常邊排除,常邊就是指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
方面就可以成立。要把內心這種執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