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 T30 No.1579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故,能斷煩惱。
若諸相縛已得解脫,諸麤重縛亦得解脫,當言已斷一切煩惱。
如世尊言:
『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縛;
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
■ 釋義──
《雜阿含經》:「…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止觀雙運),謂聖弟子,止、觀俱修(
止觀雙修等運),得諸解脫界。……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
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界(證得滅諦)。』」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無著菩薩造):「次說菩薩修習
止觀。偈言:『普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一分非一分,修有單雙故。』釋曰:普欲諸功
德,是二悉應修者。若人遍欲求諸功德,是人於止、觀二行,悉應修習。如經中說,佛告
諸比丘:『若有所求,云何令得?諸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乃至廣說。諸比丘!有二法
應須修習,所謂止、觀。』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謂或止或觀,非一分謂止觀合。問:何故
?答:修有單雙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縛,有二種,「麤重縛」是煩惱種子隨眠習氣,「相縛」是煩惱現行。
「言麤重者,謂心相續中所有習氣,增長內心顛倒堪能」,心相續中某些習氣能增長
內心顛倒的執取,這種習氣稱之為麤重(種子隨眠)。
「相者,謂能薰習前後習氣,於外境顛倒執著」,「相」指有境本身,有境本身對於
對境會有顛倒的耽著,譬如說諦實不成立,而我們內心裡卻把它執為諦實成立,這種想法
不僅存在,本身還會去滋潤以前所存在的習氣。
內心對於外境所生顛倒的習氣,譬如諦實成立的執著,當顛倒執著正進行時,不是只
有顛倒執著諦實成立,而是正在顛倒執著時,這個顛倒執著本身還會去滋潤滋養以前的習
氣,使以前的習氣累積更多,這就稱之為「相」。「粗重縛」與「相縛」二者,如同“種
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種子習氣起煩惱現行,煩惱現行回薰種子習氣。
假使有奢摩他(止),則散亂的內心趣入顛倒的對境,就能夠避免,這是把「相」的
束縛去除掉;若能有毘缽舍那(觀),則進一步能根治去除煩惱種子「麤重」的束縛。
當我們對於對境顛倒而趣入,諦實不存在但卻執它存在,這種顛倒趣入的根本,就是
無明,無明的正對治是「無我空性慧的毘缽舍那勝觀」,有了緣取無我空性的毘缽舍那勝
觀,就能把煩惱的根本拔除,當然煩惱隨眠種子的麤重束縛就不存在。麤重就是種子習氣
,會讓我們有境本身顛倒的妄念不斷加強,這種來源有能力的種子習氣,就稱之為麤重。
縛,有二種,「麤重縛」(煩惱種子)與「相縛」(煩惱現行),二者存在於任何階
段的修行。每一個惡行或煩惱,都有直接顯現出來的「相縛」,以及不直接顯現像種子似
的「麤重縛」(隨眠)。唯有止觀──奢摩他品所攝(止)去除相縛、毘缽舍那品所攝(
觀)去除麤重縛──才能斷障去除此二縛。若想斷除任何一個煩惱,必須完全去除掉這兩
種障礙(相縛與麤重縛),否則煩惱一定會捲土重來。
止(奢摩他所攝)、觀(毘缽舍那所攝)二者都要學習,不能缺一,缺止,或缺觀。
止要實修,觀也要實修,止觀二品悉應修習。未正式得到毘缽舍那勝觀時,先止後觀,止
、觀次第決定;當得到正式毘缽舍那勝觀,也就是修止成觀、修觀成止,等於止觀雙運。
以緣無我空性義之止觀雙運為增上緣,獲得現觀無我義的瑜伽現量,才能根斷煩惱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