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2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6-30 19:44:50
上一次我們將經題介紹到「釋經題目」,這段我們還沒講完,說到「梵網」是世尊在
大梵天見到大梵天王的羅網,引發他說法的機緣,也可以說是引發他說法的興趣,用這個
來比喻無量的法門。
註解的本子今天我們帶來了,有同修們想發心把它印出來,這也是一樁好事情。在我
們道場來說也有必要,因為這部經(就是這部註解)我們決定長年的來講,一遍講完之後
從頭再講,周而復始我們這樣講下去。來道場聽這個機緣當然是特別的殊勝。我們道場裡
面的錄影,這個錄影帶將來看看,如果我們有這個力量就保留,沒有這個力量就不必保留
。因為道場裡面講得詳細,時間長,而我們流通到國外的影帶要算時間的,所以就不能夠
細講。像我們道場以往講《六祖壇經》,我們講了九十多次,這在外面是不可能的事情,
九十多次,一天講一次要講三個月。所以我們在外面講經的進度都不超過一個月,流通在
外面的錄影帶一部經總是二十個帶子左右。所以要把它濃縮,不能夠詳細講。
《梵網經》以及《華嚴經》甚至於《彌陀經疏鈔》以後我們專門來錄影,錄流通到國
外的,那個講法統統要濃縮,濃縮一半還不止。所以這《華嚴經》我們預定是二百個帶子
,二百個帶子就是四百個小時,而《華嚴經》講到今天已經超過一千七百小時,全部經講
下來大概要二千七百小時。諸位想想這麼長的帶子人家看到都害怕,所以一定要濃縮,就
是整部的《華嚴經》不能超過三百個帶子。所以說在道場裡面這因緣是特別的殊勝,是不
可多得的。我們道場講經一定是細講,不受時間的限制,希望我們同修們當下就能夠得利
益,以這個為目標,錄影是便利不能到道場來的同修們。
在七種立題裡面,這部經完全是比喻,經裡面講「世界法門,正攝眾生心,若無一切
心,何用一切法」。由此可知,世界、眾生、心法簡直就是分不開的。能夠把這三樣東西
圓融就叫佛菩薩,這三樣東西要是各個都獨立就叫凡夫。其實這三樣東西本來就是圓融的
,而是迷惑顛倒的凡夫在這境界裡面把它各別的分開,就是分別執著,毛病就犯在這裡,
就犯在分別執著;離開了分別執著,這是一個圓融的境界,所謂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
《梵網經》稱之為大乘心地,與《華嚴》、《圓覺》、《彌陀經》完全是一樁事情,而戒
品的作用就是講修學的方法。
由此可知,這「五十八戒」每一條裡面所包括的範圍都是無量無邊。你要只單單認為
那是一個戒條,不但你不曉得這個戒條的意義,你也無從受持,因為每一條戒的精神、作
用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因為與菩薩心地相應,以菩薩心地來受持這戒條,「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那這個戒條,這個戒法、戒相、戒行怎麼不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才說一受菩
薩戒即登佛位,這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世尊用這個來比梵網,實在講,梵網如何能夠比
得上一真法界。但是梵網就好像縮小的形相一樣,希望大家從梵網這個地方能夠聯想,所
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從這個地方就覺悟。像《金剛經》裡面所講「一切有為法,如
夢幻泡影」,這也是個比喻,叫你從夢的這個境界裡面聯想推展到十法界依正莊嚴,類似
這個現象,從這個地方去覺悟,這是世尊說法的用意。
因此我們把它推廣,無論是「大小橫豎網孔」,比喻「無量寬窄仰覆世界」,這是《
華嚴經》裡所說的世界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裡面可以看到。「華藏
世界品」裡面所講的這個世界比我們今天天文學上所發現的還要廣大。我們今天天文學用
無線電電波、望遠鏡所觀測的宇宙要比華藏世界,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但是現在科學家承
認,科學的發展沒有止境,說不定五十年之後,一百年之後會把今天這個領域擴大一百倍
、一千倍、一萬倍,誰都不敢講。
佛不是一個預言家,不是憑空去推想的,佛的境界是現量境界,所以他證得五眼圓明
,盡虛空遍法界是他親自見到的,不是推想的。親自見到現量境界絕對真實,所以科學的
發展對於佛學是非常有力的,因為證實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破除我們許多的疑惑,建立
信心。其他的宗教怕科學,科學一發達,宗教就起了許多問號。譬如今天有人打問號,上
帝究竟存在不存在?究竟有沒有?天堂在什麼地方?疑問重重,可是它對佛教來說確實有
很大的幫助。
無量無邊的世界從哪裡來的?這也是現在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哲學家在那裡探討的。
這個事實的真相試問問他能不能夠得到?當然我們不能武斷的說他不能得到,也不能夠說
他可以得到,原因在哪裡?佛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離心意識就可以證得,那就變成現量
境界;如果以心意識去探索它,那是決定得不到的。「心」是集起的意思,「意」是思量
的意思,「識」是分別的意思;換句話說,用分別、思量這是達不到的,離開了分別執著
這個境界就會現前。所以說這個境界是從清淨心裡面自自然然起觀照作用而照見的,不是
分別見是觀照見,是照見。由此可知,佛法裡面不管說多少法門,我們通常講八萬四千法
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那些法門都是求得一個清淨心。
法門是方法、是手段,目的就是一心不亂,或者說是禪定,說清淨心都可以,都是一
樣的事情。一心現前,它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照見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都見到
了,所以這一切法是眾生心行所成的。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雖然極深,不是我們體會不到
的,如果我們真正一點都不能夠體會到,這個事情就難以相信,也能夠體會到少許。譬如
說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今天這個世界大家曉得處處都是公害,誰造成的?還不是我們這些
眾生心裡天天在想,想一些科學的把戲,製造這些東西。這個製造就是行為,在那裡想像
是心行,製造出這麼些東西出來產生許多副作用,給我們帶來整個的災難,這不是自己心
行變現的嗎?把整個自然界的秩序都破壞、環境污染。
那些科學家天天在動腦筋,天天在想,那個想裡頭無中生有,在那裡想。想什麼?科
技求進步,求更為精密,天天在想,想了之後再實驗製造,這是講大的,我們能夠體會到
整個自然生態,確實今天這個環境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小而言之,我們一個人的身體,要
是多想善的,多想清淨的,身體健康愉快;要是多想惡,多想一些不善的,你人即使不生
病,你的情緒也低落也消沈,感覺到身心不安穩,這是講個人。我們今天所講的個人的幸
福、個人的快樂,是你自己心行造成的;一個家庭、一個團體,就是你這一個家庭團體分
子心行造成的,是興旺還是要衰敗就看這心行。像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一些,但是我們不
曉得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是大家心行造成的,我們沒有想到這一層。佛給我們這麼一點
破,我們從這最基礎的地方想起有道理,有道理。
大家造成的,在佛法裡講共業所感。可是共業裡面還有別業,如果共業裡頭沒有別業
,我們受別人的連累那簡直是無可奈何。共業裡面有別業,我們一樣還得自在,所以佛示
現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他還是佛,他沒有受我們的連累;菩薩在今天這個世界裡頭,到我
們這個地方來隨類化身、來教化眾生,他還是菩薩,他也沒有受我們的牽累。縱然是爆發
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菩薩也不會遭難、不會受累,這是什麼?這是說共業裡面有
別業。共業與別業將來在經論裡面還有詳細的討論。過去我們在《楞嚴》裡面講過很多次

佛給我們講的大乘、小乘種種的法門,這裡面許許多多差別的階級,像小乘有四果四
向,大乘有五十一個階級。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將一切經論分科判教,將一
代佛法把它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這是天台智者大師為我們分的。賢首國師則分為
五教,小、始、終、頓、圓,分為五教。但是分法雖然不一樣,內容還是一樣的,就是開
合不相同。這些教法、這些階級從哪裡產生的?其實沒有這回事情,會有這種現象是因為
眾生心所謂是染淨不相同而分的,除此之外決定平等。
佛法講平等,有五十二個階級不平等,有四教也不平等,其實佛法是平等的,不平等
是你心地的染淨不平等。講染淨都是虛妄不是真實的,你的真心決定平等。譬如,我們在
六根講六根的根性平等的,眾生與佛無二無別,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從本性上來說理即
佛,一點都不假,我們的見性與佛的見性沒有兩樣,我們的聞性與十方諸佛的聞性也沒有
兩樣。所不同的佛就是直接用見性見一切事,照見,用聞性聞一切音聲;而我們是從見性
裡面變現出八識來見,從聞性裡頭變現出八識來聞,麻煩就在這個地方,但是所變的那個
八識是虛妄的。
八識是心法,心法是有為法,《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八
識是虛妄的。這就說明真性是一切有情眾生完全一樣的,包括佛,生佛是一樣的,不一樣
的就是他變現出八識之後。而這個識心裡頭染淨的程度不一樣,他染得少的我們就叫他地
位高,染得多的我們就叫他地位低,其實他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絕對是平等的。
平等裡面他有智愚、迷悟有這差別的相在,所以佛才給我們說種種教門、種種階級。
諸位必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就是這些種種教門、種種階級統統是平等的,不像
世間。世間裡它不平等,教門跟階級不平等,佛法是平等的。我們對佛法常常產生一種誤
會,一看到這些就是用一種差別的心,用一種不平等的心、執著的心來看待,因此,佛法
雖然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錯誤的概念,有一個錯
誤的執著,而不知道這一切法是平等的。所以我們對佛很恭敬,對菩薩恭敬又差一等,對
羅漢又差一等了,完全建立在一個不平等的境界裡面,怎麼能得其門而入?
昨天我們在《華嚴經》喜目神裡面所看到的,你看經文裡面開示多明白、多清楚。「
親近善友,承事諸佛」,我們一看諸佛一定是十方已經成就的佛,你就不曉得六即佛,那
個「諸」的意思不是講十方三世已經成的佛,不是說現在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統統包括在裡面。理即佛那根本就是凡夫,不學佛的凡夫,理即佛。不學佛的凡夫他也是
佛,我們要承事。承事就是服務、伺候,我們想想誰願意幹?誰願意無條件的給大眾服務
?口口聲聲想學佛,心裡也想學佛,但是就不肯幹,不但你沒有行到,你見都見不到,就
是解都沒有理解得到。佛是大慈大悲,經裡面講得清清楚楚,經文看不清楚你看註解。
這個註子不是現代人註的。我們講的《華嚴經》是清涼國師註的。我們今天講《梵網
經》,《梵網經》根本的註解是智者大師註的。今天我們用的《直解》是明朝寂光法師,
寂光法師他講的這個還是用智者大師的註子做底子,我們採取他的。他就是深入淺出,我
們初學的人容易理解,不是現代人講的。一千年前這些大德就這樣的發揮,當然決不是他
自己意思,而是祖祖相傳。這些祖師大德各個都有師承的,這個師承是從釋迦牟尼佛一脈
相承,我們才能得到經教的正意,就是決定正確的意思。
這四教或者說五教階級的差別,諸位必須要明瞭這在教學方法上一種善巧方便,是為
了教學方便起見而設立的。到你心地清淨極了,這些方便法就不用了。這個不用是什麼?
是對自己不用,可是你教學的時候還要用,為什麼?因為大眾的心理不像你那麼清淨。換
句話說,真正覺悟的人不用,迷的人才用。我們要問覺到什麼程度?跟諸位說覺到圓初住
就不用了,圓初住是正覺;如果他還要用,他的境界就沒法子提升,所以從此以後叫無功
用道。任運的修學無功用道,純熟自然,不加一絲毫的勉強。
這也好比學校裡頭教學一樣。小學、中學這兒童還沒有成年,老師對待這些學生必須
加以重重的約束來管制他,到大學研究所他成年了,所以老師對他開放,只指點不加以任
何約束。我們修行也是如此,佛門在你沒有開悟之前,就是沒有見性之前,要以重重戒條
來約束你、來管教你,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見了性之後就不需要管束了。雖不需管束,你
的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自自然然合戒律,記錄下來就是戒律,而你自己不感覺得是戒律,別
人要把你記錄下來給那個迷人看都是戒律,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梵網經》裡面這五十八戒就這麼回事情,迷了人看到是戒條,覺悟的人就是他
自己的生活行持。換句話說,一切戒律就是覺者的心行,自自然然的心行。我們在迷位當
中來學習,把我們種種錯誤的心行依照覺者的心行來修正、來改變,這就叫做持戒。因為
有這許多差別,在方便設施裡面也給他定一些名稱,那就是四聖六凡,再細說就是菩薩種
種的名目,這些都是因緣所生之法。
因緣所生法當然是沒有自性的,沒有實體,而是由於眾生不了自性,就是沒有覺了自
性,迷失了自性才會有這麼多現象出來。好像我們作夢,夢是什麼?夢是心,自心不熟自
性才變現出夢境,所以心地愈清淨的人夢就少。如果我們自己考驗自己的功夫,從這上可
以看得出來,夢愈少你的心愈清淨,夢愈多天天晚上都作夢,這心不清淨;如果天天晚上
都做惡夢,那心就更不清淨。像這些我想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反省反省,能夠覺察得到。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常做惡夢,學佛的前七年還有惡夢,逐漸逐漸減少,到現在雖然有夢,
就是十多年來沒有惡夢。從這個地方就曉得自己的心逐漸逐漸淨化了,那個夢也少了,不
會天天做了。這些地方都能夠勘驗自己功夫。到無夢那就得到念佛三昧了,跟諸位說就得
事一心不亂。在功夫成片的時候還會作夢,偶爾有夢不是天天作夢,天天作夢功夫沒有成
片,一個月有個三、五次這就相當不錯了。這些地方都是勘驗自己的功夫,提高自己的警
覺,我們自己是在什麼境界裡面,不必問別人,問自己,要問自己。
佛在此地用「梵網」做比喻,比得很好,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這個比喻把它比盡
了。假使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一聽他就能夠悟入,一聽他就能夠稟承「金剛光明寶戒」;換
句話說,他的性德就現前,智慧就現前,就能夠破除見思煩惱,甚至於塵沙無明,我們所
謂一聞千悟。事實上有沒有這樣的人?我們讀《壇經》六祖就是這樣的人。他聽一個人在
那裡念《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是聽到這個地方,當然前面聽
得很多,聽到這個地方他就豁然大悟。由此可證,確實有這樣的人。他智慧開了,性德現
前,就能夠斷煩惱生智慧。所以他到黃梅見五祖,初見五祖的時候就跟五祖說「弟子心中
,常生智慧」,他不生煩惱,不像我們現在一天到晚心中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常生智
慧是他心常清淨,清淨心接觸外面境界所生的是智慧,染污的心接觸外面境界生的是煩惱

由此可知,佛法的總綱領、大主義,不但是教我們,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都是諸佛如來
教化的對象。教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清淨心。我們在《圓覺經》裡面看到的,《圓覺
經》一開端就講「本起清淨心地」,本起清淨心地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圓覺》上面
講的本起清淨心地,也叫做真心,真心裡面沒有虛妄的境界。一旦要悟入,真正講悟入了
,入得愈深愈好。佛的一切教門、一切戒法無量的權巧方便,這時候在你心中全部都空寂
了,像禪家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所謂自受用的報身現前
,就是你證得報身了。
證得報身,報身是怎麼回事情?報身是法身裡面智慧的顯露。可見得法、報、應身是
可以證得的,這個境界在念佛人來說是屬於理一心不亂,不是我們做不到的。可是諸位如
果要想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分證即佛。昨天我用比喻跟諸位說過,你要是真正想
在一生當中達到這個境界,古人所謂是「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這個標準是愈高愈
好。我們標準列在理一心不亂,如果實在得不到還可以得個事一心;如果我們標準只定在
下品下生就好,這是毫無把握。下品下生的目標達不到,你還是墮落。所以標準一定要提
升,而且要下定決心,要勇猛精進。可是第一個關口這是最難突破的,那就是平等心,第
一個關口。我們在一切境界裡總是看到不平,給諸位說就不得其門而入。這個境界不能突
破,只有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裡面修得再好也是中下品,而且帶業,經論、祖師大德開示裡面說得很多,
所謂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什麼叫新、舊,舊是種子習氣,什麼是新業?新業是現行。換句
話說,不帶現行。這些話怕諸位聽得不清楚、不明白,我再跟諸位用另外一句話來說明,
那就是忍辱,我能忍就不帶現行,不能忍就發作了,發作了就是現行。我看到這個不平,
心裡頭實在不平,但是在外表我表現的還是平等的,這叫什麼?帶種習不帶現行。換句話
說,忍辱功夫不到家不能帶業往生。得事一心沒有忍辱了,事一心不要忍,心平等,沒有
忍,還有忍就是在事一心之前,功夫沒成熟,成熟時沒有忍;我還有忍,這是凡夫不是聖
人。得事一心,事一心是見思煩惱斷了,他忍什麼,他不需要忍了,他沒有忍。所以我們
凡事要忍讓,忍讓是帶業往生的條件,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是我常常跟大家所說的,
我們過去世中生生世世念佛,親近無量無邊的如來菩薩,都沒有能夠往生得了,就是我們
連忍辱這個功夫都沒有,所以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昨天我們看到諸菩薩,講到相續次第。我們有相續,生生世世修行,這不是相續嗎?
但是從來就沒有踏上一個階級,沒有次第,那就是忍辱沒有。佛在《金剛經》裡面一再勸
勉我們,布施叫放下,接著就忍辱,這不忍行嗎?功夫不到家,不忍煩惱就起現行,這一
起現行怎麼樣?就隨業流轉,必然輪迴六道,吃虧的是誰?是自己不是別人。念念要責備
自己不要責備境界,為什麼?外緣是中立的,沒有善惡。你說這個人是個惡人,恨透了他
,也有人喜歡他。如果他真正是個惡的標準,全天下的人見到他都恨他才對、都討厭他才
對,為什麼還有人喜歡他?可見得外面沒有標準。標準從哪裡建立?是從自己心裡面建立
的,實在講是自己心所法當中建立的,還不是八心王當中建立的,是與心王相應的心所建
立的。假中又假,心王已經是假,心所更是假的,是從它那裡建立。所以學佛的人教你離
心意識,連心意識都要離,那心所當然更不能起作用,你的心才能得清淨。
所以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不是不可能證得三身的,就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開示一
樣「一體三身佛」,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能大師自己證得,所以他有堅定的信心來勸
勉我們,他能證得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實際上講佛能證得的我們都能證得,祖師能夠證
得我們更能證得,能不能證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在這些大經
大論裡面,我們選擇這三部經可以說完全包括了。不但完全包括,說得非常的詳盡。所期
望的就是我們真正能夠回頭,佛法裡頭常講回頭是岸,從哪裡回來?從迷裡頭回來,回歸
於覺,覺岸;從邪知見裡頭回過頭來,回到正知見之岸;從染污裡面回頭,回到清淨岸,
回頭是岸。肯回頭才知道佛說《梵網》、說《華嚴》、說《彌陀經》都是度人到究竟覺位
,真能回頭,回因向果,才是真正持梵網戒而圓成佛道。
所謂是因圓果滿,佛法當中常說因裡面有果,果裡面有因,換句話說,因與果也是分
不開的。所以這個經一展開佛菩薩都坐在蓮花裡面,蓮花是表法的,就是因果同時,表這
個意思。因為蓮花一開蓮子就在當中,不像其他的花它是先開花後結果,蓮是因果同時,
所以佛用它做比喻。你一發心這就是因,一發菩提心就是因,一發心就成佛。這初初一發
心,名字即佛,認真的修行,觀行即佛;觀行是修行。所以一發心就成佛道,因果同時。
跟蓮花一樣,所以叫坐蓮花胎,不管你坐哪個地方都叫坐蓮花胎,你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因
果;換句話說,行住坐臥都在蓮花之中,取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修學一定要明理,要懂得這個理論,要曉得這個戒條。每一條戒所謂是戒體
、戒相、戒行,這一條戒的殊勝功德作用統統明瞭,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華嚴經
》的五十三參。在一切境界裡面歷事鍊心,成就自己心地的清淨光明,我們的戒光就圓滿
,這才能契入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這是這部經
的殊勝功德。諸佛菩薩他們所修所行不離這個原則,不出這個範圍,所以我們得到了梵網
,就得到了一切。不要再三心二意見異思遷,最怕的是這個,最忌諱的也是這一點,為什
麼?要是涉獵多了你的心又分散了,換句話說,你要求得心地清淨不容易,被其他的法門
染污了。
一個法門能夠叫你心得清淨,兩個法門就會叫你心染污,為什麼?你心有分別,你有
比較,你還有高下,完全用的是意識心。假如你要是捨識用根,行!你涉獵三藏十二部都
行,都是清淨的,你要用心意識去分別三藏十二部那就糟透了。用心意識只能選一門,捨
識用根可以博學多聞,為什麼?它不礙清淨心,所以古德教學提倡一門深入,道理就在此
地。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善財童子博學多聞他是得清淨心之後,他在文殊菩薩初會裡面得
到了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他有資格,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資
格。沒有資格就守定一門,而守定的這一門,我在此地鄭重的勉勵諸位同修,我們今天選
的三部經,《彌陀經》、《四十華嚴》跟《梵網經》。這三部經以什麼為主體?以《梵網
》為主體,前面這心地是根本、是理論,下一卷戒律是方法,有理論、有方法,《普賢行
願品》是境界,《彌陀經》是歸宿,這夠了!還用得著其餘的嗎?所以這部經的啟請具足
無量功德。
我們把這個經本,這個經本也是很珍貴的孤本,不容易找到。你們哪一個人把那經本
拿過來。這個本子是清朝同治年間所印的,距離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民國七十二年,
宣統三年,光緒三十四年,這是同治年間本,一共四本。這個本子字很大,我們這次想翻
印,但是這個本子如果拿去一翻印,這本子就等於廢了,因為紙很脆。所以我必須先把它
裱起來,像我們裱畫一樣,每一張裱起來,裱好了之後拿去印,這個書才能夠保全。裱好
之後我們也無需要裝訂,作為什麼?將來諸位要是發心印的時候,我們這個底本就借給你
用,裱好之後能夠保存很久。這已經保存一百年了,裱好之後至少還可以保存五百年,留
給後人。我們也想印六十四開的小本子,跟這次印的《彌陀經疏鈔》一樣大的本子,本子
一樣大,大家攜帶方便。這是理論、方法,因為這個少,《梵網經》不多。
佛門裡面受了菩薩戒的,諸位都曉得半月誦戒,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是希望每個星期都
能夠把《梵網經》,《梵網經》上下卷不多,這兩卷不多,你在這一個星期當中念一遍再
到這兒來聽一次。經的內容熟透了才能修行,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才提得起觀照的功夫,你
要是不熟悉、不明白,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怎麼不迷?這當然迷惑顛倒
!這是佛在《觀經》裡面一再提倡的「讀誦大乘」。對著本子是讀,離開本子是背誦,這
就是要熟。熟的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覺而不迷,正而不邪
,淨而不染,他的功夫才能上軌道;換句話說,他才用得上功。
觀行即不簡單,所以現在大多數都落在名字即中。名字即不行,名字即中不能往生,
就是帶業往生都做不到,下品下生都做不到,觀行功夫起碼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由觀行到
相似,相似是事一心不亂,分證是理一心不亂,才能把我們自己的功夫、把我們自己的境
界真正的向上提升,在一生成就,證得一體三身,從此之後超越六道輪迴。如果再來那你
是佛菩薩的身分乘願而來的,不是業力輪迴的,你到這個地方來是行大慈悲普度眾生而來
的,那情形不一樣。
「經」,這個字我們就省掉,因為我們常常講貫攝常法,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算是把
第一個段落介紹完了。第二個段落「釋譯經人」,這個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我們也把
它免了。下一次我們就從解釋品題、明分科義跟諸位介紹這兩段,再下一次我們就講到經
文。
==
不忍煩惱就起現行,這一起現行怎麼樣?就隨業流轉,必然輪迴六道,吃虧的是誰?是自
己不是別人。
念念要責備自己不要責備境界,為什麼?外緣是中立的,沒有善惡。
我能忍就不帶現行,不能忍就發作了,發作了就是現行。
我看到這個不平,心裡頭實在不平,但是在外表我表現的還是平等的,這叫什麼?
帶種習不帶現行。
凡事要忍讓,忍讓是帶業往生的條件。
忍讓、不帶現行就是道證法師說的,選擇跟阿彌陀佛相應,不跟六道相應。
去爭去發作去貪求,那就是把娑婆世界放在心裡,才會去在意他。
廣欽老和尚:
「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智慧。受戒是受『忍辱』,耳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
那就是戒。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家沒有說對不對,對也接受,不對也接受,若能如此忍
辱,慢慢就會去我相。若自己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個。」
(廣欽老和尚對忍辱的開示真的太多太多了啊!)
印光法師: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受戒是受『忍辱』」回過頭來說,就是說持戒念佛不是持戒條,
而是凡事忍辱,財色名食睡要忍,貪嗔癡慢疑要忍,色生香味觸法要忍。
一切法得成於忍。這樣去念佛,叫持戒念佛。
因為能忍就是能離,能離娑婆;念佛就是信願,信願極樂世界。
外面有境界,心裡有煩惱,但我不要理他,我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6-30 21:45:00
忍。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6-30 22:49: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7-01 04:0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01 11:03:00
南無阿彌陀佛 忍辱 轉念
作者: dxdx58 (^^)   2018-07-01 11:5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01 16: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7-01 17:3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