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3.2.3 地道的分類
(....接續....)
1.資糧道
接著看三乘十五道各自的定義。
首先資糧道的定義;「法現觀」,是「資糧道」的定義。
法現觀的「法」是指佛所說的經典,也就是當一個行者進入資糧道,開始對於佛的經
典去聽聞而所得的現觀,這個道就是所謂的資糧道。
下文是跟資糧道同義詞的一些術語,1「資糧道」、2「順解脫分」、3「法現觀」及
4「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一樣的,這些都可以結合聲聞、獨覺、大乘,也就是聲聞的資糧道、聲聞的順解脫分
、聲聞的法現觀、聲聞的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都是同義詞。
如果結合獨覺也是,獨覺的資糧道、獨覺的順解脫分、獨覺的法現觀、獨覺的資糧道
者心續之智,這四個也是同義詞。結合大乘也是,大乘的資糧道、大乘的順解脫分、大乘
的法現觀、大乘的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四個同義。
了解這些表面看起來不同的術語,有它的必要性。因為有些典籍會用「順解脫分」,
有些會用「法現觀」,有些會用「資糧道者心續之智」。當看到這些不同術語時,應該知
道這些都是同義詞。
前面談的是定義與同義詞,接著要談字面的解釋:此外,所謂「資糧道」,是因為它
是為了證得解脫及一切相智,而累積資糧之道的開端(亦即目標是為了解脫與證得一切相
智而開始累積資糧,即包含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這種道的一個開頭或最初的一個起點),所
以稱為「資糧道」。
這是對於資糧道語詞的解釋,如果有人問為什麼稱為法現觀呢?為什麼資糧道的定義
要下成法現觀呢?
「法現觀」的字面解釋是:因為是開始聽聞、思惟經典之法的階段的現觀。「開始」
是指從入道開始,不是指未入道的情況,雖然在未入資糧道以前的階段也有聽聞、思惟經
典,但是那時候的聽聞、思惟經典並不稱為法現觀,要從入了資糧道後,開始聽聞、思惟
經典的現觀才會被稱為法現觀。
所以這裡「因為是開始」可以改成「因為是入道之後開始」或是「入道之後最初」,
聽聞、思惟經典之法的階段的現觀,所以也稱為「法現觀」(此處的「法」就是指經典)。
在資糧道階段,是以聽聞、思惟能詮的經典為主,但並不是意味著資糧道的階段沒有
「修所成」,「修所成」主要是指修所成慧,整段的意思是,資糧道的行者主要是透過聞
所成慧、思所成慧,去思惟經典所開示的無我或業果等的內容,是以這二者為主,但並不
是說資糧道的行者沒有修所成慧,還是有的,只是並不是以修所成慧為主,而是以聞所成
慧、思所成慧這二者為主。
什麼時候才會以修所成慧為主呢?要到加行道的階段,才是以修所成慧為主。
2.「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之差別
「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三者的差別:
「聞所成慧」是指依止一位善知識,去聽聞、抉擇無我、空性的經典。如果善知識能
無倒的為聽聞者宣說,聽聞者也對於善知識無倒解釋的無我義、空性義生起信解,此時這
位聽聞者心中所得到的空性義或無我義的見解,就是「聞所成慧」。
但是這時候,他並沒有完全的了解空性義或無我義,只是他對於空性義或無我義有信
解或者說有勝解,這種心還沒有了解空性義與無我義,只能算是符合事實的一種心(符義
的伺察意)。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聽聞善知識宣說:「一切法無實有或諦實不成立就是空性,就是
究竟實相。」聽到這段話後,他就這樣相信了,這時候所產生的慧就稱為「聞所成慧」。
所以對於空性義、無我義信解的一種心,稱為「聞所成慧」,這時候的「聞所成慧」
還不成為量(信信/非量),意即他還沒有真正了解到一切法無實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
實相,但是它是符合事實(符義的伺察意),所以說此時「聞所成慧」的心,是屬於伺察
意的狀態(註1)。
假設這個人以「聞所成慧」,或是對於一切法無實有就是空性義的信解或相信,以此
作為基礎,再進一步透過聖教、正理,一再地思惟一切法無實有這一點,最終,假設他能
以正因(註2)去成立一切法無實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實相,對於這一點也能夠有所了解
,他的了解就進入「思所成慧」(比量)。
當這位行者透過教理去了解到空性義、無我義這個對境之後,假設他再以此(空性義
、無我義)作為所緣(比量的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