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往生論講記14(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01 19:06:40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面第二行,從:
【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從這裡看起。這是說菩薩隨順菩提心的三種。我們從文字裡面很明顯的看得出來,第
一個是「無染」,第二個是「安」,第三個是「樂」。由此可知,這個樂是一切眾生所希
求的,我們都求這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的幸福快樂。這個幸福快樂要怎樣才能得到?要
身心安穩,身心安了這才能得樂,所以安樂。要怎樣我們能得到身心的安穩?在中國一般
俗語裡面講平安,人心要不平,哪來的安?現在社會,大家曉得,非常的不安定,原因在
哪裡?在不平。所以平而後才有安。那要怎樣才能得到平?這個平的前面是和,和平。佛
教給我們修六和敬,不但僧團裡面重視六和,凡是學佛的同修,每一個人家庭裡面,在社
會工作範圍之內,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要修六和敬,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和平安樂,這
才能真正得到。這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教誡我們的。
這個地方不但是想得安樂,這個安樂裡面最真實的是清淨,清淨安樂這才最真實。清
淨很不容易得到,一定要從無染,對於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染著,不染著,你的心
才能夠得到清淨。大師在這個文裡面,底下是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也就是在一切事
相當中略舉一二,希望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會,你才真正能得到無染的安樂。第一條
昨天說過,就是「不為自身求諸樂」,你就得無染清淨心了。第二條是『以拔一切眾生苦
故』。我們令一切眾生心安,也能讓自己得到心安。特別是一個修學大乘之人,念念要度
眾生,這個度的意思就是幫助,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先要知道,這個眾生苦是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染來的,迷惑、染著,從這兒來的
。樂從哪裡來?樂從開悟,離開一切染著,從這兒來的。由此可知,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
樂的方法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他真的覺悟了,離開一切迷染了,那個樂的果報他自自然
然得到,這個叫『安清淨心』,菩薩清淨心裡面得安穩。末後這一條:
【樂清淨心。】
菩薩樂什麼?
【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
這個菩薩最樂了。『得大菩提』就是令一切眾生修學大乘,希求佛道,這個菩薩就樂
了,跟菩薩行完全相應,跟諸佛如來的願望也完全相應。可是這是很難做到的,這是四弘
誓願裡面,「佛道無上誓願成」。可是佛告訴我們,雖然難,不是做不到。如果做不到的
,佛決定不為我們說,佛為我們說出來的我們統統能做到。用什麼方法做?
【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這個『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念佛往生淨土
,這「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就兌現了、就圓滿了,菩薩就樂了,諸佛就樂了。這個是順
菩提心的三門,我們一定要具足、要修學。
8.名義攝對:般若、方便、慈悲
下面一段「名義攝對」。『名』是佛法裡面的名詞術語,「名」裡面一定有『義』,
有義理。我們看底下的文: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這都是名詞,這名詞裡面含的有很深的意思,這些意思統統可以連貫起來。什麼叫「
般若」?這個地方的註解註得非常之好,簡單明瞭。「達如之慧」就叫做般若。如是什麼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如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達是通達、是明白,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相通達明瞭,這樣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智慧,就叫做般若。由此可知,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不是普通小智慧。在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這個達如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這樣的智
慧這叫做般若。「方便,通權之智」,這個權就是權巧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
,還有許許多多人對於心性,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還在迷惑無明的狀況之中,菩薩對這一
些人,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來誘導他們開悟,這些智慧就叫做方便智。所以佛法,經上常
說,佛是依兩種原則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兩種原則,一種叫實說,就是真實說;一種叫權
說,就是方便說。真實說就是般若,是如來所親證的境界,這是真實說。可是真實說我們
凡夫不懂,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凡夫的常識,於是佛要隨順眾生說,要隨俗。這個隨
順眾生,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那我們一聽就懂了,很容易明白,這叫方便
說。所以隨順我們,這方便說。佛是以這兩種方法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
「達如則心行寂滅」,明白事實真相,他對於這個事實、一切事決定不染著,所以他
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心清淨,正如同前面所說清淨安樂,這是諸佛菩薩。「通權則備
省眾機」,省是省察,這個字念破音字,不念「眚」,念「醒」,省是覺悟的意思,對於
一切眾生的根機他統統明瞭。正如同一個大夫給病人診斷一樣,對於病人的病情,這個病
是怎麼起源的、怎麼演變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用藥就方便了,所以藥到病除
,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菩薩為眾生說法,這通權,一定要達如、通權,才能夠幫助眾生
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這兩個起作用。實在講,前面說過,般若是真
知,就是無知,方便是無所不知,因為無知,所以才無所不知。它是有體有用,有用有體
。所以它起作用,這是動,雖然起作用,他心還是靜的,還是清淨寂滅的。這一樁事情在
《般若經》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清楚。實在說《般若經》也是最難懂的。「動不失靜
,智慧之功也」,智慧就是達如之慧。菩薩在九法界、在六道示現,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
示現在六道裡面幫助眾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
身。雖然示現種種身跟大家在一起,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的身在動,他的心決定不動。不
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身坐在這裡不動,心在那裡胡思亂想,這心動。菩薩在動中,他心
都不動,何況不動?這個就是我們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菩
薩心常清淨,但是不礙示現,不礙講經說法,這個就是方便智的力量。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是體,這個智慧慈悲方便都是般若的作用。
所以般若裡面有方便,「般若攝取方便」。「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我們
要學菩薩,就要在這個地方學,學什麼?學不動。佛門裡頭有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叫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都懂得這兩句話。隨緣就是此地講的方便,不變就是此地講的
不動,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般若。我們用這兩句話看這個四種不同的眾生,就很清楚、很明
顯。我們從佛看起,佛是不變隨緣,佛不變,如如不動,能隨九法界之緣,不變隨緣。菩
薩隨緣不變,菩薩也能隨九法界之緣,他學不變,他學這個,學佛,佛就是不變,菩薩學
佛。我們凡夫是隨緣隨變,這凡夫就不行,隨緣隨變。這個小乘阿羅漢,他不變不隨緣。
所以從這個兩句話,你仔細觀察凡夫、小乘、菩薩、佛,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也
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
障菩提心。應知。】
在這個地方大師特別提出警告,這前面都說了。『貪著自身』,凡夫都貪著,哪一個
人不貪愛自己的身體?這是錯誤的,這是『障菩提心』。過分的貪愛這個身體,連往生都
做不到,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把這個身體丟掉你才能去,不能把這個身體帶去。
過分捨不得這個身體,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了,這身體還放不下,那阿彌陀佛也無可奈何,
只好走了,不接你!餓鬼道裡頭有一種鬼叫守屍鬼,為什麼叫守屍鬼?他對那個身體是過
分的貪愛,死了還捨不得離開它,老守住它,認為那個身體就是他自己,這個是很大的障
礙。所以必須自己要曉得,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是什麼?我所有的。你看衣服,衣服是
我所有的,髒了馬上就可以換一件。身體也是我所有的,到壞了、朽了,我們可以把它丟
掉,再換一個。這個你就明白了。那我們把這個身體捨掉,換一個最好的身體,西方極樂
世界金剛不壞身。所以要知道換,不要老守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不是一個堅固之體
,也不是自己真身,不是的,這個都是屬於我所有的。
『無安眾生心』,自己心無安,也不能幫助一切眾生心安,這都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
。求恭敬、求供養,只要有求,在《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是什麼?是凡夫。如果有求,誰求?當
然有我求,你看四相就具足了,所以這哪裡是菩薩?菩薩一定要離四相。離四相,哪裡還
會求恭敬、供養?所以這個是決定「障菩提心」的。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的
菩提心發不起來,就是因為有這些障礙,必須把這些障礙斷除,你的菩提心現前了,然後
一向專念就決定得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
前面講的恭敬供養這些東西統統是染著,換句話說,裡面貪瞋痴慢,外面五欲六塵在
誘惑,這東西都是污染。一定要內捨貪瞋痴,外不為境界所動、不為境界所轉,我們就真
正得『無染清淨心』了,那麼安樂才真實獲得。
【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這個樂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所以稱為『妙樂』,離開苦樂之外,你得到的是真樂
。『勝』是殊勝。『真心』,勝過所有一切的妄心,妄想、妄念,真心現前,這個真心就
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知道了,那個障礙你會捨,成就你一定
會去修學。
(四)願事成就
下面一段「願事成就」。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這是天親菩薩告訴我們一句真實話。我們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也想去親近阿彌陀佛。
西方世界的狀況,前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詳細的說明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更詳細的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讀了之後,真正能生無限的羨慕嚮往。怎
樣才能去?天親菩薩說得具體、說得清楚,使我們一點都不含糊。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要具
足四種心,智慧心、方便心、無障礙心、殊勝的真心,這個樣子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維摩經》上也有這個說法,說「心淨則土淨」,只說了一個心淨,沒有這個地方說得
詳細。心淨,怎麼才叫淨?淨到什麼程度才算淨?往往我們覺得我們心很清淨,其實一天
到晚在打胡思亂想,還以為自己心很清淨。菩薩這個地方把標準說出來了,這是決定得生

其實這個地方的四種心,跟《無量壽經》經題上所標示的也完全相應。《無量壽經》
經題上說的清淨平等覺,這個清淨心就是「智慧心」,平等心就是「方便心」,覺心,覺
當然沒有障礙,有障礙就不覺了,覺當然是真心,妄心不覺,所以覺心就是「無障心」、
「勝真心」。我們修淨土、修念佛法門,要以這三個科目為我們修學的標準,我們念佛要
念到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覺心現前。這三樁事情,給諸位說明,是一而三,三而一
。所以這三樣,你只要得一樣,其他的兩樁一定同時都得到。這三樣我們一般都是著重在
清淨心,心清淨當然平等,當然是覺而不迷,所以我們就專在清淨心上下功夫,求這個心
清淨。
清淨,當然不能污染,這個污染就永遠得不到清淨了。什麼東西會污染我們?前面跟
大家說過了,妄想會污染你,煩惱會污染你,這是把污染分為兩大類,必須要把你這兩大
類的污染捨掉。可是很難,很不容易捨掉。不但是你清醒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捨掉,你就是
晚上睡覺還會作夢,還在被污染,所以可見得很難、很難捨掉。於是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
,念佛,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佛號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把它除掉,所以以一念
止一切妄念。這個念頭起來,馬上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極了。宗門
裡頭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念污染不怕,為什麼
?如果沒有這些念頭起來,那你早已經成佛,你不是凡夫。你是凡夫,這些妄想雜念決定
斷不了的。所以它起來不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覺得太遲。什麼叫覺?這一句阿彌陀
佛就是覺。所以第一個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念伏住了。久
而久之,我們念佛功夫得力,妄念就不起現行了。妄想雖然沒有斷,它不起現行,是你念
佛功夫有力,能控制住它。這個程度就能往生,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菩薩這個標準高,這個標準是生實報莊嚴土的,是一心不亂的境界。一心不亂還是從
功夫成片成就的,就是從功夫得力成就的,功夫得力是我們第一步要求的。要想功夫得力
,就要把世緣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看淡,不要太執著,一切隨緣,在隨緣裡面學
不變!什麼不變?阿彌陀佛不變,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裡頭常常有阿彌陀佛,這是一個真
正念佛人。
菩薩還有詳細的說明,我們看底下: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
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這是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也是天親菩薩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用這個方法得生淨土
的,也把他這個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個方法確實有效。在中國,我們知道曇鸞法師
用這個方法往生的,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也用這個方法。善導非常了不
起,這唐朝時代的人,日本人對他非常崇敬,在當時,很多日本的高僧到中國來留學,都
是追隨善導大師,也都是善導的學生。他們回國之後,為了紀念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像
在日本很多,很多石刻的善導大師的像,寺廟的名稱用善導寺,我們台北有一個善導寺是
日本人建的,留下來的。你只看到善導,一定是淨土宗的道場,這是修學這個法門的。
「身業禮拜,口業讚歎,意業作願,智業觀察,方便智業迴向,此五種業和合,則是
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這個《往生論》到今天圓滿,今天總結,把修學的方法
為我們總結出來了。前面沒有聽到不要緊,你只聽到這一段,你就曉得怎麼個修法。這個
非常難得,非常殊勝。身口意,由此可知,這個念佛不僅僅是口念,只有口念,沒有身跟
意,不能往生。身要禮拜,禮拜專拜阿彌陀佛。所以大家不要誤會,我專拜阿彌陀佛,那
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這個專拜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我們是釋迦牟尼佛
的好學生、乖弟子,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做,佛一定歡喜。佛教你拜阿彌陀佛,你
偏偏不拜,要去拜他,釋迦牟尼佛搖頭,不聽話!一定要懂得佛的意思。佛要把我們送到
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好比父親一樣,你對你父親很尊重,捨
不得離開他,父親要送你上學,學也不上了,你說你的父親多難過。這個送去留學的。所
以我們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專念阿彌陀佛、專禮阿彌陀佛。為什麼?前面一再跟我們講
的清淨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心就不清淨了,一才清淨。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說,念佛
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二就夾雜了。所以叫你專禮。這是第一個意思。
這個禮拜不能間斷,五種法門都不能間斷。那這個問題嚴重了,我們哪有時間去拜佛
?從早拜到晚,晚上睡覺,那還是間斷,哪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要曉得禮拜的意義在哪
裡。這個佛法不重在形式,要重實質。實質是什麼?是恭敬。我們有真誠恭敬心,這就是
禮拜。你一天拜三拜佛,你的禮拜二六時中都沒有間斷,你的真誠恭敬,是這個意思,不
是在形式上。形式上,早晨拜三拜,晚上拜三拜,也可以了。但是那個恭敬心一時一刻都
不能離開,就是對阿彌陀佛、對西方世界這一種恭敬不能夠退失。對哪些地方恭敬?所以
你經一定要熟,《無量壽經》要念熟,我們對阿彌陀佛最初的發心,對阿彌陀佛出家求學
,對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殊勝的成就,對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
世界,這一些無量的真實功德,我們對它生起真誠的恭敬心,這就是禮拜。
「口業讚歎」,這個讚歎就是念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讚歎。南無就是皈
依的意思,南無是梵語,意思就是皈依、皈命,是這個意思,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所以我
在說三皈的時候,就是傳授三皈的時候,我跟大家說的,我們皈依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
我們皈依法就是皈依《大乘無量壽經》。這個經本,就是我們現在所採取的,夏老居士的
會集本,我們採取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在九種《無量壽經》的經本當中,最好的本子、最
圓滿的本子,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有人說它是會集的,不是原譯本。那好,你念原譯
本也好,念原譯本要念五種本子,那個意思才圓滿。念一種,四種欠缺,那是不圓滿的,
念四種,還有一種漏掉的,還是不圓滿,必須要念五種本子。五種本子念起來就太麻煩了
!所以這個會集本是五種本子的集大成,這五種本子裡面這個經義完全都融攝在一個本子
裡。所以你讀這一個本子,等於五種本子統統都讀了,圓滿的攝受了。經念得熟,我們恭
敬心能生得起來。這個讚歎範圍就廣了,不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隨時隨地把這
個淨宗的好處利益介紹給別人,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們不能把全經講給人聽,講個
一句、二句都好。《金剛經》說,為人說四句偈,那《無量壽經》隨便哪四句,你能夠講
得清楚、講得明白,勸人修淨土, 這都是屬於口業讚歎。
「意業作願」,這個心裡頭要發願,要發真誠懇切的願望,願生淨土,願離娑婆,願
生淨土,不但願自己生淨土,願一切眾生都生淨土。「智業觀察」,智是你的智慧,對於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本論前面所說的依報十七種,正報如來八
種、菩薩四種,這是把經裡面依正莊嚴歸納成這幾條,便利我們去觀察。這個觀察就是《
觀無量壽經》上講的觀想。為什麼用觀察,不用觀想?這個裡頭很有道理,這個觀想,怕
你落在意識裡頭,因為想都有感情,怕這個東西。察完全是理智的,絕對不是感情的,是
智慧的,智慧的觀察,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西方境界你很清楚、很明白。
「方便智業迴向」,這個迴向就是把這個法門要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上報佛
恩,下濟眾苦。
這五種一和合,所謂是一念當中這五門統統具足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
彌陀佛四個字,念念這五門都具足,這是天親菩薩念佛的方法。我們想想,我們念佛這個
裡面有沒有這個內容?假如說我們念佛,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都沒有
,那你就曉得,我們念佛這個力量很薄弱,跟佛很難成就感應。如果這五個意思都具足,
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個念佛的功夫就有功夫了,念佛就有力量。因
為它具足五門,一念具足五門,念念具足五門。這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這個自在業,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真的了生死出三界。
==
要把世緣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看淡,不要太執著,一切隨緣,
在隨緣裡面學不變!什麼不變?阿彌陀佛不變,
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裡頭常常有阿彌陀佛,這是一個真正念佛人。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01 22:2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5-01 23:2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02 00:3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02 17:25: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09 21:5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