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天台修證次第之三:別教的修證次第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6-06-01 21:46:21
天台修證次第之三:別教的修證次第
◎達照法師
  別教是指以《華嚴經》為中心的各種大乘經典所宣說的不共二乘之教法。此教特別為
大乘利根菩薩宣說「恒沙俗諦」之理,用道種智斷界外之見思、塵沙、無明等惑,修諸波
羅蜜自行化他之行,建立了三賢十聖等覺妙覺的位次,以無礙道的金剛喻定為因,解脫道
的涅槃四德為果,從根本上區別於二乘。
  「別教」這一名稱,具有兩層含義:一、不共義:這是指此教乃獨為界外的大菩薩所
說,不共於二乘,所以稱為別教。智者大師《四教義》卷一說:「此教不共二乘人說,故
名別教。」 [1]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高在上的教法,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不要說鈍
根的凡夫眾生,就是連二乘的聖人也是如聾如啞,難以置信,真是別具一格,故稱別教。
二、別異義:這就是說此教教法有它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係是與其它的佛法
思想體係有著明顯差別的。如諦觀大師《四教儀》說:「別前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
。」 [2]這就是說,此教與藏、通二教之間,就有界內、界外之別;與圓教相比,則有隔
歷、圓融之異,雖然二乘聖人聽聞此教教法也是如聾如啞,但是此教並非最為圓滿徹底
,因為與後面的圓教也是有著很大的差別,故稱別教。
1 、基礎行
  別教修行的基礎有五:一、持戒清淨。無論是出家師父還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
的真實利益,就要守護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輕重等持、盡力而為,也就是養成一顆認真負
責的責任心,培植福德,鍛煉身心,增強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學行人,都要做到
以三寶為生命的依靠和歸宿,在心中生起三寶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寧靜、最光明、最慈悲
的至尊至貴之真寶。三、發出離心。藏教行人必鬚髮起強烈的出離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
希望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許多負面的行為,
如貪嗔癡,以及不穩定的輪迴特質,生老病死的痛苦煩惱等。四、發菩提心。針對出離心
而言,菩提心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不但希望自己解脫生死輪迴之苦,而且還
強烈的期盼其它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誓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徹底解脫一切苦厄、或者
究竟涅槃之極樂,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深切願心。五、大慈悲願。在輪迴中感受到
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痛苦,所以同時發起無上大願,祈願一切煩惱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同時
真切感恩一切眾生都如父母一般慈悲,與佛體同枉受苦輪。有了這樣的深切大願,主要表
現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上。
2 、資糧位
  十信位是別教菩薩的外凡資糧位,也就是說別教根機的菩薩,一開始對於別教的思想
理論產生了決定的信心,知道自己最理想的生命狀態就是別教所說的境界,所以要為了偉
大的理想而努力不已,順從這種教法而修行,沒有絲毫的懷疑,這就是進入到別教十信位
的標致了。如智者大師《四教義》卷四說:「此十通名信心者,信以順從為義,若聞說別
教,因緣假名,無量四諦,佛性之理,常住三寶,隨順不疑,名信心也。」 [3]。在此信
心下,才可以談具體修行的方法和證位的次第。希望我們在這裡也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從此邁向理想生命的美妙境界。
  一信、二念、三精進、四慧、五定、六不退、七迴向、八護法、九戒、十願。
  相信因緣假名無量四諦等常住的道理,深信不疑,名為信心。時常憶念常住之理而不
遺忘,名為念心。別教初心觀真諦之理,無有間雜,念念不退,名為精進心。專心精進修
行,並以智慧進行抉擇,不生過患,名為慧心。定慧雙修,與真諦之理相應,湛然寂靜,
名為定心。定功日深,慧光開發,定慧等持,縱然遇到惡緣,亦能心不退轉,名為不退心
。綿綿密密地保護任持定中所證之境界,不讓它退失,名為護法心。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和
境界,都回歸導向於佛陀的正覺心地當中,名為迴向心(上文的迴向心,排列在護法心之
前,這是依據舊譯《瓔珞經》的說法) 。安住於相似的定共戒和道共戒[4],任運自在地
防止一切過錯,名為戒心。隨自己的本願功德,而能夠遊歷十方,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名為願心(這是依據《楞嚴經》,來解釋十信的名稱,但是《楞嚴經》所說的十信位是屬
於圓教的修證次第)。
3 、加行位
A 、十住
  《四教義》雲:「此十通名住者,會理之心名之為住。」 [5]《八十華嚴》卷十六說
:「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
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
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
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於諸佛所歷劫修行當中,專心行持前面所述的十種信心,從有入空證得真諦之理而不
生邪見煩惱,廣求般若智慧,名為初發心住。常隨空心,修行空觀,淨諸法門,清淨潔白
,煉治心地,名為治地住。由於心地發明而繼續長養聖胎,廣修眾般若密之六度萬行,名
為修行住。由於知解而生到了佛陀的菩提心之家,諸佛皆從真如實際中生,種性清淨,至
尊至貴,名為生貴住。生於佛家之後,帶真隨俗而精進修習無量善根,努力於方便利益眾
生的事業,名為具足方便住。事相上的障礙逐漸消除,正理得到了顯發和把握,從而成就
了第六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名為正心住。斷盡思惑,證入了無生畢竟空的境界(即是禪宗
所說的「明心」,亦即徹見真如),永脫三界輪迴,名為不退住。不再產生凡夫、外道及
二乘人的邪見顛倒破壞正覺的菩提心,名為童真住。依從於佛陀大覺法王的教誨,而對於
佛法真理產生決定的理解,應當紹隆佛祖之位,名為法王子住。修習觀照空、無相的本體
,證得了無生法忍,並得到甘露般的佛法妙水灌注,名為灌頂住。
  《法華玄義》卷三說:「十住位的菩薩正式修習空觀,傍帶著修習假觀和中觀。十行
位的菩薩正式修習假觀,旁帶著修習中觀。」 [6]《淨名略記》卷下之上也指出,如果從
別教的角度來說,在正式觀修中道實相,就是慧眼,這是指別教菩薩在十住位當中,逐漸
開慧眼而明白二空之理,雖然距離中道實相還很遙遠未能證得,但也能夠有所期盼而進行
觀修了。
B 、十行
  《四教義》卷四說:「此十通名行者,行以進趣為義,前既發真悟理,從此加修,從
空入假,觀無量四諦。」 [7] 一歡喜、二饒益、三無違逆(無嗔恨行)、四無屈撓(無
盡行)、五無癡亂(離痴亂行)、六善現、七無著、八難得(尊重行)、九善法、十真實

  進入一切法畢竟空的境界,回到現實生活,修習從空入假觀,不再被外道邪見乃至無
常苦空無我等法之所動搖,勤修十度之布施攝取眾生,名為歡喜行。常以戒法教化眾生,
使之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名為饒益行。常常修習忍辱波羅蜜攝取眾生,謙虛謹慎,恭敬
一切眾生,名為無違逆行,也叫無嗔恨行。修行精進波羅蜜,要令一切眾生的思想行為都
達到究竟涅槃,終不使人獨自證得滅度,名為無屈撓行,也叫無盡行。以禪定攝持自心,
不會被無明習氣業障等等所干擾而迷失,不昏沉也不掉舉,名為無癡亂行,也叫教離痴亂
行。般若智照,念念現前,生生世世常在佛陀教化的國土當中受生,名為善現行。以二空
為方便,對於我以及我所等主觀和客觀的境界,毫不執著而一切皆空,名為無著行。菩薩
依四宏誓願,運大慈悲,與樂拔苦,成就了非常難得的殊勝善根,特別值得學人尊重讚歎
,名為難得行,也叫尊重行。菩薩能夠力行三軌,宣說佛法而教授學人,成就眾生的如法
如律之修行,名為善法行。對於真俗二諦都不執著,即不執著如如不動的真諦,也不執著
森羅萬象的俗諦,雙非空有而顯但中之理,名為真實行。
  這是通過假觀來分別一切萬法,了知十法界各種差別現象的種性。修從空入假觀,《
觀經疏》卷三說:「如果住著於空觀當中,這與二乘的偏真有什麼區別呢?這樣是不能夠
成就佛法,也不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所以別教的觀空是不住著於空,而能夠從空進入到
假觀的俗諦當中,知道眾生的習氣業障等毛病,認識瞭如何對治這些毛病的方法妙藥,對
應病情而授予法藥,令他們得以依此方法而修行,所以叫做從空入假觀。」 [8]證道種智
,《觀音玄義》卷下(初)說:「能夠知道一切法的規律、種類、因果等等的差別,就可
以分辨世俗假名而不會錯謬,所以稱為道種智。」 [9]
C 、十迴向
  十迴向,又作十迴向心,略稱十向。回即迴轉,向即趣向;所謂迴向,即起大悲心救
度眾生,迴轉十行之善,向於三處,即:真如實際是所證、無上菩提是所求、一切眾生是
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如《四教義》卷四說:
「此十通名迴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眾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
名迴向。」 [ 10]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二不壞、三等一切諸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
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八真如相、九無縛無著解脫、十入法界
無量。
  以不執著一切相的心態,常常往來於六道之中,而受六道依正果報,以不受一切法的
境界來感受六道眾生的煩惱痛苦,名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觀察一切緣起幻有的諸法
,具有各種感受和作用,能夠做到念念不停、心心無住,名為不壞迴向。三世諸佛所有妙
法,於一切時間當中認真修行,名為等一切佛迴向。以廣大誓願的力量,普遍進入一切諸
佛的清淨剎土,而供養一切諸佛,名為至一切處迴向。能夠以法身常住的教法,教授給前
來學習佛法的眾生,名為無盡功德藏迴向。修行無漏的善法,修習善法而能夠不落二邊,
名為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能夠觀察善惡二法體性無有差別的平等一相,名為等隨順一切
眾生。自心得大自在,等同三世諸佛,常照有無二邊,名為真如相迴向。以般若妙慧觀照
十方三世一切諸法,境智兩泯,能所雙亡,成一合相,名為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覺悟一切
諸法,都是中道無相,萬法俱寂,一派圓成,名為入法界無量迴向。
  以上所述資糧位和加行位,就是別教菩薩的外凡位和內凡位,此教菩薩以中道實相作
為生命的理想境界,從開始練習空觀的十信位,到從假入空的十住位,再到從空入假觀的
十行位,以及訓練中道第一義觀的十迴向位,雖然已經證得了兩種不退,但仍然只是中道
之外的境界,所以都還只是凡夫位而已。
4 、證聖位
A 、十地菩薩
  十地,就是《華嚴經》、《十地經》和《十住經》等所說,聖位菩薩的十個位次。在
《華嚴經》中,金剛藏菩薩在說完這十地的名稱之後,就默然不語了。後由解脫月菩薩再
三殷勤請求,才把十地菩薩的修行情況和證得境界,作了比較詳細的宣說。為什麼這樣?
因為此時的菩薩,已經真正的見到了佛性,猶如寶月印琉璃,不即是十八界諸法,也不離
開十八界諸法,不是言語音聲動作思維的假相,但也從來不曾離開言語音聲動作思維,所
謂「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無色無相,卻又必須從種種色相上得以徹見,真是妙絕無
倫!所以,到這裡最好不要開口說話,影響聽眾當下體悟的機緣。但若是眼前大眾,不具
備這種慧根道眼,依舊不能直接契入,那也只好渾身落草,婆心懇切了。所以,金剛藏菩
薩最後還是詳細的解說了十地菩薩的修證情況。就是指:歡喜地(極喜地)、離垢地、發
光地(屆窮)、 焰慧地(焰地)、極難勝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妙善地)、法雲地。
  歡喜(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三德,乃至等覺,俱名聖種性),此是見
道位,《四教義》卷四說:「從初地至佛地,都是在斷除無明惑。只是從所證得的位次來
分為三道:初地名為見道,二地至六地名位修道,從七地之後名為無學道。」 [11]初地
斷除了無明的別見[12],啟發真正的中道實相觀,所以稱為見道。又無功用位,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利益眾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閡土,初入寶所。也就是捨離凡夫的
見地而進入聖人的境界,四魔[13]不能動搖,超越了有邊和無邊,有無平等雙遮雙照,名
為歡喜地。
  以真正的無相智慧進入凡夫眾生的世界,如同於虛空相似沒有任何污垢,名為離垢地
。在前面初地的菩薩,除了安住中道佛性當中,和修習布施波羅蜜之外,還要聞思修習百
法明門。而此二地菩薩則在持戒之外,還要進一步深入思維觀察千法明門,也就對於無量
法門的探索更為仔細、更為深入了。
  光明智慧增長而上品信忍成就,修習成佛的道業,內心極為清淨而光明智慧也隨之出
現,名為發光地。由於聞法及修定,慧力增勝,火一樣的光芒煥發,能除諸冥暗。如受持
佛法,於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貪、邪嗔、邪癡等闇蔽,也不會再
起,心光更加明淨,所以叫做發光地。
  隨順於下品無生法忍,來觀察一切法的現象和本質,以智慧的火焰燒盡一切無明習氣
的惑業,名為焰慧地。在第四地的菩薩,從修十波羅蜜多來說,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約
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來說,是修習三十七覺分。因為精勤的修習覺分,火焰似的慧光
,熾盛起來。依我見而來的著我、著法,種種愛著的習氣,都如火燒薪一樣,無余永滅,
所以叫「焰慧地」。
  隨順於中品無生法忍而修習佛道,三界之內的無明惑業,沒有不消除空盡的,名為難
勝地。菩薩至此地能破一切之情見,通達一切之法,即是諸佛之境界,而無能勝之者,故
名難勝。雖然要修行這種種念,但側重點還是在修習禪波羅蜜,也就是以中道與佛相同的
見解,來指導自己修習禪定,從而具備世出世間一切禪定的總持之法,不為一切凡夫外道
之所擾亂。證得滿分的禪定境界,於十度之中的定力非常最勝,但未涉及般若妙慧,所以
從其自受用的角度來說,已經是難以置信的殊勝了。
  隨順於上品無生法忍,觀察十方三世一切諸法,都是寂滅性空無二無別,名為現前地
。到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佛性。那時
,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
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
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
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這樣在滿分
般若波羅蜜的修習之後,空、無相、無願等百千三昧都能獲得,成就微妙不可思議的佛法
,六度齊滿,六弊永滅。於此中道佛性的見地之下,圓滿具足定慧等持之力,若再精進努
力,便能進入第七遠行地了。
  真正證得了下品無生法忍之後,觀察有情眾生的諸多煩惱體性,不有不無而離於二邊
的執著,常常精進地向上地的境界攀登,而心中卻能夠念念寂滅,名為遠行地。到了第七
地,就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
,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
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由於定的深妙
,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此菩薩具足修習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偏
多,其餘並非不行,只是隨力、隨分而已。所以,在真正徹底的明心見性之後,加工用行
刻苦保任,還是不可缺少的。到這裡,別教聖人無相有功用行的修道位就結束了。七地如
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從此第七
地滿心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
  證得了中品無生法忍,觀諸法不生不滅,解脫了三界六道十方法界的各種束縛,身心
真正達到瞭如如不動的地步,即名為不動地。七地菩薩方便慧成就之後,需要啟發往昔所
立誓願,由於自身功德、願力所攝、如來加持等等因緣,便可升進第八不動地。而在此地
的菩薩還需認真修習無相的無功用行,也就任運自然趣入於法界的本來面目。
  證入上品的無生法忍,並以此為觀法,念念之中具足無量智慧辯才,學佛化度眾生,
完全成就無生法忍之大道,名為善慧地。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
,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
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
切力波羅蜜多。在這個地上的菩薩,其智慧善巧和度眾生的能力,已經達到極致了,佛陀
所說之法如爪上土,未說之法如大地土,此菩薩都能善巧了知如來已說未說之法,並能隨
應眾生的根機而為宣說,使之聞法歡喜,深得妙法之受用。
  證入中道寂滅之理觀,準備接受佛陀的事業和職位,既相同於真如實相,又相同於法
界體性,智慧微妙說法如雲,普覆一切眾生,名為法雲地。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
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
這是佛光灌頂,象徵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於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
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徵。為什麼
叫法雲呢?因為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
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
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草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
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現種種身,為雜
色雲;通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
悉週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
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別教聖人就在中道實相觀的背景下,有次第的對十波羅蜜進行修習,在徹見佛性後,
步步增上,勤奮於十波羅蜜一切法門,直趨圓滿菩提佛果。須經極為久遠劫的精進不懈,
才能成辦大乘菩薩行,方能成就菩提道上那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宣揚正教,永無疲倦!
直到最後法雲地,說法如雲布雨,滋潤一切眾生。
B 、等覺菩薩
  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於十地的後心
利用中道寂滅之理觀,再斷一品無明,方能證入等覺位。《四教義》卷四說:「就是得到
了圓滿的邊際智[14],而進入重玄門[15]。如果相對於法雲地來說,就可以稱之為佛了。
但相對於妙覺佛果而言,就稱為金剛心菩薩,也叫做無垢地菩薩。五陰魔、煩惱魔、天魔
等三魔已經除盡,唯獨還剩有一品死魔,還需要斷除最後的無明習氣。」 [16]《四教儀
集解》卷下說:「發廣大智解而能夠隨心進入百千三昧,於三昧中觀照一實相之理,而無
生死相,無涅槃相,寂滅無為。相對於妙覺來說,還相差一個等級,對比於以下的十地而
言,則可以稱為覺,所以就叫做等覺。所修行的觀察真理之智慧,純一無雜堅固銳利,比
喻就像金剛一般,名為金剛心。」 [17]
  一生補處,還剩一品無明,所以還有一生,超越了這一生,就補上了妙覺佛果的極位
。《觀音玄義記》卷上說:「猶如王太子將紹王位,先且暫時儲於東宮的意思一樣。」
[18]《妙宗鈔》卷上說:「還有一品微細的無明惑可以斷除,這就叫做有上士。」 [19]
C 、妙覺佛果
  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
,為鈍根菩薩眾,轉無量四諦法輪,即此佛也。《四教義》卷四說:「金剛心位的最後一
剎那心,朗然獨照功勳圓滿大覺現前,微妙的般若智慧已經窮源揭底,最後一品微細無明
習氣頓時除盡,名為真正解脫。翛然自在無牽無掛,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名為妙覺地。
」 [2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