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3(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1-15 15:56:28
  經本第四面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疏【此一品經。當本經第九會第四分。而一教終極。文富義博。更開二會。】
  這一品經是指「普賢菩薩行願品」,全部經文有四十卷,在大經九會裡面它是第九會
,最後一會。清涼大師將全經分為四分,這一品經屬於第四分。清涼大師所分的,第一分
叫「舉果勸樂生信分」。《華嚴經》一開端有六品十一卷經文,內容都是說明毘盧遮那佛
果地上的依正莊嚴,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如來成佛之後的生活環境。莊嚴到了極處,
讓我們看到佛在果地上的生活環境,使我們生起嚮往之心。
  古人有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世人追求富貴,而富貴之極是如來。佛
告訴我們,佛的富貴是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的,不像我們世間人要經營、要造修才能得到,
他是自然的,性德之流露。換句話說,佛的富貴是我們每個眾生統統都具足的,我們決沒
有一樣比佛少一些,也不會比佛多一些,因為他所展示出來的是真實究竟圓滿。看到他們
的生活環境,再想想我們現前生活環境,那就慚愧極了!我們本來有,為什麼會落到這種
地步?我們本有,究竟為什麼不能夠現前?就是迷失了自性,迷了。怎麼迷的?大乘經裡
面講得非常透徹,佛能夠幫助我們的,佛家術語常說「普度眾生」,「度」用現代的話來
說就是幫助我們、協助我們,無非是恢復自性而已。自性恢復了,如來果地上生活這些美
好的狀況統統都是現成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所以《華嚴》一開端,就把這個現實的狀
況展示給我們看,讓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一定要恢復自性。這總共有六品十一卷經
文,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叫 「修因契果生解分」,我們簡單講,信、解、行、證,第二部分就是要求
解。修行好比走路,走路之前要認識路,所以理論不透徹、不明瞭,方法不曉得,你的修
行縱然很精進、很用功、很辛苦,也是屬於盲修瞎練,得不到結果的,所以認識事實真相
就非常重要。這一分佔的經文非常多,總共有三十一品,有四十一卷,佔全經的二分之一
。這也就是說明,似乎佛法非常重視解門,解門說得這麼多,說得這麼詳細。其實佛法最
重的是行門,解了做不到還是沒用處,等於未解,所以解是給修行做預備功夫的。
  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道心時時退轉,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對事實真相沒有
認識清楚,換句話就是不解。真的認識清楚了,行就不難,解難。佛法確實像孫中山先生
所說的「知難行易」,行不難,知難。當然,完全知道、明白了,修行是死心塌地,成就
是非常快速的,這是徹底了解了。但是還有一種人完全不了解,他不要了解他就認真去幹
,這種人也了不起。他的成就跟完全透徹了解的人,是一樣的,這一點往往我們疏忽了。
像許多鄉下老太太,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教她一句阿彌陀佛,她就老實念,她的成
就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你問她解,她不解,她不懂得,她就是能行;文殊、普賢是解
後才行,這一類人不解也行,到達的目的地完全相同。所以,佛門確實是知難行易,而不
是知易行難。當年章嘉大師在的時候,我就跟他老人家討論這個問題,到底是知難,還是
行難?是行易知難。所以行不能夠精進,常常退轉,不知!
  又不肯捨棄這一門,捨棄求智,專門修行,這非常可貴。這樁事情佛在《無量壽經》
上跟我們說明白了,原來我們也想不通這個道理,也不知道他成就有那麼高,想不到。讀
了《無量壽經》才明白,原來這一類的眾生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太厚了。無量劫來曾
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他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一聽到他就生歡喜心,他不需要求解就
能老實修行,他的成就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這是第二分。
  修因,因與果要相應,才有成就,因與果不能相應,修行就得不到結果,所以因果一
定要相應。我們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念佛人心心嚮往極樂世界,這就相應
。口裡念佛,還要貪染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那你的因跟果就不相應。所以,功夫能不能
得力,修行有沒有成績,關鍵在此地。參禪是為了得定,是為了明心見性,達到明心見性
他成就了;如果只得定而沒有見性的話,他的路只走到一半,只停滯在中途,中途的果報
在四禪天。生到四禪天,如果遇不到善緣,不能繼續修行,天福享盡了還要墮落,這個不
可以不知道。所以,修因一定要跟果相應。清涼大師把這一大段判作第二個部分。
  第三部分,「託法進修成行分」。這部分完全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只有一品經,第
二部分有三十一品,修行只有一品,就是「離世間品」。這品經長,一共有七卷,裡面給
我們說了兩千多個法門,當然兩千多個法門還是用歸納的方法。佛家常說八萬四千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要說就太囉嗦了、太複雜了,所以用歸納方法。這是說出修行的方法。修行
要託法,法是什麼?法就是講的法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生活環境,要在生
活環境裡面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我們搞錯了,要在生
活裡面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
  最後一個部分是「依人證入成德分」,這是第四個部分。第四部分也是一品經,在《
八十華嚴》裡面有二十一卷,它的分量也相當大,在《四十華嚴》裡面總共是四十卷,一
品四十卷。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是四十卷的《普賢行願品》,因為這品經在八十卷經裡面
沒有,在《六十華嚴》裡面也沒有,這就說明前兩次來到中國的《華嚴經》經本欠缺很多
。這個四十卷是完整的,所以我們看到《華嚴》的結論。
  依人是依文殊菩薩、依普賢菩薩,這兩個最重要的人。普賢菩薩結歸到大願,把行門
變成了普賢行,因果圓滿的相結合。文殊菩薩說出了菩薩修行詳細的綱領。佛在一般大乘
經裡面,把修學綱領歸納成六大類,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六度」,六個綱領。而文殊菩薩
在華嚴會上將第六類,就是「般若波羅蜜」,展開為根本智、後得智;也就是從般若裡面
又開出四類,合起來就十大類,所以《華嚴》講的是「十波羅蜜」。雖然講十波羅蜜,跟
平常講的六波羅蜜只是有簡繁不同,六說的簡單,十說的繁雜,內容沒有兩樣,完全相同
,文殊菩薩說得詳細一點而已。十度裡面,「般若」是根本智,後面有「方便、願、力、
智」,這四種叫後得智,也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波羅蜜本
身是無知,「方便、願、力、智」是無所不知,那是般若起用。所以它有體、有用,作用
是無所不知。這是以這兩個人為主。
  善友,我們一般講善知識,善財童子依五十三位善友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在文殊菩薩
會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了才有資格去參學,所以參學成就了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
。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就是參學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往往聽到現在有不少
人到處去參學,他是不是真的去參學?要真的去參學,那就像善財童子一樣,他不是凡人
,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才有資格參學。沒有這種能力怎麼能參學?也
就是說根本智沒有成就。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在古人是決定不能離開老師。就像小孩一
樣,沒有獨立的能力,一定要依靠母親,離開母親他就不能生存。所以母親照顧小孩要照
顧三年,滿三歲之後他才能夠自己走,三歲之內,時時刻刻都要照顧。修行人沒有得根本
智,就像兒童一樣,不能離開父母,不能離開老師,一離開老師就出錯誤。這個道理現在
人知道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在人修行很難成就。
  參學就是離開老師,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像學校畢業了,畢業就踏進社會,參學
是離開老師踏進社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大社會裡面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代表這
個大社會。你踏進這個社會,眼所見、耳所聞,統統開智慧,決定不生煩惱,決定不受污
染;換句話說,你還會受污染,還會被外面境界所擾亂,你就沒有資格去參學。你沒有定
力,沒有定功,你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你怎麼能參學?所以參學
是大菩薩的事業。
  這一卷講到證入的時候,這部經就分做兩會,我們看經文。『而一教終極,文富義博
』,文很長,有四十卷,意思非常的廣博。『更開二會』,就是本會跟末會。
  疏【第一本會。】
  『第一本會』,這裡註得很清楚,「唐譯」就是八十卷《華嚴》,「卷六十至六十一
上半」,一卷半,一卷半的經文是「本會」。「貞元譯卷一至三」,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
個本子,《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前面三卷是本會。這就是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根本
智。所以求學先跟一個老師,這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不能跟兩個老師學。跟兩個老師
學,那兩個老師的見解一定有差別,修行也必定有不同,你到底跟哪個人學好?跟三個人
學就有三種意見,跟四個人學,你就走到十字街頭,無所適從。所以你們今天修行遇到最
大的困難,就是聽得太多、看得太多,無所適從,不曉得跟哪個人好。這個人說這個好,
那個人說那個好,佛法樣樣都好,到最後不好的就是自己,自己沒法子學了。這在修學過
程當中是很大的不幸,沒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師。不過遇到好老師,你也未定肯跟他學,遇
到一個老師說這個老師專制跋扈,只可以聽他的,不能聽別人的,算了,我跟別人學。現
在人是這樣的。
  真正跟一個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聽話,現在這樣的學生找不到了。我們中國自古
以來講的師承,大概在這個時代斷絕了,再也沒有了。我在台灣還沾了一點邊緣,大概從
我以後就沒有了,再也找不到。完全相信老師,完全聽老師的話,遵守老師的教誡。我們
頭腦簡單,現代人講洗腦,佛法講洗心,你看《無量壽經》上講的「洒心易行」,這位老
師,我們在他會下成就的就是這個。到心真正清淨,身心清淨一塵不染,然後再出去參學
。那時候老師開放了,不管什麼人講經說法你都可以聽,不管什麼書你都可以看。為什麼
?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那就是只得其利不受其害,自己有主宰,有慧眼。
  疏【第二末會。末會五十五人。攝為五相。】
  『末會』是善財童子得清淨心,成就根本智,老師放他出去,出去參學,這是末會。
唐譯是卷六十一,貞元譯本是卷四,從「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這段經文以下,一
直到經文的終了,都是屬於末會。末會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一共遇到的善
知識有五十五個人;因為有的一會兩個人,所以五十三參裡面一共有五十五個人。『攝為
五相』,「相」就是我們現在術語裡面講的樣板、榜樣,他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可以分為
五類。
  疏【初有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
  『初』,就是第一類,有四十一個人。『寄位修行相』,寄是寄託,位是菩薩果位。
譬如德雲比丘,我們講德雲比丘是《八十華嚴》翻譯的,《四十華嚴》不是翻德雲,是翻
的吉祥雲,翻的不同,意思一樣。他代表圓教初住,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就代表善財現前
的地位是初住菩薩,不是同等階級是不能碰面的。所以這四十一個人表「三賢十聖」,十
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表這四十個位子,四十一個人代表這四十個位子。
  疏【第二摩耶夫人下。有十一人。名會緣入實相。】
  第二類是『摩耶夫人』,有十一個人,十一位善知識,『名會緣入實相』。這在八十
卷裡面是第七十六卷到七十七卷上半,在《四十華嚴》裡面是三十一卷到三十四卷上半。
這是代表等覺菩薩,所以善財童子見「摩耶夫人」,地位已經到等覺了。
  疏【第三彌勒菩薩。名攝德成因相。】
  第三類,『彌勒菩薩』一個人,彌勒在《華嚴》裡面地位非常重要,『攝德成因相』
。彌勒是當來下生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候補佛。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入彌勒樓
閣,彌勒樓閣大概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博物館。一入這個博物館,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依
正莊嚴之相在裡面統統看到了,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到了。他那個博物館,我們這世間一切
博物館都不能跟它相比的,十方三世依正莊嚴盡在眼底,這是「攝德成因」。
  疏【第四後文殊菩薩。名智照無二相。】
  第四是再遇到老師,就是『文殊菩薩』。文殊是善財啟蒙的老師,到功夫接近圓滿的
時候又遇到了本師,這代表『智照無二』,也就是說因果相應,這個地方果差不多圓滿了
。「唐譯卷八十首頁」,就是最後的一卷,貞元本是第三十八卷。
  疏【第五普賢菩薩。名顯因廣大相。】
  最後就是『普賢菩薩』,這是第五十三位,參訪第五十三參,最後一參遇到「普賢菩
薩」,普賢菩薩表『顯因廣大相』。彌勒菩薩展現出諸佛如來果地上無盡的莊嚴,我們怎
樣得到?諸位必須要曉得,如來果地上的莊嚴就是自性的莊嚴,性德莊嚴。一切眾生都有
佛性,換句話說,這種依正莊嚴是每位眾生自己本來有的。如何能夠恢復?那就要研究到
修因,修因才能證果。實際上修的什麼因?就是把自己種種的錯誤修正過來,絕對沒有一
樣新東西你得到。如果新的東西被你發現,被你證得了,那是騙人的,沒這回事情,全是
自家本有的,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去一重障礙就透一分德能,去兩分障礙就得兩分
的德能,統統去盡了,就圓滿都恢復,就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到最後這一卷「顯因廣大」
,菩薩修的因大,大到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跟諸位研究的就是最後這一段,這段裡面還不
是很完全的,是這段裡面的最後一段。我們看底下,第五。
  疏【第五顯因廣大相。文中分五。】
  這五個段落,幾乎五十三參每一參裡面都是分五個段落,只是經文有長短不相同。
  疏【第一依教趣求。】
  『教』是老師,老師給你介紹,依照老師的推薦介紹去拜訪善知識。
  疏【第二聞睹前相。】
  這是說見面,見面當然先看到他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這是你去拜訪首先讓你見到
的。
  疏【第三見聞親證。】
  這是見了面,見了面,有談話、有請教,善知識有開導,有給你說法。
  疏【第四聞佛勝德。】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普賢菩薩告訴善財,毘盧遮那佛的智慧德能,由普賢菩薩做總
說明。這一段經文很長,不在我們這個本子裡面,我們這個本子是最後。
  疏【第五重示普因。】
  最後就是『重示普因』,「普因」前面已經說過。前面說得多,前面說得散,這個地
方重複再說一次,把前面所講的歸納,使你容易記住、容易做到。所以把種種修學的方法
歸納成十大願,「重示普因」就是十願。此一卷經,就是重示普因這最後的一卷。所以諸
位要曉得,「顯因廣大」的第五段就是這一卷。
==
我們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念佛人心心嚮往極樂世界,這就相應。
口裡念佛,還要貪染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那你的因跟果就不相應。
所以,功夫能不能得力,修行有沒有成績,關鍵在此地。
現代人講洗腦,佛法講洗心,你看《無量壽經》上講的「洒心易行」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1-15 16:20:00
淨空法師講華嚴經真的很精彩好聽~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15 17:43:00
阿彌陀佛!
作者: AaronEckhar (Aaron)   2018-01-15 18:12:00
是阿,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15 19:4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1-15 20:2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1-16 06:06:00
南無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是第五十三參,但是是第五十五位還是第五十三位?是原文打錯嗎?(^-^)/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16 06:36:00
如果依照前後文,末學看應該53參第55位普賢菩薩。但可能依照該參學順次稱其第幾位。https://i.imgur.com/D97ShJ3.png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8-01-16 09:24:00
與佛結緣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16 11:05:00
n大說的是這句:“最後就是『普賢菩薩』,這是第五十三位。”疏【第五普賢菩薩。名顯因廣大相。】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1-16 13: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1-16 13:47:00
阿彌陀佛,感恩,瞭解。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16 17:05:00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