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的助念須知】
摘錄自 瑪欣德長老開示
在《比庫巴帝摩卡》巴拉基咖第三裡面,佛陀這樣說:
「若比庫故意奪取人命,或為其尋找並持來殺具,或讚歎死的美好,或勸勉死:『喂!男子!為什麼如此惡苦地活著?死比活著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種方法讚歎死的美好,或勸勉死,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這是《比庫巴帝摩卡》巴拉基咖的第三條。在《四分律》裡面的波羅夷第三條也是這麼樣說的:「若比丘故斷人命,持刀予人,歎譽死,快勸死:『咄!男子!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種種方便歎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那不適當的臨終關懷是讚歎死亡的美好。
什麼是讚歎死亡的美好呢?就是說死了能夠往生到善趣,這是屬於讚歎死亡的美好。這其實也是屬於一種障礙,為什麼呢?在律藏裡面講到了有一個故事,當時有一位在家居士,經常行善,做了很多的功德、善業。有一天他病得很嚴重,就快臨終了,當時就有幾位比庫去看望他。然後,那些比庫就對這位居士說:「你今生已造了很多的功德,有佈施有持戒,所以你不要怕死,你死了能夠投生到天界。你投生到天界呢,會得到很殊勝的享樂,因為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功德,所以你死了,必定會投生到天界。而且天界的生活是很殊勝的,天界的生命是很高的,你不要再貪著於
人間的生命了,你投生到天界去。」結果那位居士聽了之後,就開始不吃藥,開始就吃那些很粗的食物。因為他想要投生到天界,聽了這些尊者、這些比庫們的勸告,結果就死了。這個居士死了之後,那些比庫很懊惱、後悔:「啊!這個會不會已經破了戒?」於是他們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佛陀。佛陀說:「你們已經破了戒,巴拉基咖(波羅夷;今生將無法證得禪那或道果)。」這就是讚歎死亡的美好,或者說翻譯成『歎譽死』,就是讚歎死了之後能夠投生到善趣。
第二是勸勉死或者稱為快勸死,是鼓勵放棄生命。鼓勵放棄生命也是一種殺人的方法。我們在這裡講到:「或讚歎死的美好,或勸勉死:『喂!男子!為什麼這樣惡苦的活著(為什麼這樣痛苦的活著呢),死了比活著更好。』」勸他放棄生命,放棄對於這個世間的執著,放棄對於生命、自己和親情、財產的那種執著。這個是屬於勸勉死。律藏裡面也講到了一個故事,當時有一位比庫病得很重,那個時候就有一群比庫去看望他。他們見到了這位老比庫很痛苦,於是,就生起了悲憫的心,勸他不要執著生命,放棄對生命的執著,這樣的話太痛苦了。那位比庫聽了那些比庫的
勸告之後,就決定放棄生命,結果比庫就死了。死了之後,那些比庫就在那裡懊惱、追悔,去問佛陀。佛陀說:「比庫們,你們已經破了戒了,巴拉基咖。」
從這一點我們看,佛陀的教法是不主張安樂死的。甚至明知他會死,你去幫他也是犯戒。律藏裡面也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比庫走到了刑場,他發現到一個人即將要被劊子手砍頭了。當時,那個比庫就去跟劊子手說:「你下刀下得快點,讓他不用痛苦的死,這樣一快,他很快就死了。」結果,那個劊子手就依著比庫的話去做了,很快就下刀,那人很快就死了。結果,那個囚犯一死了,比庫又在那邊心裡追悔。他就去問佛陀,佛陀說:「巴拉基咖,已經破了戒了。」還有講到有一位比庫看到一個人被人砍斷了手腳,很痛苦,真是很痛苦,沒有手沒有腳。這位比庫被那個被砍
了手腳人的親戚叫住,然後,就教那些親戚:「噯!你給他吃些什麼,什麼,讓他吃了就可以很安樂的死。」結果,親戚真的就餵這個給人砍掉手腳的人吃了點酸粥。吃了之後,那個人就死了。結果,這個比庫也破了戒。
所以我們再看構成違犯殺生學處(殺人)的五項條件:第一、對方是生命(人);第二、知道是生命(人);第三、想要對方死;第四、付出努力,包括去勸人;第五、對方因此而死。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很小心,在從事臨終關懷的時候,要注意我們的語言很重要。因為這個是從戒律上來說,如果一個人殺人,他具足這五種條件就夠了。你說:「我是懷著慈悲心的,希望他沒有痛苦的死去。」那你的意圖是什麼?你的意圖還是希望他死,是不是?當然,因此,戒律上的行池真的像走鋼絲一樣。(因為我們沒有初果聖者的正見和很難察覺到微細的心念)
臨終關懷應該怎麼辦呢?適當的臨終關懷:
第一、可以勸他放下對眷屬、對自己親人、兒女、對財產等外物的執著。也就是說不能勸他放下身體、放下生命的執著,但是可以放下外物的執著,這個沒有關係。這種情況呢,還是有區別的,如果一個人他沒有死亡的徵象,他還健在,他只是生病,只是生一些小毛病,你可以去跟他說法:「不要執著生命啊!」這個沒有事。如果他已經有了死亡的徵象,你再去勸他:「你放下生命,你不要這生命,這個生命很糟糕的,這個身體很臭穢的。」很容易中招,很容易上當。
第二、提醒他憶起曾經做過的善事,這個也很重要。假如一個人的死亡的徵兆已經出來了,你千萬不要跟他說:「你以前欠過誰的債,你以前殺過誰,以前造過什麼什麼不善業…..」這樣的話你是害了他,你講的話(會)幫他掉到地獄裡面去輪迴。特別是一個臨終的人,他的心很脆弱,你在他臨終的時候,叫他憶起自己曾經造過的那些不善業。如果他憶起了不善而死去的話,他必定墮落到惡道。就好像巴里嘎尊者一樣。現在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如果他想聽有人做善行,或者經常喜歡佈施,或者喜歡禪修、喜歡持戒。現在有個很好的現代工具,就是攝影像機、照相機。你
把那些他曾經做過的善行,比如說他去佈施、禪修的相片,去拿到臨終者的面前看看:「你看,你應該為你做的這些善行而感到高興,你應該憶起當時你怎麼佈施,你是多麼高興的,你是多麼出自善心的,這是很大的功德。」使他憶起他曾經造過的善行。如果他是以這種善行生起歡喜的心、生起善心而去世,他必定投生到善趣,這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們可以幫他做善事,然後讓他隨喜。這就好像是索那尊者對他父親做的一樣。索那尊者的父親本來是個獵人,獵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殺生、殺戮。到了他年老已經跑不動了,就到了他的兒子索那尊者的寺院裡去出家。後來,他的父親老了,有一天病得很嚴重,他看到地獄的狗,很大的狗跑出來咬他。他跟他兒子索那尊者說:「尊者,尊者,你看有狗來咬我,你把它趕走。」但是,其他的人都見不到。索那尊者知道這個是他父親即將投生到地獄的趣相。於是他急忙吩咐那些人把他的父親抬到佛塔的平臺那裡。然後叫人把一些花捧到他面前,說:「賢友,現在這些花
是以你的名義去供養佛塔的,你應該對這種善行感到滿意,感到歡喜,隨喜這種善行。」結果,他的父親就很高興這種善行,然後就把花灑在佛塔的平臺上,這個時候地獄的狗不見了,出現了天界的景象,他的父親投生到天界。這就是幫他做善行,然後讓他隨喜。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如果是要臨終關懷的話,我們可以說:「現在我們用你的名義去供僧。」或者「用你的名義去做佈施。」或「用你的名義去做些善事,你應該對這些感到高興、感到歡喜。」如果他真的能夠隨喜的話,這就是幫了他很大的忙。甚至你所做的這件事,影響到他的下一世整一輩子。
還有另外一種是教導他禪修業處。例如,可以誦一些經典給他聽,或者叫他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功德,在他的面前擺一張佛像,讓他思維佛陀的相好莊嚴,讓他思維佛陀的種種功德,或者說讓他專注呼吸,修入出息念,或者讓他散播慈愛,這些都是善業,教導他們禪修業處,這都是在幫助,這是最好的一種方法。如果一個人是以禪修的心態死去的話,他下一生他修行肯定成功,為什麼?因為他修行,他都是以修行的心態而死去。下一世他的結生心、有分心也是跟禪修相應的心,他的果報心也會是禪修相應的心,那下一生他的修行會很快,因為他的果報心都是修行的心
,是很好的。
可以用這幾種來進行臨終關懷,而不要去說:「你死了之後,你會投生到哪裡哪裡,那裡的世界很好。」這樣的話很危險,這是讚歎死亡、輪迴的美好。或者說:「你放棄生命,不要執著生命。」這個叫『快勸死』,也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