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下面引的是「《俱舍玄義》」,《俱舍論》的玄義,裡面講「學乖諦理」,乖是違背
,「隨自妄情」,自以為是,「不返內覺」,不肯回頭,都叫外道。諦理是什麼?諦理是
真理,真理是自覺,有小的覺悟,中覺悟,大覺悟,徹底覺悟,一般徹底覺悟是明心見性
。所以禪宗說見性成佛,這個成佛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他見到真的了。佛在經上常常用
月亮做比喻,你看到月亮是水中月亮,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到天上月亮,月亮一個月
只有一天是滿月,看到圓的,完全看到,多數看到是半月,一半的,或者是月牙,月牙是
小悟,一半算大悟,滿月是究竟大徹大悟。究竟大徹大悟在什麼時候?如果是往生了,在
實報莊嚴土,破最後的無明,證圓滿的佛果,就是證得法身,完全融入常寂光,這是究竟
徹悟,圓滿的佛果。見到真月就算是見佛了,初二、初三的月亮是真月亮,不是假的,真
佛。法身菩薩就是真佛,雖是真佛,他還有四十一品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斷。斷這個習氣,
是在極樂世界實報土,實報土是報身菩薩。報身我們見不到,太大了,明心見性的菩薩見
到報身。見到報身,還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無始無明煩惱習氣就斷乾淨了,才證得常
寂光,常寂光是法身,那叫究竟圓滿。我們必須走這條路,這條路保證你走得通。從哪裡
下手?信願持名。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最好的榜樣,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二十歲出家,一百一
十二歲往生。他就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九十二年沒有換一個題目,一生沒有聽過一
次經,沒有讀過一卷經,可是這經裡頭所說的,你念給他聽,他全知道。只是深藏不露,
跟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也是沒有讀過經,也是沒有學過教,可是無論什麼經,你念給
他聽,他講給你聽,你聽他講經往往開悟了。這是什麼?見性了。嫉妒障礙多,雖然見性
也不敢出頭,六祖要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躲藏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樁事情淡化
了,他才能出來。
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示現,也就是說他大徹大悟之後,絲毫沒有外露,人家不知道。
真正有本事的人看得出來,聽他說話、教人,言語很簡單,那不是普通人說得出來的。從
這能體會到,從行持上能夠看得出來,是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一句佛號成功的。
他能示現這個樣子成功,每個人都能成功,沒有一個不能成功,只要你肯幹、你有耐心,
一句佛號念到底,除一句佛號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不能放東西。為什麼?心裡,
真心本來沒有東西,妄心裡頭有煩惱、有習氣,真心沒有。我們要用真心,就是要把煩惱
習氣放下,不許可心裡有妄想、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不許可,統統把它清理出去。
用什麼方法清理?用一句佛號。心裡充滿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念佛。這樣
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愈念愈歡喜,愈念愈有信心。
這個底下,《大莊嚴法門經》裡頭有一句話說,「文殊師利」,就是文殊菩薩,「問
金色女,誰是外道」。金色女回答他,「於他邪說,隨順忍受,是名外道」,這句話好!
我們要學,不要跟人鬥嘴,不要跟人辯駁,他邪說,隨順就好,忍受,不要跟他辯論,這
叫外道。這個意思我們能不能懂?金色女是怎麼教給我們的?於他邪說,自己要知道邪正
,隨順忍受,可以,為什麼?避免爭論,這是名外道,不是真的外道。應付外道可以用這
個方法,不需要辯論,隨他去,對我們有沒有影響?沒有影響。我們的信心堅固,不為他
動搖;願心堅固,決定求生淨土。為什麼?今天社會上這種人很多,不辯,他少說幾句影
響還不大,愈辯,他的歪理也很多,會影響更深,這個必須要知道的。這是智慧,用真實
智慧來處理,這是個人,個案處理,不影響僧團,這就對了。
下面,念老給我們結了一句總結,「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很多,現在尤其是
多,到處都能看到,如何處理?統統不放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對了,就沒
錯了,這不能不知道。諸經不一,《大日經》裡面說有三十種,《涅槃經》裡面說有九十
五種。《華嚴經》跟《大智度論》裡面說有九十六種,「蓋因以大斥小,所謂九十六種者
,其中一種乃聲聞道」。把聲聞都算成外道,聲聞是什麼?阿羅漢。為什麼?他不能見性
。為什麼他不能見性?他不想見性,他認為證得阿羅漢就是見性了,把阿羅漢的偏真涅槃
當作如來大涅槃,搞錯了,會錯意思了。這是一類,算是外道。《百論》裡頭說的,「順
聲聞道者,皆悉是邪」。聲聞道是個階段,小學畢業,像讀書一樣,小學畢業就圓滿,就
滿足,不再上升,這叫邪道。他應當向上提升,迴小向大,行菩薩道,這就對了。他這才
是一個小段落。「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權巧方便,不是究竟法,「故亦與餘
九十五種外道並列,而稱九十六種」。
「此以金剛山喻菩薩智慧堅固,一切魔外不能動搖」,後面這一句話要緊,一切魔、
外道都不能動搖。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老和尚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就一句阿彌陀佛絕不
動搖,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給我們做出這麼好的榜樣,我們要感恩。我們向他學習是
報恩。這一生不能空過,往生可以說等於圓滿成就,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
(e) 明德行圓備
① 調伏自他
底下一段,「明德行圓備」,分三科,第一,「調伏自他」。這是自他都說到了,我
們看經文: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
眾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
字字句句,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從哪裡開始?從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聖賢之法
、佛菩薩之法、神聖之法,都是從「其心正直」入門。下面的註解,「上以喻明」,上面
所說的完全講的比喻,「此下正說」,這不是比喻了,為我們真正介紹極樂世界「菩薩真
實功德」。右面所說的這三行經文,「顯菩薩自覺覺他、宏法利生之德」。經文裡前面第
一行,到「內外明潔」,這是自利,下面這段是說法利生。
我們看註解第三行,『正直』,「正者不邪,直者不曲」。《淨名經》說「直心是道
場」。《往生論註》裡面說的,曇鸞法師註解的,「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
生心」。直心是道場,道場在哪裡?直心是真正道場。為什麼?出生大道,佛道、菩薩道
、聲聞道,都是直心出生的。心要是不直,彎曲呢?彎曲的心就是妄心。妄心生煩惱,妄
心生十法界,妄心生六道輪迴。這個重要,用心要正直。儒家教給我們,誠意、正心,這
個地方的直心,就是《大學》講的正心。正心從哪裡?誠意。佛法常常把真誠兩個字連起
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講菩提心,菩薩的心叫菩提心,菩提心體相用,菩提心的體是什麼?
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慈悲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眾生有苦,幫助他離開苦難,這
是悲心;眾生不快樂,你能讓他很快樂,法喜充滿,那是慈心,他把它分開來講。拔苦與
樂,這就是道場,道場是從這裡建立的。如果沒有直心,寺廟蓋得再大、再輝煌,不能叫
道場。
這個裡頭出生道,什麼道?佛道,成佛之道,菩薩道,阿羅漢道,最低限度也是天人
道,六道裡頭人天兩道。如果這個心是彎曲的,是迷惑顛倒的,他那個道就是三惡道,這
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起心動念要覺,這念頭好不好,這念
頭是正還是邪,一定要清楚,如果正,好!如果是邪,馬上要斷掉,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
念之處,起心動念與佛菩薩教誨相應,與經教相應,正道;與正道相違背就是邪道。所以
,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是不間斷的,前念滅後念生,我們就在這裡
修行,念念是直心,行行是德行,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相應,直心,我們才能自度,我們
才能化他。我們在這裡搞漢學院,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來學正法,是希望把正法落實在這
個地區,那就是化他;落實在自己,這是自度,自行化他,所以這一段經文就很重要了。
《往生論註》裡面說,「正直曰方」,方、正是一個意思,「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
心」,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從這裡生的。
下面又給我們舉《法華經》的方便品,「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法華經》的方便品,第二品,佛教菩薩沒有方便法,為什麼?他是菩薩。對我們凡夫,
佛是常常講方便法,小乘是方便,我們所提倡的,所要求淨宗同學共同學習的,五個科目
是方便,第一個,淨業三福,做為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不能違背。第一句,孝養父
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這是學佛入門,老師教
給我們的,這叫佛弟子。這是第一條四句,把孝親尊師擺在第一,人要不孝父母,要不敬
師長,那就不像人了,現在是人身,來生是惡道,這不能不知道。佛教我們怎樣保住人身
,這四句,你這一生是人身,來生還得人身,修得好的到天上去了,是天人,有這個基礎
才能學佛。學佛第二,淨業三福第二福是小乘;這是人天福報,這第一個。人天福報的基
礎,才能提升到小乘,聲聞緣覺,如果這個基礎都沒有,怎麼提升?所以孝親尊師重要,
現在人全疏忽了,社會變成這麼亂。
第二,小乘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
,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為老師,念念不捨,依教奉行。再向上提升,
大乘,發菩提心,大乘最重要的是發心,沒有菩提心不能修大乘法。諸位要知道,我們求
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大乘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發菩提心擺在第一。發心之後要真幹,心發了不能落實,沒發,那是口頭上的,不是真
正回頭。深信因果,什麼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寫在第一句,是寫在最後這一條,這個因果
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大乘講到最究竟處就是淨宗信願持名,有真信、真願,老老實
實念這句佛號,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但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
說難信之法,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就這麼容易,所以你不能相信,正常,諸佛都說了,你
要是一聽就相信,你這個人不正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遇到人不相信,我點頭,正
常,佛說得沒錯,那我們自己就是不正常,我們這個不正常,是從正常來的,也不是一說
就接受的,學了三十年才相信,所以,我對於這句話體會很深,難信之法,真難信,一聽
就相信,真的不平凡,不是凡人,善根無比深厚他才能接受。
我還真正看過,往生之前那一、二個小時,真相信了,你看學佛學一生,到臨命終時
快嚥氣才相信,行不行?行,他真往生了,瑞相稀有,證明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真的,縱
然造作五逆十惡,無間地獄的罪業,你臨終一口氣還沒有斷,你能夠回頭,能夠懺悔,能
夠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念佛求生,佛還是來接引你,阿彌陀佛太慈悲了,太偉大了
,不嫌棄你,還接引你往生。往生的品位,看你懺悔的那個程度,真的百分之百的懺悔,
上品上生,那就是一剎那之間,真正懺悔,還帶著有稍微習氣,品位就往下去了,所以平
常要養,也就是要修。修什麼?不瞋、不貪、不痴,這個重要,臨命終時貪瞋痴沒有,品
位高,帶著貪瞋痴的時候品位就低,四土三輩九品。這是佛對菩薩,所以「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這才是我們終極的
目標。
我們今天幹這個事情,是大福德,真正的續佛慧命,為往聖繼絕學,我們不能看到中
國傳統文化在這一代人的手上滅亡,這個罪過不得了,老祖宗辛辛苦苦傳了五千年,你怎
麼可以把它丟掉?怎麼傳法?必須有人,我們要培養一批年輕人,有能力認識中國漢字,
有能力讀文言文。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就是背誦,你就有
能力讀《四庫全書》;有能力背一百篇古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教給我們,
我們聽懂了,我們也記在心上了,沒認真學,我們只念了幾篇,老師要求的五十篇,大概
我們只念了五篇,十分之一。所以讀書真的要抓住少年,年歲大了不行了。我跟老師,三
十一歲,老師四十歲就不收了,四十歲想進入這個經學班,老師不收,你年歲太大了。所
以我們還勉強被容納,把時間精神都用在經教上,不知道扎根重要,老師那時候沒說這句
話,要說這話,扎根重要,我們還是很聽話的,我們把全部精神用在經教上,現在我們懂
,我們愛護小朋友,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念,念遍數,每天最少念三十遍,天天要念,念
三十遍。天天要讀新的東西,能力每個人不一樣,這是稟賦不相同。標準是十遍,譬如這
篇文章,古文,你念十遍就能完全背誦,這就是你的能力,有些人三遍就能背,有些人六
、七遍才能背。十遍,十遍是最大的限度,十遍不能夠背,就要減少,就不能叫背那麼長
的文,找短文,總而言之就是以五遍為標準,折中。三遍是天才,五遍是普通的,一般五
遍他就能背,就適合他的程度,每天叫他背書,念多少遍?念三十遍、念五十遍、念一百
遍,念滿三千遍是一個大階段,一千遍是一個小階段。
應當是三千遍的時候,其義自見,老師不需要講,意思他都懂,這篇文章的意思讓學
生講,能講多少講多少,老師不講解的,老師聽你遍數念足了之後,聽你講,所以禪宗說
這叫家珍,你自家的珍寶、智慧;如果聽老師講的,那是門外得來的,由門而入不是家珍
,不是你自己的寶貝,你自己寶貝是在你家裡。一定是三千遍念完之後,講給老師聽,老
師點頭就考試通過了。做老師的不是很辛苦,辛苦什麼?看著學生講,督促他,怕他偷懶
,老師就是這個責任,真正啟發他的智慧,智慧開了,老師的功德。我看將來我們這個漢
學院的教學,要採取中國古人的方法,把每一個人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引發出來,這個教
育成功,這是活東西。他無論看什麼東西,他都看得懂,他都明瞭,不是說這個我學過的
,那個我還沒有學過,沒有學過就不懂,這個不可以。《四庫全書》隨便提一章給你,沒
有不通的,沒有你不能講的,這叫真的通了。這個方法,我們要把它傳到西方來,西方沒
有這種教學理念,沒有這個方法,我們要幫助他。
下面,《法華文句》,智者大師的著作,它裡面的解釋說,「五乘是曲而非直」,五
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五乘。五乘不是佛的真實說,說法,是方便法
,曲就是方便法。「通(教)別(教)偏傍而非正」,這也不是佛真正想教人的。通教別
教是天台家判教,四教,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通大乘;別,是不同於小乘,這都叫
傍、都叫偏,不是正。什麼是正?「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圓教才是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這是由學教而見性的、參禪見性的、持咒見性的、念佛見性的,所以法門多
,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都能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
?我們用經典說,每一部經典其實都是無量義,不但這一部經是無量義,這一段經文是無
量義,再給你說,這裡頭一個字是無量義,甚至說一個音聲是無量義,你能不能體會?《
華嚴經》上有一句話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般若經
》上說的,懂不懂這意思?懂,問題就解決了,任何一法裡頭有一切法,一樣不缺。
哪一法?一粒微塵,這佛講的,一粒微塵,極微之微,一粒微塵裡面是什麼?裡面有
整個宇宙,現在科學講的全息照相,可以做證明。全息照相,它是用兩道激光照成照片,
然後再用一道激光照它的時候,畫面顯出來,你把這個照片撕成兩張,在激光之下照,它
是完整的,你把它撕成一百張,每一張都是一張完整的。告訴你說,你把它撕成一萬張、
十萬張、百萬張,張張都是完整的,這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什麼?性德,
自性本有的德能,所以你一個字通了的時候,全通了,按照這個道理來講,一個字通了,
明心見性,全通了,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裡頭微妙到極處。科學可以給我們做證明,
我聽念老講《淨修捷要》的時候,他就提到,他也講到全息照相,說明一多不二,一即是
多,多即是一,所以你一門懂了,門門都通了,一個字認識了,中國這個漢字,總共將近
一萬字,你全認識了,那叫什麼?那叫明心見性,見性的人才通,沒有見性的人他做不到
,他一個就是一個,兩個就是兩個,他沒有辦法達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教就是一切
即一、一即一切。
「故其心正直」,歸根結柢就用這個心,他的心正直,「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委
曲婉轉)之教」,偏跟曲,委曲,都不圓滿。所以大乘圓滿的經,圓教的一乘,《華嚴》
、《法華》、《梵網》,這是大家公認的三部一乘教,可是對於一個證得一心不亂的人來
說,它是一切教,不是一種。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全通,他沒有一樣不
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出世間法通,世間一切法全通,沒有絲毫障礙,這就是圓教一乘
。「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之大
白牛車也。」這個大白牛車是比喻,古時候交通工具,最大的車是馬車,馬車還可以兩匹
馬駕、四匹馬駕、六匹馬駕車,它的速度快,容量大,用這個來做比喻。一通一切通,為
什麼?全是自性現的,自性是真心,真心現的,用真心就一切都圓滿證得;用妄心不行,
妄心裡面有障礙,像一格一格的一樣,你能通到幾個格子,不能圓滿,唯有大乘真心沒有
界限,妄心界限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用妄心不用真心,問題出在這裡。真正佛法學到一
定程度,自性開發了,明心見性,那就能從一法見到一切法,從一法明瞭一切法,這才算
成功,這才算畢業,畢業就成佛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起心動念要覺,這念頭好不好,這念頭是正還是邪,
一定要清楚,如果正,好!如果是邪,馬上要斷掉,
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起心動念與佛菩薩教誨相應
直心是道場。照管我們自己這顆心,使其正直,就是修行。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0-14 00:46:00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wugilin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滿願)
2016-10-14 02:02:00隨喜讚嘆!阿彌陀佛!!
作者: dansha 2016-10-14 06:2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uGar (深奧幽玄)
2016-10-14 12:42:00若一切法從心想生。非常不應該這麼說,實乃【諸法因緣生】而文中所云:『…起心動念要覺,這念頭好不好,這念頭是正還是邪,一定要清楚,…』查以前淨空說不能有分別,現在竟又教人分別,淨空出家時久,講經說法反反覆覆。到底有沒有佛法?還要不要分別?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0-14 15:57:00隨喜功德 版主分享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0-14 17:53:00阿彌陀佛!
作者: dansha 2016-10-15 06:52:00
一切法從心想生 哪個心?明心見性的心 見的是什麼性 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因緣法在佛性中造作 兩種說法沒有衝突分別與不分別 就像神秀與六祖的偈 分別而覺如同「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不分別如同「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佛陀講經說法也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 隨機施教 分別與不分別兩種說法頓端看從什麼角度解釋 末學來看沒有矛盾
作者:
YuGar (深奧幽玄)
2016-10-15 07:08:00閣下所云:『因緣法在佛性中造作』,在下看來又是只要不懂都一律拿【佛性】包裝。不分別的說法,等到眼睛可以聽聲,耳朵可以見物,再來主張也還不遲。照閣下看來用眼睛聽聲,用耳朵見物,也沒有矛盾,對吧?這算不算【不正知見】,閣下亦可自知自證,有無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