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摘錄自 瑪欣德尊者《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禪法》
有興趣者可以由此了解佛教在人間,至今還是正法時期,而且還可延續數千年。
此文簡明解說了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關於佛教正法時期的立論觀點的基礎差異。
(文中譯詞:阿拉漢=阿羅漢;比庫=比丘)
====================================
以現證聖果為禪修目標:學過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佛教在印度的大致發展過程。我們
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分為三種:一是正法,一是像法,一是末法。相信有很多人認為現在
是末法時期吧?在這裡我們先不談現在是什麼時期,先來探討一下印度的佛教。佛教在
中印度一帶地區大概存在了1500年,但就整個印度來說則存在了1600年到1700年,因為
最後的一、二百年只是在東印度那一個地方苟延殘喘了。
我們依照印度佛教的大致發展情況,將佛教分為三個時期,即:
Ⅰ. 第一期是正法時期。正法即是純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這一個時期從佛陀在世時
直至佛滅五百年間,大概有500年。佛滅後兩百多年(西元前240年左右),正法傳入了
斯里蘭卡、緬甸等地。
Ⅱ. 第二期是像法時期。像法即是相像的、相似的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這個時期從
佛滅後五百年直至一千年間,大概有500年。這個時期,佛教界開始大量傳出各種似是而
非的經典和教法。
Ⅲ. 第三期是末法時期。末法,即末流的佛法、枝末的佛法。從佛滅後一千年直至佛教
在印度本土消亡。這個時期大概也是500年。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普遍認為現在是末法
時期,並且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就已開始流行了末法思想。隋嘉祥吉藏的《法華義疏》
卷五中說:「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複微
末,謂末法時。」又如唐代良賁的《仁王護國經疏》卷下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
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
這是依三期教法來劃分印度佛教的大致發展過程。對於此三個時期的佛法,印順法師把
正法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和原始佛教時期,把像法時期稱為大乘佛教時期,把末法時期稱
為密教時期。從歷史學來說,正法時期相當於原始佛教跟部派佛教時期,像法時期相當
於大乘佛教興盛時期,而末法時期相當於大乘密教時期。這是根據歷史學的看法。
雖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變而分為正法、像法與末法三個時期,但這主要還是指在印
度本土的歷史發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認為現在並非末法時期,現在仍然屬於正法時期!
根據上座部佛教,正法將住世5000年。在《長部注》中提及正法住世五千年時說:「以
證得無礙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為一千年,以三明為一千年,以乾觀者為一千年,
以別解脫而住立一千年。」在《相應部注》、《增支部注》以及律疏《心義燈》中也有
類似的說法。
這裡所說的住世正法與剛才所說的正法稍微有點不同。剛才所指的是印度佛教的正法時
期,在那個時期,僧團是和合統一的,在教法、經典上也幾乎是一樣的,相差不會很多
,正法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
但是,南傳佛教所說的正法是從教法、修行與證果的角度上來說的:
1. 南傳佛教相信三藏聖典還在,佛陀的言教還在;2. 現在的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
、很完整的禪修方法,也就是現在南傳的止觀禪修、戒定慧的傳承還在;3. 在這個時
期還可以證果,證得聖道聖果。
南傳上座部佛教講的正法,是從這三個角度上來說的。在這正法住世的五千年當中,第
一個千年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也就是在斷盡一切煩惱的同時,也證得四無礙解智。當
然這並不是說在那個時期每個證果的人都能證得四無礙解智,而是說有這樣的可能。第
二個千年是六通阿拉漢的時期。如果在那個時期證悟阿拉漢果的話,有可能同時擁有六
神通。
第三個千年是可以證得三明阿拉漢的時期。現在是佛滅2500多年,也即是處於第三個千
年,如果禪修者很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話,還有機會證得阿拉漢果,甚至還
能夠證悟「三明阿拉漢」。緬甸近代、現代有些大長老,被普遍認為已經證悟阿拉漢果
。據說他們也能顯現很多神通變化,有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行,或從水中出來等。不過
,因為經典記載現在已經不是六通的時代了,所以即使他們擁有六通,也被認為是「三
明阿拉漢」。是哪三明呢?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和漏盡明,相當於一般所說的宿命
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如果認為現在已經是不能再證悟道果的時期之觀點,被認為是造
成「法障」的邪見。
第四個千年是純觀阿拉漢時期,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精進修行,還是可以斷除煩惱,
但是已經不可能證得神通了。到了第五個千年,想要斷盡煩惱都很困難,只能夠證得比
較低的三個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三果。在這個五千年當中,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
。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後,三藏就會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後隱沒殆盡。那個時候的出
家人只是披著袈裟,沒有持戒,沒有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
在我們苟答馬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現在大家知道佛陀的
正法仍然住世,就應當生起信心,精進修行,乃至斷煩惱、證道果。只要巴利三藏仍然
存在於世間,只要佛弟子們仍然能夠真正地實踐佛陀的教導,正法時期就會繼續存在!
所以,在《大般涅盤經》中世尊很明確地說過:「蘇跋達,於此,只要比庫們正確地安
住,則世間將不空缺阿拉漢!」
依據業果法則,造作善業能造成善趣的結生,並招感樂之果報;造作不善業能導致投生
於惡趣,並帶來苦果。只要導致生死流轉的煩惱還沒有被根除,就還會繼續造業,並將
隨著所造作的善業或不善業繼續投生、繼續輪回。如果想要解脫痛苦、止息輪回就必須
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佈施、持戒、修習止觀等。然而,唯有修行觀慧直至證悟聖道果
,才能斷除煩惱、出離生死輪回。為什麼呢?因為佈施、持戒等雖然屬於善業,但是卻
不能斷除煩惱,只能造成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趣。
如果禪修者修習定而達到禪那,而且能夠將禪那維持到臨死那一刻,他將能夠投生於梵
天界。所有這一切,都是依照業果法則而發生的。能夠達到禪那並維持到死亡時刻固然
很好,但是禪那只能夠鎮伏煩惱,仍然不能拔除煩惱之根。至於其它的善業,則是更加
的不保險。大多數的情況是:儘管佈施、持戒等善業能夠導致投生到善趣,然而,由於
臨死時的不如理作意,惡業也可能會超越善業,而造成投生到四種惡趣。
根據上座部佛教,佛陀出現於世間的目的乃是為了令眾生解脫痛苦、止息輪回、導向寂
止——涅盤。佛陀說:「諸比庫,猶如大海唯有一味,即鹹味;正是如此,諸比庫,此
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脫味[ 解脫味:即解脫煩惱之味。一切於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
是心無執取而從諸漏解脫。]。」(《律藏‧遮止說戒篇》、《增支部‧第8集》、《自
說‧伍波薩他經》)佛陀也曾經明確地教導大弟子伍巴離尊者說:「伍巴離,對於某些
法,如果你知道:『這些法並非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寂止、勝智、正覺、涅盤
。』伍巴離,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非法,這是非律,這不是導師的言教。』伍
巴離,對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這些法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寂止、勝智、
正覺、涅盤。』伍巴離,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言教。
』」(《增支部‧導師言教經》)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佛陀教法的特點是導向解脫,導向寂止,導向正覺。同樣
,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就必須依循佛陀的教導,精進修行,以期達到斷除煩惱、解脫
生死、止息輪回、導向寂滅——涅盤。對於禪修者來說,他最低限度必須在今生今世證
悟初果,如此才可以說是拿到了解脫生死輪回的保險。初果聖者不會再退轉回凡夫的境
界,而只會不斷前進;而且,無論他們投生至何處,都不會再墮落到惡趣,而只會不斷
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徹底止息生死、證趣無餘依涅盤。
佛陀的教法是以人為本的。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要求我們應當好好地珍
惜來之不易的人身,珍惜生命,精進地修持萬劫難聞的殊勝佛法,乃至斷除煩惱、現證
涅盤。佛法絕非「等死」的教導,解脫也不會在死亡的那一刻自動實現。如果出家、修
行只是為了等死,那只會浪費生命、糟蹋人身,辜負佛陀的慈悲教導。正因為上座部佛
教遵照佛陀及當時聲聞聖弟子們所教導的正法、律修學與禪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現證寂
靜涅盤為主要奮鬥目標,所以上座部佛教在傳統上是以「聲聞乘佛教」或「解脫道」為
主流的。
聲聞,巴利語savaka的直譯,意為「弟子」,即親自聽聞佛陀音聲言教的弟子,或者說
是佛陀的親傳弟子。在嚴格意義上,只有那些已經證悟道果的聖弟子,即四雙八輩聖者
才有資格稱為聲聞弟子。不過,在廣義上的「聲聞弟子」,也可以泛指一切遵照世尊所
教導的正法、律修行乃至證果的弟子,這就包括實踐佛陀教法的一切聖凡弟子。雖然上
座部佛教以朝向解脫為主流,但在上座部典籍中也記載有菩薩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
提乘」,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
要成為菩薩(bodhisatta)必須發「至上願」,並且須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要發「至上
願」必須具備八項條件,即:1.獲得人身;2.生為男性;3.具備只需通過聽聞佛陀的簡
要開示即能證悟阿拉漢果的能力;4.遇見活著的佛陀;5.出家;6.擁有八定及五神通的
成就;7.增上行;8.想要成佛之極強善欲。
在得到佛陀的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不可數,無數)及十萬大劫的時間
,來圓滿十種巴拉密(古譯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便善巧智為基礎的聖潔素質,例如
佈施、持戒等;而且這些素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污染)。這十種巴拉密分別
是:佈施巴拉密、持戒巴拉密、出離巴拉密、智慧巴拉密、精進巴拉密、忍耐巴拉密、
真實巴拉密、決意巴拉密、慈巴拉密、舍巴拉密。當菩薩修習諸巴拉密達到圓滿時,就
能證悟無上全自覺者,成為一切知佛陀。
......
全文可見於
http://hsuxu53.pixnet.net/blog/post/386384881-南傳上座部佛教與止觀禪法
http://hsuxu53.pixnet.net/blog/post/386384881-%E5%8D%97%E5%82%B3%E4%B8%8A%E5%BA%A7%E9%83%A8%E4%BD%9B%E6%95%99%E8%88%87%E6%AD%A2%E8%A7%80%E7%A6%AA%E6%B3%95
(注意!全文中的帕奧禪法關於觀業處一些修行觀點,目前在上座部教理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