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佛教徒之差別 (3)
: 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倉忠仁波切
: 轉自: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是否佛教徒之差別 (4)
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倉忠仁波切
轉自: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 佛、佛寶、佛聖者之異同差別
(1)佛:具有斷、證究竟圓滿的功德。
(2)佛寶:具有斷、證究竟圓滿的功德。
(3)佛聖者:具有斷、證究竟圓滿的功德之補特伽羅。
佛、佛寶,彼二是同義。
佛聖者、佛(佛寶),彼二有三邊際的差別:
(1)是「佛聖者」周遍是「佛」,是「佛」不周遍是「佛聖者」。
事例:佛相續中的一切相智(註1)、佛相續中的滅諦,彼等功德是佛,但不是佛聖者
,因為不是補特伽羅。
(2)二皆是。是「佛聖者」又是「佛」。
事例:佛聖者的第六意識。彼是佛聖者與佛的同位、交集法。
(3)二皆非。不是「佛聖者」又不是「佛」。
事例:瓶。
中文上一般認為「佛」是超勝人道與天道的功德,但沒有特別區分是不是補特伽羅。
以藏文的字義而言,佛是「具足斷、證究竟圓滿的功德」,佛(與佛寶同義)包含補
特伽羅、非補特伽羅的法。所以,佛相續中的身語意皆是佛寶,皆是皈依的對象,例如,
佛的一切相智、眼知、耳知等等。
一切相智是佛,因為,一切相智是「具足斷、證究竟圓滿的功德」,如果不是就有過
難——佛的身語意不是佛、不是皈依處,那麼就不應禮敬佛的身語意,不應禮敬表徵佛寶
的佛像、表徵法寶的佛經,表徵僧寶的僧眾。
所以,佛不一定是聖者補特伽羅,佛聖者則是聖者補特伽羅,因為,是「佛聖者」周
遍是「補特伽羅」,又,佛聖者是僧寶,因為佛聖者是見道以上的聖者,且是無學道聖者。
* 從補特伽羅的角度來說——
(1)中觀自續派以下(自續、唯識、經部、有部)主張:補特伽羅分為,假有的補特
伽羅、實有的補特伽羅:
依於自身五蘊隨一假立的補特伽羅,是假有的補特伽羅;第六意識是實有的補特伽羅
。所以,以佛聖者而言,「佛的第六意識」是佛聖者,彼是佛聖者的事例,因為,觀察尋
找佛聖者尋得「佛聖者的第六意識」,依「佛聖者的第六意識」作為施設處而安立佛聖者。
(2)中觀應成派主張補特伽羅是:
依於自身五蘊隨一假名安立的唯我。唯我的「唯」字遮除自性成立。如此唯假名安立
的補特伽羅,無能從彼尋得任何事例。以佛聖者而言,彼是依於自身無漏五蘊隨一唯假名
安立的補特伽羅,於「唯假名安立的佛聖者」之上無能尋得任何事例。
* 確立菩薩的定義
◆ 由區判佛聖者、菩薩的差別,而確立菩薩的定義
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菩薩?有答:因為彼相續中有菩提心,故是菩薩。
如果釋迦牟尼佛是菩薩,釋迦牟尼佛應該是未斷除所知障?因為,菩薩一定未斷除所
知障。那麼,能否成立:「未斷除所知障的補特伽羅」是菩薩?不決定,因為,未斷所知
障的補特伽羅不一定是菩薩。
那麼,如何確立菩薩?有說:菩薩的定義安立為「未斷所知障、已生菩提心的補特伽
羅」,是否成立?不能成立,理由是,已生菩提心之後退轉趣入小乘道的補特伽羅,是有
的。
總之,菩薩的定義應當安立為「未斷所知障,已生任運菩提心未退轉的補特伽羅」。
此中,除了安立「已生菩提心」又更須安立「未退轉」。
◆ 入定空性的菩薩心續中若是無菩提心,如何堪為菩薩?
大乘見道無間道是入定空性根本智,彼時心續中唯現前通達空性之智,並不現前慈悲
、菩提心,彼時的補特伽羅是不是菩薩?其心續中有沒有菩提心?如果認為其心續中有菩
提心,進一步觀察:無論善、惡、無記隨一的心類,若是存在於心續中,是否一定現行?
論典中對此有二種觀點——
(1)以「心續中沒有現行」之理而主張,入定空性根本智的菩薩心續中沒有菩提心
,因為其心續中沒有現前菩提心。
例如,從「正念」心所的角度來觀察,正念的性相是「不忘失之作用的認知」,彼是
不忘失境之作用的心所,也就是心抓住境不忘記。
由此來說,心續中不現行彼法,一定是心續中沒有現行緣彼法的正念;心續中有沒有
正念,則是決定於是否現行正念。又例如,以前學習過某個教理卻沒有記住、不能回想起
,這就是心續中沒有現行執取某教理的正念。如此推論可知,心續中存在的認知一定會現
行。
又如,從「憶念」的角度來說,專注看某一物品的時候不會想起過去的事,當下的情
形就是:心續中不現前憶念過去事物的心類。又如,認真思惟法義的時候沒有聽到有人呼
喚,這是耳知不作用的情形,尤其是不現行緣過去事物的憶念。所以,不現行某一個「執
取過去事物的憶念」,就是在心續中沒有現行彼憶念,因此,憶念是不是存在?決定於心
續中有沒有現行。
由上舉例說明,入定空性根本智的菩薩沒有菩提心,因為,彼時的聖者菩薩心續中沒
有現前菩提心。
(2)以「菩提心隨眠成為種子」之理,主張入定空性根本智的菩薩心續中有菩提心
,因為其心續中有菩提心的種子。
入定空性根本智的當下,第六意知完全專注於空性上,除了現行通達空性之智,並不
現行緣世俗諦的心類,所以,入定空性根本智的菩薩心續中沒有現行菩提心,但並不是斷
除菩提心、沒有菩提心。
例如,見道後得智現前我執的當下,並不現行通達空性之智,因為,我執與通達空性
之智是相違的心類,我執於後得智現前之時,通達空性之智是隨眠的情形,並不是斷除。
那麼,菩提心如何存在於彼補特伽羅(入定空性根本智的菩薩)的心續中?菩提心隨
眠成為種子而存在,於後得智才現行菩提心,如同種子發芽一般。所以,入定空性根本智
的聖者心續中有菩提心,彼聖者是菩薩。
論典中所說的二種角度雖是不同,內涵卻是一致。這就如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
所有的經典皆是開示解脫之道,若能了知解脫之道,就能了知所有經論皆是不相違。每位
大師的教授一定有其理路,大師不會任意隨便宣說,我們的重點是了解其中的理路與內涵
。因此,我們切莫自以為是,認為某些大師所說的是相違,某位大師說的不好、我不承許
,諸如此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