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學] 「初禪近分定」至「初禪正行定」的七作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4-22 09:56:52
(..續前..)
《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
摘自:《2007奢摩他講記》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何種人要緣取何種對境?就「淨行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對境?「善巧所緣」
分幾種類型,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就「淨惑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分成三
個段落,已經進行到「淨惑所緣」的段落。
在「淨惑所緣」的段落,引了《頡隸伐多請問經》,若欲離開欲界的貪心,應緣取什
麼對境?要離開色界的貪心,應觀修什麼對境?要離開壞聚見,應緣取什麼對境?也分三
種人。分三種補特伽羅要配合前面來講,談到「淨惑所緣」要分兩種類型:(1)使煩惱
的種子衰損,(2)將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
(1)使煩惱的種子衰損減弱:應該緣取、當做所緣內容的,經裡面談到的二種人,
想要離開欲界的貪心;想要離開色界的貪戀之心,應該緣取什麼?應該要緣取使種子衰損
的那種實修方式來進行。
(2)使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應該要緣取什麼對境?經文談到的第三種,對壞聚見
(薩迦耶見)產生憂慮之心,想要脫離的這種人,應當要觀修使種子連根拔滅的所緣對境來
做實修的。
前面兩種人要緣取(1)使種子衰損的這種觀修方式,離開欲界的貪戀,離開色界的
貪戀。這兩種類型裡面,上次談到離開色界貪戀之心的這個段落。
離開色界的貪戀之心,又分七種人:
1)離開初靜慮天的貪戀之心,2)離開二靜慮天的貪戀之心,3)離開三靜慮天的貪
戀之心,4)離開四靜慮天的貪戀之心,5)離開空無邊處的貪戀之心,6)離開識無邊處
的貪戀之心,7)離開無所有處的貪戀之心。
再上去就有頂天(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按照使種子衰損的方式觀修,無法離開有
頂天(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的貪戀之心。因為前面所說實修的道,想要使貪戀之心的種
子衰損,無法辦到。因為前面談到的能斷道,世間道,不能斷掉有頂天的貪戀之心。
有頂天的貪戀之心不能斷嗎?可以。有頂天的貪戀之心,要用無我勝慧,出世間道來
斷,只有用無我慧,沒有其他的方式。用世間道,不能斷有頂天的貪戀心。
用無我勝慧去對付有頂天的貪戀之心,不只把種子衰損,而是連根滅掉。為什麼是連
根滅掉?因為對付的方式,是用無我勝慧。使煩惱衰損,暫時壓制,種子還存在,無我勝
慧的方法不是這樣的,一定是連根滅掉。除了(無色界)有頂天之外,(無色界)無所有處以
下,世間道可以達到種子衰損,但未滅掉。
在其他的處所,可以使種子衰損,不需要連根拔滅。為什麼有頂天不行?在無所有處
以下,不用無我慧,也有其他方法—粗靜相道—去對付煩惱。可以觀修我現在所住的處所
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處所上界天是寂靜的、功德的。透過觀修,逐漸對這個處所的貪
戀之心種子衰損,暫時把它壓伏,不讓它出現,用這個方法可以做得到,不必用無我勝慧。
到了最高的有頂天(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粗靜相道的方法不能用,不能再觀想我
這個地方不好、粗糙,上面是功德、寂靜,因為有頂天已是最高的天,上面沒有了,所以
不能用這個方法。要對付有頂天的煩惱,只有用無我勝慧,此外沒有其他的方法。用無我
勝慧去對付煩惱,不是使種子衰損,而是煩惱種子連根拔滅掉。
這三種人裡的第一種人,離開欲界貪戀;第二種人,離開色界的貪戀,又分成七種人
,合起來共八種人。淨惑所緣分成二類:(1)使種子衰損的所緣,(2)使種子連根拔滅
的所緣。以(1)衰損種子的方式來修的人有八種。
這種觀修方式把它當作安止所緣,為什麼這種觀修方式是安止所緣呢?上次談過,提
到安止觀修七種近分:1)最初作意,即初業行者作意,2)個別性相理解作意,3)勝解
作意,4)大遠離作意,5)攝喜作意,6)伺察作意,7)最後加行果作意。
現在要去觀察欲界是不好的、粗糙的(粗障),上一個天界是初靜慮天是好的、是寂靜
的。前面七種作意,什麼時候來作這樣觀修?很明顯從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開始。得到第
一個近分還沒開始,因為在最初作意,只有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與得到安止同時。
最初作意,僅是得到安止而已,進入個別性相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不是只有安
止,它又得到相隨順的勝觀(隨順的毗婆奢那),不是正式的勝觀,正式勝觀(正式的毗
婆奢那)要到勝解作意時才得到。得到隨順勝觀,才可以作觀修,觀修底下的處所是粗糙
,上面的處所是寂靜、是好的,前面最初作意時只得到安止(奢摩他),不能作這樣的觀修
,要得到相隨順的勝觀,要從個別性相理解作意開始。
TABLE 1.
類別編號所離內容 說明
1 想離欲界煩惱者 以粗靜相道的觀修方式完成目標
2 想離初禪天煩惱者
3 想離二禪天煩惱者
4 想離三禪天煩惱者
5 想離四禪天煩惱者
6 想離空無邊處天煩惱者
7 想離識無邊處天煩惱者
8 想離無所有處天煩惱者
為什麼這裡把它當安止所緣的對境?最初得到安止時,還不能觀察、分析。把它當安
止所緣,不是為了得到安止,不是未得安止前,把它當安止所緣的觀修這個類型。什麼樣
子的安止所緣?已經得到安止之後,在安止上面,再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的安止,去觀修所
緣的對境。不是為了得到安止,而去緣取這個對境新得一個安止。是已經得到安止之後,
再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特別的安止而觀修。
【此諸所緣,通於毘缽舍那思擇修習,及奢摩他安住修習二種所緣,非唯奢摩他之所
緣。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是奢摩他生已勝進所緣,故於修止所緣中說。】
安住於這樣的所緣而修,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未得止前,為新得安止,而緣取這個
對境;一種是已得安止,為了使安止更進步,也是緣取這個對境。
因此,現在討論安止所緣,不是只有把它當未得安止前為了得到安止,緣取這些所緣
對境來修安止;有些已得安止,為了使安止更進步,也做這樣的緣取。因為這些都包含的
緣故,在這裡也可以討論它。
觀修欲界粗糙、初靜慮天寂靜;初靜慮天粗糙、二靜慮天寂靜,這樣的所緣對境,就
不是未得到安止,想新得安止所修的對境,而是安止已得到,想要安止更進步,而緣取這
種對境。
生:到什麼程度才學淨惑所緣?
師:目前階段,煩惱的力量很大,必定是「淨行所緣」部分而已。透過實修使煩惱力
量減弱,煩惱減弱了才開始改變所緣對象。改變所緣對象要緣取什麼呢?為使信心堅固,
有必要緣取導師世尊聖像,可列在「善巧所緣」之中,這時候對於佛陀功德,由不知道變
成知道,對佛陀信心愈來愈增強。「淨惑所緣」的類型,應是得到安止之後,才能緣取。
順序應該這樣做的,首先「淨行所緣」,之後「善巧所緣」。善巧所緣之中,主要緣取佛
像,善巧所緣也可以緣取自己的蘊處界來觀修,也可緣取自己身、受、心、法四念處來修
安止。可是《廣論》引《修次中篇》所談到的緣取佛像,一定有特別的必要性,才這樣開
示。之後才進入「淨惑所緣」,此時安止已經得到了,才如此來緣取,目的是去對付煩惱

我們所處的地方是欲界,欲界處所之上,有色界處所四個,無色界的處所四個。這些
地方,安止的觀修方式,我們也要了解。
色界、無色界的補特伽羅,一出生,他的正行就得到了。舉例說,投生到初靜慮天的
補特伽羅,他投生的同時,就得到了初靜慮的正行。二靜慮天的補特伽羅,當他投生到二
靜慮天時,投生的同時,二靜慮的正行就得到了。如此類推,到無色界也一樣,投生到那
個地方,那個地方的正行就得到了。
就欲界者而言,不是一開始就得到安止。欲界者出生時,安止完全沒有,欲界者安止
要靠後天的觀修實修去新得到它。什麼時候得到?在得初靜慮的正行時。
就欲界者而言,沒有安止的毛病一定有的,普遍存在,本身就是這樣,要靠後天的努
力觀修實修後才得到,是由後天學習而得到,不是天生就有。要了解自己是欲界眾生,這
句話講起來有點丟臉不太好,因為欲界眾生內心像瘋子一樣,內心安止的住分根本不存在
。就欲界眾生而言,天生就沒有安止的住分。
投生欲界者要努力去得到安止。要怎麼得到它?要慢慢努力,觀修七種近分,才會得
到安止,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初靜慮者出生時,安止勝觀二者都有了,可是沒有二靜慮天
的止觀。出生時只得到那一個天的止和觀,沒有上一層天的止和觀。
初靜慮天、二靜慮天的止和觀,粗細、威力、大小都有差別。初靜慮天者,為了要得
到二靜慮天的正行,要努力觀修二靜慮天的正行七種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慢慢實修,
之後才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者,為了要得到三靜慮天的正行,也是觀修(三禪)
七個近分,得到第七個近分,才算得到三靜慮天的正行。三靜慮天者,為了得到四靜慮天
的正行,也是(四禪)七個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
為了要得到上一層天的止和觀,要努力實修七種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之後才得到
上一層天的正行。初靜慮天者,什麼時候得到二靜慮天的止和觀?實修(二禪)七種近分,
第一個近分得到時,二靜慮地所攝的止就得到了,一步一步慢慢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
靜慮天者,要得到三靜慮天的正行,也要靠觀修三靜慮天正行所攝的七個近分,當他(三
禪)第一個近分得到時,就得到三靜慮地所攝的止,一步一步做上去,第七個近分得到時
,得到了三靜慮天的正行。三靜慮天者,要得到四靜慮天的正行,也要靠觀修四靜慮天正
行所攝的七個近分,當他(四禪)第一個近分得到時,就得到四靜慮地所攝的止,一步一
步做上去,第七個近分得到時,得到了四靜慮天的正行。
談到安止時,安止粗和細類型很多,欲界眾生為了得到初靜慮,慢慢觀修得到初靜慮
天所攝的安止。初靜慮天的眾生,出生時,已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但完全沒有二靜慮天的
安止,要得到二靜慮天所攝的安止,才開始努力。二靜慮天者出生時,已得到二靜慮天的
正行,不必修已經有了,但沒有三靜慮天的安止,為得到三靜慮天,才開始實修。以這種
方式,四靜慮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一直到有頂天。
談到安止時,好像安止只有一個,其實安止粗細的類型很多。這麼多類安止(奢摩他)
,最好最殊勝的,是緣空(緣"無我空性")的安止,緣取"空性"(無我空性)所得到的安止。
這麼多類勝觀(毗婆奢那),最好最殊勝的是緣空(緣"無我空性")的勝觀。
第三種補特伽羅,對於薩迦耶產生憂慮、厭惡,因此,想從這裡得到解脫。薩迦耶是
壞聚,毀壞和聚集,這裡是指壞聚見。壞聚見(薩迦耶見)是指內心想到一個「我」,首先
是名言上存在的一個我,可是對於「名言上所存在的我」,把它當所緣對境,緣取這個「
名言上所存在的我」後,卻把它緣取成為自性相成立,這種執著的想法,稱為壞見。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