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 「初禪近分定」至「初禪正行定」的七作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4-17 08:53:29
略釋:經由修九住心,而入初禪未到近分定之七作意
http://cn.t-karuna.com/jiehuodayi/2015-04-20/210.html
倉忠仁波切
先經由修「九住心」而得「止」;依於止,後再入於「初禪未到近分定」(初禪未到
地定),經由「初禪未到近分定(初禪未到地定)之七作意」而斷除欲界的煩惱,並且獲得
「初禪靜慮」(初禪正行定)。
進入初禪靜慮之後,又對更上地(希求),(自地)所攝煩惱作對治,從色界初禪靜慮(
自地)到二禪靜慮(上地)中間也有「二禪未到近分定」,同樣的,必須經過「二禪未到
近分定之七種作意」而斷除該地(初禪自地)所攝的煩惱。
以此類推,直至第四禪天,(乃至)....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就是,(四
禪八定)必須斷盡下地的煩惱而能獲得上地之根本定。
要言之,對治煩惱的次第,皆是(自地)透過「(上一地)未到近分定之七種作意」而成
辦,並由此而獲得該地(上一地)的靜慮;後再由更上地的「未到近分定」對治該地(自地)
所攝的煩惱,而獲得更上地的靜慮。
(四禪八定每一地各有「未到近分」與「正行成就」。在未獲得上一地之前所處的自
地,透過上一地的未到近分對治自地的煩惱,而獲得上一地的正行成就。)
* 略示:「九住心」。詳細可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品。
修「九住心」的前加行「淨行所緣」——令心漸能住於所緣,由於補特伽羅的根性不
同,所緣亦有不同。
貪心增盛者,為暫時壓伏貪心應修白骨觀;瞋心增盛者,應修慈悲觀;愚癡增盛者,
應修緣起觀;慢心增盛者,應修界分別觀;散亂增盛者,應修數息觀。
這些觀修只是暫時壓伏,並非真正作對治斷除,真正對治斷除則是必須依於「止觀雙
運」才能成辦。
最初修習直到成辦得止,是以「九住心」的次第作修持。於修「九住心」之上,需要
以「六力」、「四種作意」而成辦。也就是,修習「九住心」的過程,是由「六力」、「
四種作意」而成辦。
「九住心」是獲得「止」(初禪近分定)的加行,並且(九住心)皆是欲界心所攝;從此
以上(九住心以上)的「止」與「觀」則是上界所攝。
(「九住心」:1.內住→2.續住→3.安住→4.近住→5.調伏→6.寂靜→7.最極寂靜→
8.專注一境→9.平等住(等持)。
「九住心」是隨順的奢摩他安止(九住心皆是欲界心所攝),九住心之後獲得(色界)初
禪近分初作意的止,才是正式的奢摩他安止(上界所攝)。依於(色界)初禪近分的止獲得止
觀雙運的觀,才是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之前是隨順的毗婆奢那勝觀。)
* 略示:初禪未到近分定之「七作意」。
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是定,是依修「九住心」而能產生。
於第九心之後(經由九住心次第圓滿第九住心的等持之後),先得「心輕安」,後再
得「身輕安」;於獲得「身輕安」之後,再得「身輕安樂」;由「身輕安樂」而能引生「
心輕安樂」;當「心輕安樂」的強烈覺受隨定力緩息而穩定,一心安住於所緣境不動,即
是「得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同時即是獲得「(色界)初禪未到近分定」之第一作意
「初作意」,此一作意是「初禪近分定所攝之唯止」。
所以,「輕安樂」是於第九住心與「得止」(色界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正式的奢摩
他安止)之間而有。獲得(初禪近分定)第一作意「初作意」(正式的奢摩他安止)之後,
再轉入觀「粗靜行相」(思惟觀察「下地粗糙」、「上地寂靜」),當如是觀修而(再次)有
「輕安樂」之時,即是獲得第二作意之「了相作意」。如是類推,每一近分定作意產生之
前,皆有引生「輕安樂」,但是,前後的所得「輕安樂」的勢力則是不同。
(九住心所攝的輕安為平凡輕安,獲得第九住心的輕安,先有心輕安,再得身輕安;
之後再有身輕安樂,由身輕安樂引生心輕安樂,之後再得定(初禪近分定所攝之唯止)。獲
得(色界)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即是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此時伴隨的輕安是殊妙輕安。)
(《雜阿含855經》: 「....於空閑林中、樹下、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
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輕安)已,覺受
樂;覺受樂已,心則定。」《長部》:「捨離此等之五蓋者,則生歡喜;生歡喜已,則生
喜悅;意懷喜悅者,則身輕安;身輕安者,則感受樂;覺樂者,則心入三昧。」《相應部
》:「....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
(五十一心所中,十一善心所的輕安,輕安有兩類:平凡輕安、殊妙輕安。平凡輕安
是生起善心時皆有的,殊妙輕安是斷除欲界粗重而有。第九住心所攝的輕安是平凡輕安,
初禪近分定(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所攝的輕安是殊妙輕安。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
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九住心的階段有平凡輕安),起身輕安及心輕安(伴
隨初禪近分定的殊妙輕安),是名奢摩他(正式的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止)。
....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未得斷除下界粗重,伴隨初禪近分定而有的殊妙輕安),所有作
意當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大寶積經》:「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如清淨池無諸垢穢。」
(獲得正式的奢摩他之前的住心階段(九住心),有平凡輕安;獲得上界心(初禪近分定)所
攝的正式奢摩他,此時伴隨的輕安是殊妙輕安。若未獲得殊妙輕安,並非正式的奢摩他。
在未獲得正式的奢摩他之前雖然也有輕安,但這種輕安不是斷除下界粗重而有,而是在入
定的加行由伏惑故得到隨順的輕安,此時還未得到正式的奢摩他,稱為隨順的奢摩他。)
* 初禪未到近分定之「七作意」(此處安立為八):
(1)「初作意」。
於前,必須經修九住心而生殊勝輕安而得止,此是「初禪未到近分定所攝之止」,再
轉入於觀「粗靜行相」——即是初禪未到近分定之第一作意「初作意」。
於此位,名為「作意之初修業者」。此中「粗靜行相」,是觀欲界是粗障、上界是寂
靜,欲界是壽命短、多煩惱、多痛苦等,初禪則是壽命長、少煩惱、少痛苦。推之二禪未
到近分定等,亦是類此。
(2)「了相作意」。
於前一作意入於觀修「粗靜行相」,當引生「輕安樂」之時,即是獲得初禪未到近分
定之第二作意「了相作意」,或稱為「淨煩惱之初作意」,此是「初禪未到近分定所攝之
觀」,並未獲得「止觀雙運」。
於此位,名為「淨煩惱之初修業者」,因為已成觀修欲界是粗障、上界是寂靜,所以
並非前之「作意之初修業者」。
(3)「勝解作意」。
相續於前一作意並且時而觀修、時而止修,進而獲得止觀雙運——「初禪未到近分定
所攝之止觀雙運」,當依於「止觀雙運」而觀「粗靜行相」之時,即是獲得初禪未到近分
定之第三作意「勝解作意」。此是下一個作意的親因。
(4)「遠離作意」。
依於「止觀雙運」開始對治並斷除欲界前三品煩惱,即是「遠離作意」。
(5)「攝樂作意」。
依於「止觀雙運」對治並斷除欲界中品(四、五、六品)煩惱。因為由斷除煩惱而有
樂受,故名「攝樂」。
(6)「觀察作意」。
於前已經將欲界第一品到第六品的煩惱斷除,因此粗分煩惱似乎不現行,似乎欲界煩
惱已經斷除,這時再觀察平常會生起煩惱的對境,此即是「觀察作意」。當特別趣入此境
時隨即引生煩惱,故又生起一作意而作對治,即是下一作意「加行作意」。
(7)「加行作意」。
正對治欲界最後七、八、九品煩惱。
(8)「加行究竟果作意」。
當斷盡欲界煩惱之時即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即是獲得初禪靜慮。(到了加行究竟
果作意即獲得了正行,已非近分)。
初者「初作意」(初禪近分最初作意),是由止所引生的(由九住心隨順的奢摩他安止
,獲得正式的奢摩他安止)。二者「了相作意」,則是「初禪未到近分定所攝之觀」,並
非獲得正觀(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因為,此時之觀,是最初觀修上界功德所生,故不
是正觀。所以,是由第二階段的止觀雙修令其定力更為增盛之後,於第三位「勝解作意」
所獲得的止觀雙運,才是真正的「止觀雙運」(=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在此之前的觀
並非正觀,是屬於前加行的觀。獲得「初禪未到近分定所攝止觀雙運」(初禪近分第三位
勝解作意)才能對治欲界煩惱,欲界煩惱分為上中下三品,上中下又各有三品,共九品。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4-17 20:11:00
感謝分享,瑜伽師地論卷33有提到這七種作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