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略講》(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2-16 20:07:18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二章 總說佛教及外道之宗義
【「宗義」這個名詞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因為佛經裡面曾經說過。如《楞伽經》說:「吾
教法有二:教說及宗義,教說示童蒙,宗義為行者。」】
「宗義」:藏文字面上是「成邊」(與梵文相同),成立或達成邊際,以現代的話來說
是最終的、最極限的想法。「邊」是最終、不能再移動。
現代科學家透過研究之後得到某一個結論,那就是「極限」,也就是極限是用很多的
理論系統或理由促成的一個想法。稱為極限的原因是,對於他人的說法再也聽不進去。也
因為如此,宗義不代表好壞,有些宗義是對的,有些是錯的,內道、外道都有宗義,現代
科學家幾乎都有宗義,宗義代表的是透過研究而得到的結論。以上是一般的說法,但是這
種說法可能又太嚴格了。
問:什麼是宗義?也有說透過思惟而得到的任何結論就是宗義。如果是這樣的話,例
如「今天好熱」就不是宗義,因為沒有講理由,若是「今天好熱,因為已經35度」就是宗
義,這句話是因為有了35度這個理由,得出好熱之結論,總之,此結論是有理由證明的。
又有說宗義是分別心得到的答案,沒有俱生的宗義。俱生想法是如:好熱、好冷、好
痛……等,講理由—「因為什麼,所以怎樣」等就是有分別造作。但是書本上不認同這些
說法,因為這樣的話,宗義的範圍就太廣泛了。總之,對於「什麼是極限」有一些討論。
【又,人有二類,一類人的思想未受宗派教義的影響,另一類已受宗派教義的影響。前者
因為不曾研習經論,所以他們那與生俱來的心智,既不觀察也不思惟,只是一味追求現世
的安樂。後者曾經研習經論,所以能循著經教和理論的途徑,宣說基、道、果三者體系在
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教說示童蒙」:「童蒙」,指的是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不會寫字的人,如放牛
者,非童蒙是指受過教育者。但是也有不同的說法:如應成派認為不懂空性的人是童蒙,
但這種說法的使用並不多見。
「基、道、果」:「基」指基礎、基本,「道」指道路,「果」指的是佛果等。
以《廣論》來說,三士道的心要類似是果;道的話,是下士道的道(十善)、中士道的
道(四諦十六行相)、上士道的道。基法是指四諦、二諦等。就像木頭可以製成木桌,因為
木頭可以用刀來削成桌子,所以木頭可以說是基法,這是基於木桌子的特性而言。即有本
質,接著因為本質可以改變就是道的部份,最終的結果即是果。
【關於「宗義」一詞的解釋,還有如下的說法。《善明詞義疏》說:「所謂成就的極限,
就是藉著經教和理論巧為宣講而成立自宗的主張。因為此一主張不能再向前跨越,所以就
是極限。」於自心中依據經教或理論而得以確定並承許的宗義,不會在其他的教理前放棄
,所以稱為成就的極限。】
這裡翻譯「成就的極限」是很好的,但是成就之極限指內心想法之極限,不是指其他
成就。
世親菩薩,有第二佛陀之稱,是聰明絕頂的人,他剛開始肯定的是毗婆沙宗,有寫了
一些詩來諷刺他的哥哥—無著菩薩,後來他還是放棄毗婆沙宗的說法。也就是開始時,他
學習、思惟毗婆沙宗的說法,證成了毗婆沙宗的說法,寫了《俱舍論》,他對毗婆沙宗的
說法已經成了邊、成就了極限。接著,他的哥哥找了很多理由,打破他的想法,所以他又
沒有成邊了,那時也不能說他是唯識宗義者。之後他又學唯識宗,肯定了唯識宗的講法,
他又有了成邊宗義。
我們會說佛陀是圓滿的,祂無法再進步;但是其他人的想法則是一直在進步,再聰明
的人也是一樣。所以成邊到底在指什麼?回答也許可以很輕鬆,但是若仔細討論細節,那
是很難有確定的答案的。因為畢竟是在指內心的界線,所以要說清楚是很困難的。
【宗派分成外道與內道。單就內外差別而言,從內心深處歸依三寶者,就是佛教徒;不把
心轉向三寶而歸依世間神祗者,就是外道。】
問:說自己是佛教徒就是佛教徒嗎?有念了百萬遍的咒,卻不了解什麼是佛,認為佛
跟外道的天神一樣,這樣可以說是佛教徒嗎?
答:口頭上說自己是佛教徒與內心深信三寶不同。把不是三寶的當成三寶來歸依,是
顛倒識,無法形成歸依。因此首先要認識三寶,接著對三寶產生歸依心,這才稱為歸依,
不了解三寶是生不起歸依的,即使了解一點點,也很難真正生起歸依。
歸依三寶沒那麼簡單的。有些人家裡放了佛像,就虔誠地禮拜,這不見得是歸依;有
些人對佛、法、僧有好感,這也不見得是歸依。歸依是要深信業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
惡報,從而相信資糧道、加行道、修道、見道、無學道等才能真正讓行者度脫。
歸依的意思是投靠、投奔。投靠、投奔就像小孩子找靠山,跑到媽媽那裡。歸依處就
是菩提心、大悲心等五道十地。也就是真正認為惡業會使墮三惡趣等,從而有歸投地道等
情況,這樣才會有歸依心。這個蠻困難的。一般而言,我們會順口說出「善有善報、惡有
惡報」,但自己內心真的這麼想嗎?自己不這麼認為就沒有歸依心。
歸依的話,要相信因果,不信因果沒有歸依可言。但是印度很多教派也會相信因果,
因此佛教在因果之中,要相信什麼樣的因果呢?要相信「修道諦可得滅諦」這樣的因果,
而不是信「持一遍咒可以得千百萬年人身」這類玄的事,不是從這方面去看。
也就是相信一定是由道諦、滅諦可得解脫,反之一定是在輪迴中。月稱菩薩說「想解
脫的人要歸依」,不想解脫者是不需要歸依的,即使歸依也是很奇怪的,因為他希求的是
要長壽、可以有什麼等等,但是佛陀是想引導有情超脫三有,也就是說,不想解脫者想得
到的,與佛陀想引導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容。
想解脫者要歸依三寶,三寶之中,佛是導師。真正的歸依處是法,法指道諦、滅諦,
道諦、滅諦中以道諦為主。所以是見道、修道、無學道可得涅槃,除了這三個道之外,沒
有辦法可以得到涅槃;或者說是空正見,即修空正見可得涅槃。如果對「修空正見可得涅
槃」很肯定,那就會是很合格的佛教徒。此外,對於很多持咒、閉關、供十萬次曼達等就
能成佛、解脫的說法,其實歸依三寶是強烈反對這樣的說法的。
一方面要有導師教導,一方面也要有同學互相切磋,如此才修得出法寶。如同學劍,
一方面要有人教,一方面也要有練劍的對手才會進步,如果沒有人幫助是修練不出來的。
所以我自己認為,不會歸依的人歸依佛,比較會歸依的人歸依法,真正會歸依的人會歸依
僧。一般人都會講三寶,但是通常不知道把僧寶丟到哪裡去了!問:歸依僧是什麼?會答
:歸依僧眾啊!再問:為什麼要歸依僧,難道佛教導還不夠嗎?就講不出所以然。
總之,歸依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因果的想法,也不是說有了因果的想法就是歸依,要相
信因果的道諦與滅諦。也不是相信道諦與滅諦就是歸依,還要有歸投它的想法,這樣就有
了歸依。投靠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害怕它的反面,一直依賴道諦與滅諦,如同小孩依賴父
母一般。
所以第一步是很難相信「道諦能得涅槃」,因為對道諦是什麼?涅槃是什麼?都不知
道。其次,知道了可能會相信,但是不見得會依賴它。有見道以上的道就不用怕墮惡趣、
有阿羅漢之智就不怕輪迴,肯定這點,從而依賴它,這樣就是有了歸依心。
而這些法是佛傳下來的,因此對說法者—佛有歸依心;又因為自己研讀很困難,學習
過程需要同伴,因此歸依僧。反之,現代人看到佛像就供養、禮拜,對於法卻一無所知,
就不是很正確的做法。
自己擁有見道以上的道,才是真正得到保護。佛陀早就擁有法寶了,但是今天祂如果
到我們面前來,祂也只能講法,雖然祂有很大的威德力,我們自己會有點受用,但是也僅
止於那樣而已。
我們都學過《廣論》,《廣論》講如何歸依說到四點: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
言餘。這個不是那麼簡單的。
知功德就是要知道佛有什麼功德?法有什麼功德?僧有什麼功德?如見道的功德有永
不墮惡趣、可以動搖百世界等,我們很難相信可以動搖世界這種事情,但是歸依就是要知
道這些,知道這些而且相信這些。
整體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些的功德。光是知道佛有三十
二相,卻不與內在的功德搭配,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第二、知差別,是如法王會說慈悲
行與緣起見是只有佛教才有,而且肯定只有它才是成佛之道、解脫之道。
如果對這二項有很好的認識,就自誓受。自誓受如同「成邊」,知道再也沒有其他的
方法可以解脫,從而接受。
不言餘是相信只有三寶可以救度我們,沒有其他的。所以歸依不是簡單的事,非常困
難,會說顯密一切法都在歸依當中,只有成佛,歸依才圓滿。雖然我已經講過很多次這些
內容,但是還是要再說一下,如果學了很多年,對這方面卻沒有認識,那就非常失敗。
【外道與佛教的宣說宗義者也有差別,這可由導師、教法和見解三方面來區分。佛教各派
的宣說宗義者具有下列三種特徵:一、自宗的導師已盡斷一切的過失,並圓滿種種的功德
;二、自宗的教法不會傷害有情眾生;三、主張常一自在我空等三個差別。外道與上說相
反:一、導師有過失,且功德不圓滿;二、教法會傷害有情眾生;三、主張常一自在的我
見等三個。】
本文說了二點:一、什麼是佛教徒就看有沒有歸依心。二、是佛教徒未必是佛教宗義
者。佛教宗義有四派—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什麼是佛教宗義者?既要是佛
教徒,也要是宗義者。此處講外道宗義者與佛教宗義者的差別。
宣說佛教宗義的佛教徒是佛教宗義者;宣說外道宗義的外教徒是外道宗義者。一般信
回教等不是宗義者,回教等那只是「教」、不是「宗」(「宗教」),像儒家思想也是如此
。「宗」是要有理論系統的,說仁愛、孝順父母等不算是理論系統,說「要虔誠地信奉阿
拉,否則……」這也不算有理論系統。
所謂的外道宗義者,是像印度數論師、勝論師等有理論系統說出他們的解脫之道。同
樣的,佛教也是「宗教」,但是如果沒有那些理論系統,或是講不出來時,那也是只剩下
「教」,而不是「宗」。現代會說「某某是宗教團體」,那只是講話時的習慣用語而已。
總之,一些沒有什麼理由,就是一直強調苦修及世間的禮儀之類的,都會歸類到「教
」,而不是「宗」。而「宗義」的界定有多嚴格?就比較難說。嚴格的說,儒家也說了很
多的理由,但是他的理由仍不足以形成「宗」;像數論師、勝論師所說的,則是外道的宗
義。
佛教的宗義就是這邊所說的四個宗義,逾越此範圍就不是佛教宗義。佛教出現過很多
優秀的人才,也寫過很多論著,處處都講理及論證。但是必須了解講說者講的是不是四宗
之一,是的話,就可以說他在講佛教宗義;如果不是,就不是佛教的宗。總之,佛教只有
四宗,四宗之外的第五宗不是佛說,三乘之外的第四乘不是佛乘。
「佛教各派的宣說宗義者具有下列三種特徵:他們的導師已盡斷一切的過失,並圓滿
種種的功德……」:
問:為什麼以第一點做為佛教宗義者的特徵,這個說法好像有點自捧?
答:佛果是圓滿的,要花三大阿僧祇劫、行各種難行去追求;如果不是圓滿的,就沒
有追求的必要。學宗義就是學圓滿的佛果是合理的。為什麼是合理的?因為慈悲與智慧是
可以一再訓練培養的,所以所要成的邊並不是一般的哲學,而佛果是可以證成的。佛果是
怎麼樣的情況?要另外去了解。
這邊就是說,要達成佛果要用什麼方式?如何行得通?就是透過三個特徵的第二、三
點去證成第一點。教法之中,無我見是成就解脫、成佛的唯一方法。
以下的四宗的內容就是要詳細解釋這三點,雖然不是按照這三個科判,但是不會逾越
於此範圍。
第三章 略說外道宗義之建立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