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164【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6-30 16:47:28
太上感應篇164【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2000/2/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16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九十六節: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這都是惡行。註解裡面引用古人的教誨,「周衞石碏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
弟敬,六順也」。說順、說逆都說得非常具體,這是儒家所說的。佛家則說得更深,說得
更透徹,佛家是以法性為標準,儒家則是以道德仁義禮為標準,這是一般講的世法與出世
法差別在這個地方。人能夠順世法得世間福報,能順法性得出世間無比的福報。出世間佛
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懂得出世間不離世間,決定包括世間,但是世間法不能包括出世
間。這裡頭有淺深廣狹的差別,廣能包狹,深能包淺,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佛陀常常教
導我們,修行的根本是三福、六和,這是大根大本。三福裡面十一句,我們能夠隨順,這
是向道,向菩提大道;如果我們違逆,不但世間善法不能成就,往往墮在三途。這些理事
,我們同修都非常清楚。
  順逆的根在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給我們的
根本,隨順法性,隨順道德仁義禮,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在這個
地方圓滿,孝敬達到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可以這麼說法,佛家的教育徹始徹終就是孝敬而
已。佛將孝敬擴大,一切眾生,戒經裡面常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把孝養父母擴大了,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一切眾生
,情與無情,皆我善知識」,《華嚴》上講的善知識就是老師,不但虛空法界一切有情眾
生是我的老師,無情眾生也是老師,這是把孝親尊師講到究竟圓滿,講到究竟處。我們能
把這樁事情落實,這個人叫成佛了;認真努力去落實,還沒有達到圓滿,這個人叫菩薩。
落實到究竟圓滿,就稱為佛。違背這個教誨,這個人叫凡夫。六道眾生講孝敬,不能達到
一切眾生,止於自己的父母、尊長,甚至於說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個境界不錯了;往往限於我們自己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不能達到像《華嚴》裡面
所說的「不分國土」。它那個地方講的國土大,它是講諸佛國土,每一尊佛教化區域是一
個大千世界,不分國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真誠、清淨、平等的去盡孝、去修敬
,這是大乘佛法。
  因此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樣,念佛常常想著佛,佛是存什麼心?佛動什麼念頭?佛是怎
樣生活?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能常常這樣想,就叫做念佛。念佛絕對不是口裡頭
止於佛號,止於佛號像唱歌一樣,什麼意思茫然無知,你怎麼會得受用?念佛的名號,想
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佛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念佛。「觀像念佛」是看到佛像
也想到這些,這是觀像念佛。所以我們要會念,會念念久了,我們的念頭就轉變成佛的念
頭,我們的心就變成佛心,我們的行就變成佛行。佛的心是孝,佛的行是敬,這兩個字把
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全包括盡了。我們做佛的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自己一定
要曉得,我們是佛的形象,是佛的代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到底有幾分像佛?我們能
夠做到一分兩分,就不錯了;百分之百你成佛了;大概你能做到個百分之三十、四十,你
是真菩薩,必得依教奉行。
  同學們現在大多數都受持《無量壽經》,我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多次勸勉同學,我
們能把《無量壽經》上講的理論明白了,通達明瞭,智慧開了。能把經中所有的教誨都落
實,百分之百落實,你將來往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你能夠做到百分之
九十,上中品往生。要做!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下下品往生。至於西方世界講
的四土,那是菩提心上的問題;上上品菩提心是常寂光土,上中品菩提心是實報莊嚴土,
中品的菩提心是方便有餘土,下品的菩提心是凡聖同居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
們面前。經,不是止於念,念給佛菩薩聽,錯了!在佛菩薩面前讀經是修孝敬,如同佛菩
薩在我面前,我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真的聽懂得,聽懂了,我真發心去照做。
  從哪裡做起?《無量壽經》真正是圓滿到極處,序分裡面就把答案告訴我們,你看第
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經文一展開,你看看介紹聽眾
,聲聞眾、菩薩眾、在家菩薩眾介紹完了,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淨土宗修
什麼?這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從哪裡下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
」、「善護意業」,這是教我們從哪裡下手。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今天社會為什麼
這樣的動亂?大家不懂得善護口業。造業,身語意都造業,最容易造業的是口業,所以他
不說身口意,說口身意。我們如果身能夠守住「不失律儀」,律儀引申就是法律,我們一
個人生活在世間,一生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遵守社會上的風俗習慣、
道德的概念,我們一切都不違犯,這個人是好人。「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以經典一
開端,就把修學的綱領告訴我們。身語意到最極清淨之處,這個人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特別是畫像,畫像看佛頭部有個圓光,圓光頂上寫了三個字
「唵、阿、吽」。唵阿吽是什麼意思?身口意,身口意做到究竟圓滿。所以佛陀的教誡,
教初學從十善開始,到最終極是十善圓滿,十善圓滿是唵阿吽,就是無上的果覺。千經萬
論講的細節,這是講的總綱領,我們掌握著總綱領,然後慢慢再學細節。細節在大乘裡面
講五十一個菩薩階位,每一個階位的境界不相同,無論在理論上、在行持上,有淺深廣狹
的差別。由此可知,最低的階位是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階位,要發菩提心,要行菩
薩道。
  什麼是菩提心?經論裡面講得太深,不好懂。佛有無量無邊的方便,佛教我們發願,
「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每一願裡面都包含著,《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
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四願願願都具
足。所以真正發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量無邊,度是什麼意思?
用現在的話來說,幫助他、為他服務,要發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這個心一發,真的你就
成菩薩。凡夫念念是為自己服務,為我的家庭服務,這是凡夫,所以增長身見,增長我執
。增長身見,增長我執,怎麼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現在懂得六道怎麼形成的,六道就是
我見、我執形成的,破我見、破我執,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所以人一發菩提心,
六道就超越了。
  我們這個身現在在六道,在六道不是我的身,我這個身是為眾生服務的,為眾生服務
的一個工具,這不是我。如何為眾生服務?下面三條就說出具體的辦法,第一個斷煩惱,
斷煩惱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為眾生,做給眾生看的,是為眾生斷煩惱。學法門,也不是
為自己,是給眾生做樣子,好學,希望他看到我這個樣子,他也能好學。斷煩惱是培養自
己的德行,學法門是成就自己的學術,成佛道是轉凡成聖。你們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這
樣?「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轉惡為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轉迷為悟,「佛道無上誓願
成」是轉凡成聖。我們真的明瞭、真的肯幹,我們就像佛,就是代表佛的形象。佛菩薩在
哪裡?佛菩薩就在我們這個形象裡頭。自己每天去塑造這個形象,這個形象總有一天被你
塑成,你真的就超凡入聖了。
  佛家講得圓滿,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經要多讀、要多聽,多思惟、多體會,然後
把它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行為,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正學佛。
作者: rc60710 (抑惡揚善)   2016-06-30 16:56:00
推!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6-30 17:4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