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周利槃陀伽得愚笨果報的因緣 & 聞思修證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30 06:46:15
周利槃陀伽,又稱為小路尊者、愚路苾芻
(一)周利槃陀伽此生得愚笨果報的因緣:
CBETA T23 No. 144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屠人(周利槃陀伽前世)見已,亦學加趺。頻修不已
得無想定,於後命終,生無想天處,從彼終已,生此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屠猪
人者,即此愚路苾芻(周利槃陀伽)是。
由彼昔時:慳吝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在無想天
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
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
邪定(無想定),當如是學。」
一、吝法
過去久遠生前,小路尊者也曾是一名博通三藏的法師,但卻自視甚高,別人向他請法
,他卻吝法不肯教授,甚至以高姿態輕賤前來求教的人。(出自北傳一切有部毗奈耶)
二、譏笑
  過去久遠生前,小路曾與同修一起學習諷誦經偈,他因仗恃天資聰穎,戲弄恥笑不如
他的同修,令對方自尊心深受打擊,因而失去信心不再學習經偈。(南傳法句經註釋)
三、鄙視輕賤及殺害動物
某一世,他為屠夫,鄙視輕賤及殺害動物。
四、修無想定
屠夫見獨覺辟支佛打坐,模仿辟支佛修習禪定,但因不具正見,修無想定,誤執頑空
,強大定力深深壓抑住他的思考、理解與記憶功能,在無想天處命終後轉生人中,即周利
槃陀伽。佛陀說由此轉生人中至愚至鈍。
───────────────────────────────────────
(二)周利槃陀伽透過聞思修,思惟觀察的次第證果:
CBETA T23 No. 144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世尊見已知其障重教令除滅,告愚路曰:『汝能與諸苾芻拂拭鞋履不?』白佛言:
『能。』『汝今宜去為諸苾芻拂拭鞋履。』即既奉教而作,諸苾芻不許,佛言:『汝等勿
遮,欲令此人除去業障,其兩句法汝等應教。』時諸苾芻令拂鞋履教兩句法,愚路精勤常
誦此法,積功不已遂得通利。
時愚路苾芻,便於後夜時,作如是念:『世尊令我誦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者,此
之字句,其義云何?(周利槃陀伽對於世尊令他誦持的字句生起懷疑的疑問,透過疑產生
思惟觀察。)
塵垢有二,一內二外,此之法言,為表於內?為表外耶?為是直詮?為是密說?作是
思惟,忽然啟悟,善根發起業障消除,曾所不學三妙伽他,即於此時從心顯現:
 『此塵是欲非土塵,密說此欲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密說此瞋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瞋恚,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密說此癡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非是無慚放逸人。』
爾時愚路憶此頌義(憶念由思惟觀察所得的正確義理),如理修行蠲除三毒,勤勇無
怠斷諸煩惱,於須臾頃證阿羅漢果,平等運心愛憎無二,破無明[穀-禾+卵]永出樊籠。」
───────────────────────────────────────
■ 1.周利槃陀伽過去世 1) 慳吝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2) 又多屠殺諸畜生故
;3) 復由生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
2.由此因緣果報,佛陀教示應如何行:1)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2)於諸有情
常生悲愍;3)遠離邪定(無想定),當如是學。
3.周利槃陀伽證果的因緣,佛陀先令其為僧眾服務拭鞋,透過集資淨障,減輕業障,
此是福德資糧。進一步思惟佛說「拂塵、除垢」的義理內涵,此是智慧資糧。
修行證果要有「福德資糧的助緣」(集資淨障)與「智慧資糧的正因」(聞思修三
慧)。果的成辦,觀待因、緣的俱足,因是近取因,緣是俱生緣。
4.周利槃陀伽思惟觀察佛陀這樣說的理由為何?此處的塵垢並非外塵,而是內心裡的
煩惱,有漏業的來源是煩惱,而追溯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的顛倒見。
被煩惱控制的心續可安立為輪迴,而當斷除煩惱後,心續上的煩惱被斷除後的離繫
部分就安立為涅槃。
由思惟觀察明辨其義,相續無斷安住由思惟觀察所得正確義理的善所緣境,心得正
定(佛典說透過九住心的過程得定,得到奢摩他安止的定心能夠降伏五蓋:貪欲、
瞋恚、睡眠、掉悔惡作、疑,此時降伏煩惱現行,還未斷除煩惱),由思所成慧配
合正定生起勝觀的修所成慧,經由勤勇無怠的修習,最後斷諸煩惱親證解脫。
心能調伏發起正定此是福德資糧,心能觀察思惟明辨抉擇此是智慧資糧,修行證果
要有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果觀待因緣,智慧資糧是近取因,福德資糧是俱生緣。
5.佛陀在經典中說證果者為正確證得緣起無我的智慧。“證”的次第有聞慧證→思慧
證→修慧證。周利槃陀伽先由聞慧→思慧的證得,由聞慧與思慧生起修慧,最後由
修慧親證法義斷除煩惱證果。
四法印的次第: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說無我者為佛陀,修無我者為僧寶,親證無我的心是法寶。三寶中,佛寶與僧寶都
依法寶而有,為得解脫,必須修習得解脫的方便,主要是生起證無我空性的智慧。
觀無我,觀有許多層次,先以“聞慧”、“思慧”證法無我,繼續不斷地修習,在
得止之上生起“修慧”證,以修慧證法無我,就得法無我的勝觀(止觀雙運)。
6.得聖道初果乃至四果,需得見道。證得見道,前因為加行道,加行道之前因為資糧
道。資糧道上品生起緣無我空慧之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由此不共無我慧的
止觀雙運禪定為增上緣,經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於世第一法無間入見道
,見道由親證無我的瑜伽現量,正對治斷除遍計我執煩惱,進一步於修道正對治斷
除俱生我執煩惱,無餘斷除遍計我執與俱生我執的煩惱障,成辦阿羅漢的無學道。
《根本薩婆多部律》:
「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
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止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雜阿含464經》:
「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謂聖弟子
,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玄奘譯)
「有二法,謂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者。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一
境性…。毘鉢舍那(觀)云何?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
,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
那…。如世尊說:『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要有定(奢摩他安止的體性是定
)有慧(毘鉢舍那勝觀的體性是慧),方證於涅槃。』」
7.《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
究竟道(無學道)。」
內心修行的這條道路,道指的是內心的智慧。行者心相續中智慧發展的過程,透由
智慧資糧配合福德資糧,次第生起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道次
第,這五個段落裡,前前為後後因,後後為前前果。俱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
修道的因緣,於修道最後續流,斷除最後的所斷品之下一刻須臾頃證阿羅漢果。
果的成辦,觀待因緣的成辦,因是近取因、緣是俱生緣。因包含直接近取因與間接
近取因。例如,資糧道是加行道的直接近取因,加行道是見道的直接近取因,見道
是修道的直接近取因,修道是無學道的直接近取因;資糧道是見道、修道、無學道
的間接近取因,加行道是修道、無學道的間接近取因,見道是無學道的間接近取因
。前前為後後因,內心智慧發展的等流,俱足這些因緣,而能成辦無學道的果位。
8.周利槃陀伽證果後向大眾說法,《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周利槃陀伽)即便
為說伽他之義,…眾中一萬二千有情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明見真諦(資糧道
得法現觀),或得煖法、或得頂、忍、或世第一法(加行道得義現觀,加行道得煖
頂忍世第一法),或得預流、一來、不還(見道得諦現觀,見道得預流;修道得隨
現觀,修道得一來、不還),或有出家證阿羅漢果(無餘斷除煩惱障的所斷品而得
現觀無學道,得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菩提,或獨覺菩提,或無上菩提,是時
大眾咸悉歸依佛法僧寶,歎未曾有。爾時具壽愚路(周利槃陀伽)既為諸人宣說法
要,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
9.因果通三世,周利槃陀伽並不是只有念念拂塵除垢就證果。修行證果需要有福德與
智慧資糧,周利槃陀伽過去生有禪定串習的等流,以及曾經是博通三藏的法師,這
一生有明辨分析思惟觀察的智慧。禪定與集資淨障的福德資糧,以及聞思修透過思
惟觀察的智慧資糧,兩者都需要,佛陀說有定有慧方證涅槃。佛法並非以斷見只看
這一世,只看他人這一世的外顯行為而去模仿,會流於只學到表面缺乏整體內涵。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6-30 08:22:00
拂塵、除垢。遠塵離垢。法眼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30 08:34:00
仔細閱讀本文。《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時愚路苾芻(周利槃陀伽),便於後夜時作如是念:『世尊令我誦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者,此之字句,其義云何?(周利槃陀伽對於世尊令他誦持的字句生起懷疑的疑問,透過疑產生思惟觀察)塵垢有二,一內二外,此之法言,為表於內為表外耶?為是直詮?為是密說?作是思惟....憶此頌義(由思惟觀察所得正確義理)如理修行蠲除三毒,勤勇無怠斷諸煩惱....。」(本文引述了律藏分別說明周利槃陀伽得愚笨果報的因緣以及聞思修證果的因緣,末後分9個要點來消文該段落。)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6-30 22:26:00
阿彌陀佛!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釀)   2018-07-01 18:51: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