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 如何深入佛法的學習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4-23 12:45:37
摘自:攝類學教材
轉自:https://www.lamrimworld.org/
■ 為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 故需學習三大寺五部大論之基礎課程
我們為了要更紮實的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今天來學習三大寺五部大論的一些
基礎課程。首先,我想介紹一下這些課程是什麼樣子。
■ 透過四聖諦,認識迴輪與涅槃之緣起法則,依此如理取捨
第一個,我們每次上課之前,都要調整我們的學習動機。我們本身也好,旁邊的眾
生也好,都有一個輪迴中因果的緣起法。還有,我們將來要解脫成佛達到涅槃,也是有
個因果的緣起。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是非常嚴格的。我們一定要遵守這個法則,除了
順應這個法則去作之外,是沒有其他的辦法。
所以,我們要先認識這個因果法則。譬如說,認識輪迴的原因是什麼,圓滿的涅槃果
位它的因緣又是什麼。在認識了這些因和緣之後,就知道什麼是應該要取的,什麼是應該
要捨的。如此作了之後,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
所以,我們透過了四聖諦法,認識了輪迴和涅槃的因果緣起。然後,我們的內心也接
受了這樣的緣起法,為了要去除輪迴中苦的因,還有,為了要得到涅槃果位,就必須要順
應著這樣的因和緣而知所取捨,並且要產生出對涅槃果位的強烈希求心。
不只是為了我自己而已,還有我們周圍的眾生也是這樣,都是一定要遵守這業力因果
的緣起法則。所以,我們自己要認識這個緣起法則,然後就能依照這緣起的法則如理取捨
,那我們身旁的眾生也是要能如此作到。因為我們的認知這心法,它的本性是清淨的,唯
明唯智,是有這樣的能力,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所以,不論是我們自己,或是周圍的眾生,在認識了這樣的緣起法則之後,都是一定
能夠依循它能夠這樣做到的。對於佛法要有這樣的信心,而我們自己也應當要產生出希求
心,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而要學習佛法。
■ 顯密《菩提道次第廣論》涵攝貫通所有佛法,現今學習重點為顯教《菩提道次第廣論》
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呢,世尊已經看到了我們眾生心中的佛性,還有涅槃和輪迴本身的
緣起法則,是有這樣兩邊的情況,所以世尊如是的開示了佛法。而我們學習佛法,一樣要
先認識清楚這樣的緣起法則。
因為世尊開示的佛法很多,應該取的是什麼該捨的又是什麼,基本上區分為小乘法,
大乘法。在大乘法中再區分為顯教和密教的法,有這樣的層次,小乘、顯教和密教,而這
些教法彼此並不相違,並且是能互相幫助的。
我們本身在學習時,都是要從下面慢慢的往上走的。所以為了要有次第的來學習佛法
,以前在印度阿底峽尊者寫了《道炬論》,後來宗喀巴大師又為了要解釋《道炬論》而寫
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所以這兩部論典就是將整個佛法,由小
乘到大乘中的顯、密教法整個貫通連接的修學次第。這是宗大師自己的修學方式,也以如
此的方法來引導弟子們學習。
那我們的學習重點是在大乘的顯教部份,而其基礎是在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也是共
小乘的法,這些都是佛教徒共同要修學的。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再修學大乘的上士道的
菩提心,六度四攝等等,這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裡的內容。而《密宗道次第廣論》對一
般大眾來說,並不是那麼開放的。
因此宗大師建議,大眾的修學應以大乘顯教的部分為主。譬如,修學密宗的只有上、
下密院兩個小寺廟而已(弟子較少);修學顯教的卻有三大寺,不僅是大寺廟(人數很多
),也是非常公開的學習。所以,對這兩個教法,《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
論》,宗大師主張,大眾要先打好學習的基礎,應以顯教的《菩提道次第》為主。這是非
常重要的!
世尊開示的佛法,剛才我們將它區分為小乘和大乘的顯教和密教,那小乘是什麼意思
呢?是只有希求自己的解脫,是為了自利;而大乘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直至成佛。
所以,我們現在自認為是一個大乘的修學者,是為了要成佛的目標學習。所以,世尊
對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想成佛的大乘學者,因此開示了很多大乘的佛法;對於想求自己解脫
的修學者,也開示了很多小乘的佛法。
在這麼多開示的佛法中,在比較公開的場合(修學者較多)宣講的是顯教,而在比較
隱密的場合(修學者較少)開示的則是密教,而且密教是依靠著金剛持菩薩來修學的。所
以,要先以公開宣講的顯教為基礎,學習到了比較穩固更高深時,才能進入密教的修學。
■ 《般若經》為大乘顯教基礎,不可不學
而在顯教基礎的部份中,屬於「般若佛母經」的部分有六部,包括了《大般若經》,
《中般若經》,《小般若經》,《般若一萬八千頌》,《般若攝頌》,還有《智慧(般若
)一萬言》。
在《廣論》中宗大師也有提到,在受菩薩戒時,法座上最起碼要有《般若攝頌》。這
六部經是一位想要成佛的學習者,所必須先修學的大乘顯教整體圓滿教法的根本基礎。
所以,為什麼它們被稱為「佛母經」呢?因為其內容是含攝了整體圓滿的大乘顯教內
涵。而在這六部經典之中,又以《大般若經》、《中般若經》,和《小般若經》,這三部
最為重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其中常常強調的重點是,如果菩薩們想要成佛的話,一定要修學這般若經的教法,不
學習這些內涵的話就不可能會成佛。所以,這是一位想要成佛的大乘修學者,不能不學習
的一個法門。大乘行者一定是要先學顯教這共同的基礎,之後才可以學習到密續,是不能
夠直接就進入密續的修學。
而在顯教之中不能不學的法,就是《大般若經》、《中般若經》和《小般若經》。我
們跟隨世尊學習,也自認是一位大乘的佛教徒。而世尊對大乘學子們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是一定要學習的,是不學不行的,就是大、中、小品《般若經》的教法。如果我們不學
習這些經典內涵,那就是沒有聽從世尊的開示,所以我們是一定要學習《般若經》。
■ 後代弟子要瞭解《般若經》唯有透過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之解釋
但是,我們是沒有辦法直接來學習《般若經》內涵的,必須要先透過學習龍樹菩薩和
無著菩薩的解釋,才可能學習了解到《般若經》的內涵,因為我們這些現在的弟子根器太
差了。在世尊圓寂四百年之後,當時的弟子就已經無法了解《般若經》內容的顯意部份,
也就是空性真義的部份,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了,那現在的我們更是一定沒
有辦法直接了解的。而在世尊圓寂九百年以後,《般若經》內容的隱意密意的部份,就是
廣行道次第的部份,當時的弟子也是沒有辦法直接了解的。
所以,現在我們身處於世尊圓寂後 2600 年,也肯定是無法直接瞭解到這部份的內涵
,想要直接學習了解《般若經》,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現在有些修學者到山上閉關幾個月,就一直在閱讀這些經典,但是不可能直接了解的
。在 1600 年前,《般若經》的顯意和密意的內涵,當時的弟子們都已經是無法直接了解
的,更何況是現在我們這些弟子。
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知道的是,我們是大乘學子是一定要學習《般若經》的教法。但
是,第二個要知道的是,現在的我們是不可能直接學習《般若經》的內涵,所以一定要先
透過學習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傳承教導。
再來是要知道,世尊開示的《般若經》顯意的部份是空性道理,是深見傳承的法;而
隱意密意的部份是道次第,廣行傳承的法。在這兩者之中,空性深見的部份是比較難的,
而廣行道次的部份就比較淺。所以世尊圓寂四百年之後,弟子就無法直接了解《般若經》
的顯意空性道理,但是對於隱意的廣行道次理論,那還是可以了解的;而在世尊圓寂九百
年以後,當時的弟子連《般若經》隱意的部份廣行道次第也是無法了解了。
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例子就會知道,般若教法的顯意空性是有多麼深多麼難了!因此
世尊早已經授記過,後代弟子們只有透過學習了龍樹菩薩的講解,才可能瞭解到《般若經
》的顯意空性道理;只有透過學習了無著菩薩的講解,才可能瞭解到《般若經》的隱意部
份廣行內涵。這兩個法門是大乘學子基本上一定要學習的法門,一個是智慧分,另一個是
方便分的法門,世尊曾經有作過這樣的授記開示。
第三個我們要知道,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顯意部份的論典又是哪些著作呢?最重
的就是《中論》。而解釋《般若經》隱意的論典,則是《現觀莊嚴論》,這是直接傳承自
彌勒菩薩的,(例如瑜伽師地論是由無著菩薩從天上帶下來到人間的,所以在漢文中是直
接寫著瑜伽師地論是由無著菩薩所著作)。因此,最重要的是龍樹菩薩作的《中論》,和
彌勒菩薩作的《現觀莊嚴論》。
然而,我們若要學習這兩部論典,也是無法直接學習了解,龍樹和無著菩薩當時的弟
子還能夠了解其內涵,但是後代的弟子們就不行了。因此出現了龍樹和無著菩薩的弟子們
作了各種的註解說明。而解釋龍樹菩薩的《中論》,最頂尖的是月稱菩薩;解釋彌勒菩薩
的《現觀莊嚴論》,最好的則是獅子賢菩薩所作的。
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習這兩部論典,也是一定要透過先學習月稱菩薩和獅子賢菩薩的
註解,這是一定要的。
■ 《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是《般若經》傳承中最圓滿殊勝的解釋,因此亦不可不學
再過兩三百年之後,這兩個深見和廣行教法的傳承都非常興盛,而最頂尖的成就者就
是阿底峽尊者。當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之後,將其修學的經驗寫成了《道炬論》。
這《道炬論》不僅是大乘顯教的廣行和深見兩個傳承,還包括了修學基礎前面的小乘
教法,和後面深奧的密乘教法,因此這部論典是完整的貫通了所有的修學成就。而宗喀巴
大師則是根據這部《道炬論》,再寫成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兩部
論典。
所以我們要了解,阿底峽尊者是通達了,大乘教法的龍樹菩薩的深見傳承,和無著菩
薩的廣行傳承,不只如此,還有小乘教法和密教內涵。如小乘教法的《大毗婆沙論》,尊
者也曾長時間學習過。所以,阿底峽尊者是整個大、小乘,顯、密教法都通達的最頂尖的
修行者,因此這部《道炬論》也是整個貫通了各部份教法內涵的著作。
世尊開示弟子們必學的共道基礎,大乘顯教部分的是《般若經》,而宗大師的《菩提
道次第廣論》,正是《般若經》傳承中最圓滿殊勝的解釋。所以我們要了解《菩提道次第
廣論》是這樣殊勝的教法,從「依止善知識」的部份,一直到「奢摩他」的前面段落,都
是根據了無著菩薩和其弟子,廣行派傳承的佛經和論典為主;最後段落的「毗婆舍那」的
部份,則是根據了龍樹和月稱菩薩所傳承的深見派為主。我們大乘學子不能不學《般若經
》,因此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我們不能不學的教法。這我們一
定要清楚!
■ 欲紮實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五部大論亦不可不學
宗大師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現在的弟子直接學習可以了解嗎?這也是有
問題存在的。在宗大師自己寫的《證道歌》中提到,在他學習了《道炬論》之後,就能夠
將所有學習過的五部大論,整個貫通而成為直接的「教授」了,而且是非常有次第的整個
貫通連結。是在這樣的證悟情況下,他寫下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所以,他寫作這《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基礎是什麼呢?首先,他已經對這些五部大論
都相當了解通達了,然後,再看到《道炬論》,他立刻能將這兩個部份連接貫通起來,因
此,寫下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所以,他是將以前所學習過的五部大論的主要重點結論,再依據內心修證的經驗,加
以次第的排列,寫成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可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大師自
己在學習了五部大論之後,將這些學習修證的結論,再加以次第排列,因此這是宗大師自
己學習了五部大論的一個結論。
因此,這些結論背後的理由,都在他自己心裡並沒有說出來,只有直接寫出其結論,
而背後的那些理由都沒有寫出來,所以,我們只能讀到他的結論而已。對我們這些學習者
來說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了那些背後的理由,這許多重點結論永遠就只是「宗大師說的
」,而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是沒有辦法深刻體會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這種狀態的話,那永遠只是「人家說什麼」,而我們只是在引用別人
的說法而已,大概是這樣的解讀,而沒有辦法在自己的心中運用道理來成立它。因此,若
是不學習的話,那是非常有問題的,不學習是不行的!
■ 透過基礎課程,了解五部大論之内涵
但是我們又不能像宗大師那樣學習,或是和三大寺的學制。五部大論實在太多太廣了
,沒有辦法那樣。那我們怎麼選擇另外的一種課程呢?三大寺那邊有一種為了學習五部大
論的基礎課程,這些基礎課程的內容和五部大論都有關聯,學習之後也能夠了解一些五部
大論的重點關鍵。
所以,若是我們學習了這些基礎課程,最起碼一些重點關鍵我們是可以了解的。所以
,這些重點的基礎課程我們還可以學習,而且它們的內容還不是那麼廣泛深奧,是我們還
可以學習的。
■ 簡介攝類學,以及《般若七十義》「地道」《四部宗義》
現在我們這裡開始進行的課程有「攝類學」,還有「地道」,《般若七十義》,《四
部宗義》這些等等,在這教室裡排的一些課程就是這樣的。
之前我有講過課程介紹,那一份說明你們自己看一看應該也會了解。所以,現在我就
不多講了,只是大略的說明一下。
「攝類學」這個名詞是指,小理路、中理路和大理路,再加上「心類學」和因明。學
習之前我們先要認識一下,這「攝類學」的法源根據是什麼?是根據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
的著作論典為主。
而《般若七十義》和「地道」,這兩者的法源根據又是什麼呢?是根據獅子賢菩薩的
《明義釋》為主,是為了建立廣行傳承的基礎課程。
而《四部宗義》則是為了建立深見法門的基礎課程,四個宗派的義理。
■ 透過攝類學,學習深見和廣行的道理
不管是想學習深見或是廣行的道理,邏輯思辨分析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透過了
學習攝類學,這分析的方式我們才可能比較會懂。
所以,攝類學中有很多的名相及其背後的意義,還有一些分析的方式,我們都要先了
解。這是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佛法中的邏輯分析。所以,我們學習攝
類學是為了運用邏輯分析來理解。
而學習《般若七十義》和「地道」,則是為了建立廣行道次第的學習基礎;《四部宗
義》則是為了學習深見法門的一個基礎課程。所以,我們安排了這些基礎課程,是有這樣
的計劃!
剛才講過,攝類學的法源來自於陳那和法稱論師的著作,他們兩位雖然是屬於唯識宗
的見解,但是也有講到經部宗的觀念。因為唯識宗想要破除掉經部宗的見解啊!所以一定
要先講一下經部宗的主張,所以當他們講到經部宗的主張時,就講了很多名相。
所以,在攝類學裡面,其實是以經部宗的主張佔了多數。因此各位在學習小理路、中
理路、大理路、心類學和因明時,也不可以運用到中觀宗的想法喔!因為這些是要先以經
部宗的想法來學習的。
等到學習到《般若七十義》和「地道」時,那頭腦又要改變為中觀宗的想法,就不能
再用經部宗的想法了,這樣才能了解獅子賢菩薩的見解。不然的話,就會變成很混亂了!
所以現在我們講攝類學,是先運用經部宗的一些主張。大概要先這樣的理解!
■ 攝類學之小理路課程
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攝類學的小理路課程,第一個要說明的是,攝類學的「攝」字
是「收攝」之意,那是從哪裡收攝的呢?剛才講的,是從陳那和法陳論師所講的很多內涵
將它們收攝在一起,攝類學就是這樣的一種課程。【參考《理路幻鑰》的目次】
■ 學習佛法必需精準,故要學習正確的思考和表達方法
....譬如說,空性本身的內涵很難很深,我們又不會正確的解讀方式,那根本就沒辦
法學習這深奧的空性義理。所以,我們要先學習正確的解釋方法,因此在初期學習的階段
,先運用一些非常簡單易懂的主題帶入,.....
(....待續....)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4-23 14:37:00
大智度論是解說般若經,用很多角度去解釋一句經文,是很棒學般若沒讀智論,有點可惜.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4-23 19:33:00
隨喜,依清淨教授,得清淨眼目!依文中知見修習,是諸佛歡喜之清淨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