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79經 詳說五學力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11-25 13:51:25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79.htm
北傳:雜阿含679經 南傳:增支部5集2經
檢索 關涉主題:教理/五力及各種力 (09/07/2016 10:50:08 更新)
雜阿含679經[正聞本876經/佛光本691經](力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信力是學力?於如來所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
及餘同法所不能壞。
  何等為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
  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
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慚力是學力。
  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
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
  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
、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支部5集2經/擴大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學力,哪五個呢?信力、慚力、愧力、活力之力、慧力。
  比丘們!什麼是信力?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信者,他信如來的覺:『像這樣,
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
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比丘們!這被稱為信力。
  比丘們!什麼是慚力?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有慚,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而感
到慚,對惡不善法的等至感到慚。比丘們!這被稱為慚力。
  比丘們!什麼是愧力?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有愧,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而感
到愧,對惡不善法的等至感到愧。比丘們!這被稱為愧力。
  比丘們!什麼是活力之力?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
的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
比丘們!這被稱為活力之力。
  比丘們!什麼是慧力?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比丘們!這被稱為慧力。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學力。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應該這麼學:『我們要具足信力的學力,……慚力……愧力
……活力之力……我們要具足慧力的學力。』
  比丘們!你們應該這麼學。」
註解:
1.
「慚」(hiri, 動詞 hiriyati, har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道德上的羞恥」
(moral shame, AN),「羞恥感」(a sense of shame, SN),
並解說「慚」的動機是自我尊重(is motivated by self respect)與
向內看的(inward looking)。
2.
「愧」(ottappa, 動詞 ottappa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道德上的畏敬」(moral dread, AN),或「害怕做錯的」
(afraid of wrongdoing, SN),並解說「愧」是向外看的(outward looking),
害怕被責備、壞名聲與處罰的後果。
3.
「生滅智慧(SA);修行智慧觀興衰法(MA)」,南傳作「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udayatthagāminiyā paññ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別出現與消失之智慧」
(the wisdom that discerns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AN),或
「指向出現與消失之智慧」(wisdom directed to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SN)。
4.
「正盡苦(SA/MA);平等盡苦(DA);盡苦(AA)」,南傳作「為了苦的完全滅盡」(sammā
dukkhakkhayāya, sammā dukkhassa antakiriyāya,逐字譯為「正苦盡」),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為了苦的完全破壞」
(for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suffering)。
「盡苦」,南傳作「苦的滅盡」(dukkhakkhay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摧毀苦」
(destroying suffering)。
5.
(1)「正受」,南傳作「等至」(samāpatti,名詞,音譯為「三摩鉢底」,
另譯為「達到;定;入定」),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達成;成就」(the attainment),或「進入」(entering upon),
或「獲得」(the acquisition)。
(2)「對不善法的等至」(akusalānaṃ dhammānaṃ samāpattiyā),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進入有害的狀態」
(in the entry upon unwholesome states, SN),
或「從事有害的行為」(engaging in unwholesome deeds, MN),
或「獲得有害的性質」(acquiring unwholesome qualities, AN)。
感想:
以信、慚、愧、精進、智慧,作為還在修行者的努力目標
努力培養,也時時檢核自己
慚愧的分別,本經有讓我更清楚些,愧可能是對已經做成的錯事感到羞愧
慚可能還在念頭的前置工作,出自於自我尊重的想法,我覺得是更好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