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解深密經》:一切善法,皆是止觀所得之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1-30 06:09:58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註1)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善男子!
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
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
註1:瑜伽
印順法師〈妙雲集〉下編:「瑜伽師,即一般所說的禪師。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
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他們除學經(論)持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
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觀,....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
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註2:解深密經依於般若經而有
有一分鈍根菩薩於第二轉般若經的無相法輪,未解是義,故於第三轉法輪,對這些心
生驚怖疑義的鈍根行者,以三性三無性的教說,「解」釋般若經所詮無自性的「密義」。
若沒有般若經,則也沒有解深密經。般若經是總,聽聞般若經者有利根、有鈍根,為
鈍根者別開出「解釋」般若經所詮無自性的「密義」,稱解深密經,故仍導歸般若經。
第三轉法輪的解深密經,以三性三無性詮說辨解般若經的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
性性、遍計執是相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故第三轉法輪又稱為善辨法輪。
利根行者如經典記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養無
量如來、應、正等覺,功德純淨,聞是般若波羅蜜多,其心不驚不恐不怖,聞已信樂如說
修行,當知是人曾於過去多百千劫,修習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今生能成此事。」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佛告文殊師利……久植德本,乃能於是甚深
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
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
註3:世出世間善法,皆是止、觀之果
未入道前,乃至入道後,小乘世間資糧道、加行道的功德,出世間見道、修道、無學
道的功德;大乘世間資糧道、加行道的功德,出世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功德;這一切
的段落、一切的道路裡,內心證悟所產生的善法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註4:止、觀隨一,皆可緣世俗諦的法類或勝義諦的法類
「止」可緣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正見;「觀」可緣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正見。
止=止住修=無散亂心=三摩地(“止”含「隨順的止」與「正式的止」)
觀=觀察修=正思法義=觀察慧(“觀”含「隨順的觀」與「正式的觀」)
緣取一個善所緣的對境,專一安住在上面的等持,未達到初禪近分定之前,是隨順的
止修,攝在奢摩他的範疇。對於法的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進行觀察、分析、思惟、揀擇
的勝慧,未達到初禪近分定相應的勝觀之前,是隨順的觀修,攝在毘缽舍那的範疇。
<攝類>:有「隨順的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而能成辦「正式的奢摩他(止
)、毘缽舍那(觀)」,彼二(隨順&正式)具有從生相屬的因果關係。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1-30 10:45:00
好巧,後學正好昨天在搜尋止觀的資訊,讚嘆佛恩佛緣,感謝c大分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1-30 15:25:00
不客氣_/\_ 另可參見此篇:#1Q5a202s 止觀: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立無過規此篇附註中有隨附本板發文過止、觀相關的系列文。
作者: ykkdc (ykk)   2017-12-01 08:56:00
隨喜
作者: cosmoco (藍天大海)   2017-12-02 20:01: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