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第十七面第四行:
「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
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題有通有別,所謂別題,就是於其他經不相
同;通題,則是一切經相同的。下面這個「經」字就是通題,上面「佛說觀無量壽佛」是
別題。此地說「佛是所觀勝境」,這個佛是指無量壽佛,境是境界,勝境就是最殊勝的境
界,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觀佛的因由、觀佛的功德。「正報」是佛身,我們觀無量壽佛就包
括無量壽佛的世界,他的生活環境。「化主」就是教主,也就是老師。提到老師,當然就
包括了他的學生,極樂世界就像一座大學校一樣,無量壽佛是校長,其餘的都可以說是他
的學生。觀法雖然說了十六種,說佛就將十六種觀法統統包括了,周是周全,全部都包括
了。所以這個經的題目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故
云經也」,我們道場是長年不斷的講經,像這樣的通題就可以省掉,就可以不必說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此經義疏,人悕淨報,故說聽者多矣。」此經,義疏是智者大
師做的這個註解,因為修行人都希望求生淨土,這個註解是修淨土非常重要的一部書,因
此講的人多,聽的人也就多了。這個裡面給我們細說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依報正報,因
為要不細說,我們無從觀想,必須要詳細說明修行的方法。所以真正發願,想在這一生當
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說實在話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幾句是說明為什麼要做註解。下面
,「所稟寶雲師首製記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絕,皆宗智者」,這句是講師承,如果沒有
師承,則不能取信於人。中國、印度對於師承非常重視,你所學的,你是跟什麼人所學的
?這個很重要。不像現在,現在人不太重視師承,每個人自己都可以獨成一家,在古人沒
有的。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你看《壇經》看到永嘉禪師。永嘉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遇
到玄策,玄策看出他是個人才,勸他要找一個高明的人給他印證,給他證明,給他證明的
人就是老師。如果沒有人證明,說自己學成的,玄策就講了,在佛法裡面說,威音王前可
以,威音王之後,要沒有師承都是天然外道。諸位想想,這就很嚴重了。所以,他就勸他
到曹溪去親近六祖,拜六祖為師,這就有了承傳。永嘉實在是聰明,見到六祖幾句話一談
,他就契入境界。得到祖師給他印證,他就準備離開,就準備走了。六祖大師說,你不要
這麼著急,留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稱為「一宿覺」,一宿是一個晚上他
就開悟、就覺悟了,也證明了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師承
不一定是要跟老師多久,經過老師指點,自己真正覺悟,徹底覺悟,這就夠了。
這個註解所師承的是「寶雲」,註解裡面講,寶雲是四明所稟法師也。寶雲是高麗國
人,是韓國人,他在智者大師會下開悟的。他到我們中國來留學,悟了以後,他想回去,
回到自己國家裡面去弘法,以後是被我們這邊的同修把他留住了。他說佛法沒有種族界限
的,也沒有國家界限,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弘,何必一定要回到你自己的國家!所以他就
留下來了。寶雲有兩個弟子,這兩個弟子在中國佛教史上都非常出名的,一個就是四明尊
者,另一個是慈雲遵式大師,這都是天台宗後來可以說是復興天台主要的幾位大法師。他
的傳記我們也把它省略掉。
再看下面,「著述用意」,第十九面最後第一行。「豈有不知修心妙觀,感四淨土文
義者耶。」他先從反面來說,豈有就是哪有的意思,哪有不曉得修心、不曉得修妙觀,能
夠往生西方淨土?西方是有四種淨土,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
土,這句就概括了,四種淨土都要修妙觀。同樣修妙觀,為什麼生的土不相同?是你妙觀
功夫有淺深不相同。所以不管修哪一種方法,功夫之淺深,在淨宗經典裡面講的,功夫成
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大別的分。如果細分,每一種裡面又有參差不齊,所
以才有三輩九品。
下面一段,「正示」,說明這個意思了。「良以憫物情深」,物是眾生之通稱,如果
要是說人,就不能包括諸天,不能包括畜生、餓鬼、地獄。所以用物,就是把六道有情眾
生統統包括了。佛開這個法門,不但要度我們,也要度諸天,也要度三惡道,即使是地獄
眾生,他能夠相信、能夠依教奉行都能往生。可見這個法門確實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這是祖師大德們對於一切眾生生起悲憫之心。「適時智巧,故多談事相,少示觀門,務在
下凡,普霑緣種。」這就是說一般講經說法,為了契機,眾生根機劣,眼光短,貪圖眼前
的利益,還不想往生淨土,那就給他結個法緣就好了,就不必深講。這就是「多談事相,
少示觀門」。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確實有善巧方便。先要叫眾生生歡喜心,願意聽,願意
接受,不至於聽了一次,下次就不來了,所以要用善巧方便來接引他們。等到他入門,稍
稍有一點根基了,再給他說真話。你說先一開頭就給他講念佛往生不容易,他下次再也不
來了。「這個法門沒用,我念了一輩子不能成就,我還來幹什麼?」所以先要告訴他很容
易,到他覺得很容易,學了幾年之後,再告訴他,這個法門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這跟
你講真話。
所以我們教人,你看教你受持經法,執持名號,先教你熟,這是第一步功夫。熟透了
,再教你用這個方法去伏煩惱,也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統統
伏住。能伏就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到達這種功夫的時候,告訴你,你為什麼不要再進
一步?進一步是事一心不亂,把煩惱斷掉,功夫就更殊勝了。這就要講觀門。所以修學、
修行是有次第的,這個法門雖是圓頓大法,它裡面還是有次第。正如同《華嚴》所說的,
「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
「方今嘉運,盛演圓乘,慕學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證矣」,這一段話這是說因緣成熟
了,因緣不熟不能說,成熟了就可以說。嘉運這是好會,這是最殊勝的法會,圓乘是圓頓
一乘。本經是《無量壽經》同類,《無量壽經》古德讚歎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大乘當
中的大乘,圓教當中的圓教,讚歎到了極處,本經既然和它同類,當然也是圓頓一乘法。
能夠對這個法門羨慕,想修學,這不是普通的根器。正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是
什麼樣的根器?是成佛機緣成熟,這個人這一生要成佛了,這個不得了!一切根器當中,
成佛是第一,比成菩薩還要高。這個人這一生要作佛、要成佛了,才能感動諸佛菩薩來為
我們說這個法門,所以稱之為嘉運。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他說「圓頓初心」,圓頓是講他的根性,確實是圓滿頓
超的這一類根性之人,這是菩薩根性。「喜聞圓義」,他聽經、讀經喜歡讀圓教的大乘經
典,他才能滿足。「仰慕妙宗」,對這種微妙殊勝修學的方法非常羨慕。這個時節因緣成
熟絕對不是偶然。我們從這些地方看,諸佛菩薩憐憫眾生確實是無法想像的,比父母憐愛
子女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倍,愈是在苦難的時候,愈容易見到。不是在苦難的時候,就是機
緣不成熟,大家還懵懵懂懂,不想求上進,所以佛菩薩不來。當一個大劫難、苦難來的時
候,人就會感覺到這人生人世非常痛苦,希望解脫、希望離開這個環境,這時候是機緣成
熟,佛菩薩就來了。
淨宗在整個佛法裡面是最殊勝的法門,說實在話,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一切
諸佛出現於世,你要問他,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度眾生成佛道的。你用什麼方法?
沒有一個不是用念佛方法,都是用這方法,所以這是第一法門。為什麼說其他的,說那麼
多經典?那是他的善根沒成熟,對於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這才講其他的法門來培養他的根
性,誘他回歸到念佛法門來,這是如來的苦口婆心的設施。諸位如果深入經藏,你就能夠
看出來。中國人與佛法有很深的因緣,諸佛菩薩化身在中國非常之多,世界上其他國家地
區則沒聽說過。這不是佛菩薩有偏心,佛菩薩沒有偏心的,是哪個地方眾生緣成熟了,他
就來示現。因緣沒有成熟,再慢慢等待。
我們這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於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是最痛苦的一個時期,過
去沒有像我們現在遭的這樣大的劫難,所以佛菩薩出現在近代就很多。我們知道的,印光
祖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我們曉得的。印祖對於蕅益大師《要解》的讚歎
,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蕅益大師是什麼人,
值得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相信決定是觀音菩薩再來的。我
們從這個讚歎能夠推想到一點消息。在近代這是遭最大劫難,淨宗最不容易被人接受,不
但我們現代一代中國人不肯接受,外國是更不必說,所以出現了一個夏蓮居居士。夏老居
士是什麼人再來的,沒人曉得。我們從許多方面跡象來觀察,這個人不是佛再來,也是等
覺以上菩薩來的,絕對不是普通人。他出現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是要把《無量壽經
》重新整理,能夠叫這個世界眾生普遍歡喜接受,他來幹這個的。也就是這一部經流通到
中國,多少次的翻譯都不太圓滿,沒有一個圓滿的本子。這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
!
我跟黃老居士說過兩次,希望他把夏老師的傳記寫一寫,我們給他流通。他老人家這
次告訴我,他說不行,時候還沒到。為什麼?怕寫出來人家毀謗。我在大陸上觀察一下,
確實是時節因緣沒有成熟。但是夏老師這個會集本的經,在台灣這樣的盛行,這也是我意
想不到的事情。我們提倡這個經才三、四年,居然台灣現在從南到北讀誦這部經的人這麼
多,演講的人也多、印的人也多,真是希有難逢!這是時節因緣成熟,很不容易見到。所
以,台灣這個地方是寶島、是福地,諸佛菩薩護念,龍天加持,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的。
我們俗話所謂是有驚無險,不會有大劫難的。
==
受持經法,執持名號,先教你熟,這是第一步功夫。
熟透了,再教你用這個方法去伏煩惱,也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憂慮統統伏住。能伏就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
黃念祖老居士在一篇訪美雜談裡說過,夏老居士往生前不到十天,
曾跟他談過他的常寂光,就透露了這麼一點。不到十天就往生了。
常寂光那是什麼等級,我們大家心裡就有數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