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2) 見所斷-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2-09 17:38:0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問:那麼,沒有屬於色界與無色界之見所斷煩惱障之瞋恚的理由何在?
答:因為所謂的「瞋恚」,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惡不善法。(註1)
—上週唸到此處,然而並沒有色地與無色地所攝的惡不善法,因為《阿毗達磨俱舍論
》說:「彼中悔眠諸不善,第一靜慮以上無。」
首先講「彼」,指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悔」,有對所造善法的悔,也有對所造不善
法的悔,一旦有悔產生,就會產生意(內心)不樂,因為上二界沒有苦受,所以在上二界
不會有悔。
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沒有「睡眠」的原因,是因為上二界的止—三昧(定)的力
量很強,所以處於這種止(三昧)的行者不需要睡眠。(註2)
「彼中悔眠諸不善」,有一「諸」字是複數,表示「不善」有許多,這些(不善)在
第一靜慮以上無,即在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無(不善)。
色界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也可以譯成靜慮,亦即初靜慮、二靜
慮、三靜慮、四靜慮。
每一靜慮又可以再細分,如初禪(初靜慮)又可分為三處,第二禪(第二靜慮)也可
以分為三處,第三禪(第三靜慮)也可以分為三處,第四禪(第四靜慮)可以分為八處,
所以色界四禪總共有十七處。無色界有四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有頂)。
造不善業,一定要有以欲界的煩惱為動機才能造不善業,而生於上二界的行者,他們
已經斷除欲界的煩惱,所以沒有以欲界煩惱為動機所造的不善業,這個講法就說明了沒有
初靜慮(初禪)以上之地所攝的不善法。
這種講法跟無著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的講法是一樣的,也就是不論是小乘的《對
法》(《阿毗達磨俱舍論》)或大乘的《對法》(《阿毗達磨集論》)都有共同的講法。
色界有36個見所斷煩惱,無色界也有36個見所斷煩惱,煩惱這麼多,為什麼這些煩惱
並不是不善呢?有人起了這樣的疑問。
接著就除疑,引《阿毗達磨俱舍論》回答這樣的疑問。
此外,(色界、無色界各有36個煩惱,為何不是不善法?)《阿毗達磨俱舍論》說:
「所有上界(煩惱均)為無記。」說明了上界之地(色界與無色界)所攝的一切煩惱均是
無記。
因此沒有上界之地所攝的惡不善法,而且若是上界之地所攝的煩惱,必須是無記。所
以雖然色界、無色界所攝的見所斷煩惱各有36 個,但是這些煩惱都是無記的。
一般說,煩惱是所斷,煩惱有的會障礙解脫,有的甚至會障礙成佛。
以欲界所攝的補特伽羅我執來講,它雖然是煩惱,但是它不是不善的,是無記的。就
法我執來講,因為現在談的是自續派,因此並不歸到煩惱障,而是歸到所知障。如果以欲
界有情心中的補特伽羅我執來講都是屬於無記,不只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是無記,對於
聲音或是對於自己一種常的執著,這些的體性都是無記的。
(註:唯識和中觀自續所說的法我執內涵不同,但唯識和中觀自續都把法我執歸在所
知障,屬於成辦佛果位才要斷除的所斷品。在應成,唯識和中觀自續所說的法我執屬於煩
惱障,不論聲聞、獨覺、菩薩,都要斷除。)
就暫時來講,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及常的執著這三種,並不會對自他造成傷害;而
瞋恚或惱害心或傷害別人的想法,這些都是不善,所以屬於不善的,主要是有一種想傷害
別人的想法,以及由這種傷害別人的想法為動機而造作的身語行為,這些都是不善。而補
特伽羅我執、法我執只是對於補特伽羅與法的愚昧無知,並沒有直接想要傷害別人的意圖。
所以《阿毗達磨俱舍論》說:「所有上界(煩惱)為無記。」說明了上界之地(色界
與無色界)所攝的一切煩惱均是無記。接著這一段是總結,因此沒有上界(色界、無色界
)之地所攝的惡不善法,而且若是上界之地所攝的煩惱,必須是無記。以上就是把見道所
斷做的粗略說明。
8.正式說明見道
關於正式說明見道中,因為前述那112個見所斷煩惱障(遍計的煩惱障),必須有賴
於見道才能斷除,因此現在正式進入見道的說明。
現在談所斷,是見道所要斷的煩惱,一般的見所斷煩惱,有屬於聲聞的見所斷煩惱、
獨覺的見所斷煩惱,及大乘的見所斷煩惱,現在所談的內容是聲聞的見所斷煩惱。
接著談聲聞見所斷…,「聲聞見道」的定義可由前(P.9)見道的定義:「諦現觀」
是「見道」的定義類推,但是現在談的是聲聞的見道,所以一樣的在定義的內容「諦現觀
」加上「聲聞」,就變成「聲聞的諦現觀」,就是「聲聞見道」的定義。
此中聲聞諦現觀的「諦」主要是指補特伽羅無我,亦即聲聞對於補特伽羅無我的現觀
就是聲聞見道的定義。
以聲聞行者來講,主要是要能現觀補特伽羅無我,才能夠進入見道,對於極少數的聲
聞行者來講,除了能夠現觀補特伽羅無我之外,也有辦法現觀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空性,但是這是極少數的聲聞行者,就他們自己本身要進入聲聞見道,一定要能夠現觀補
特伽羅無我,而要現觀二空及空性,只有少數的聲聞補特伽羅才有這種能力。
對於要進入獨覺見道的行者,除了要能夠現觀補特伽羅無我之外,還必須要有現觀二
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能力,這樣的行者才可以進入獨覺的見道,也只有極少數的獨覺
行者能夠現觀空性,並不是所有的獨覺行者都能現觀空性,但是獨覺行者一定要能夠現觀
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才能進入獨覺的見道。
對於大乘的見道來講,除了要能夠現觀補特伽羅無我、現觀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之外,還必須要現觀空性,才能夠進入大乘的見道,這是三乘見道的差異。
以聲聞見道來講,他能夠斷112個「遍計的見所斷的煩惱」,但是無法斷「遍計的外
境執著」,也無法斷「遍計的實有執」。遍計的外境執著是屬於粗品的法我執,遍計的實
有執是屬於細品的法我執,這二個部分聲聞見道無法斷。如果是獨覺見道,除了可以斷
112個「遍計的見所斷的煩惱」之外,也可以斷「遍計的外境執著」,但是無法斷「遍計
的實有執」。對於大乘的見道來講,除了可以斷112個「遍計的見所斷的煩惱」之外,還
可以斷「遍計的外境執著」(粗品法我執)及「遍計的實有執」(細品法我執)。
「聲聞的諦現觀」,就是「聲聞見道」的定義。....
(....待續....)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7-12-10 06:00:00
隨喜讚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