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3(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12-20 23:03:44
  下面,「述鈔所以」,說明他自己做這個註解的意義。「故竭鄙思,鈔數千言」,這
兩句話是四明尊者的謙虛。尊者,說實在話是佛門的通家,通宗通教,為我們講這個經還
費什麼心思,不費力的。他這裡說故竭鄙思,鈔數千言,這是客氣話。「上順妙宗,略消
此疏」,就是隨順微妙修學的宗旨,來解釋智者大師的疏。「適時之巧,非我所能」,這
就更謙虛了。這個意思是講,時節因緣湊巧,三寶加持,不是我自己的能力。這個話是謙
辭,實在也是真話,我們今天能說能聽,歡喜信受,都是過去善根現行,現在三寶加持,
這是真的。
  下面是他真正的用意,「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所以作也」。他做這部《疏鈔
》留給當代、後世,用意就是這兩句話。他自己在這部經裡面真實的利益得到了,得到之
後,希望我們大家統統都能得到。願共有情,我與一切有情眾生,即心念佛。注意!不是
口念,不是教你即口念佛,是即心念佛。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沒有用處的;心裡有佛
,口裡不念還是有用處,還是管用的。所以要緊就在心,心才是妙宗,從心修叫從根本修
。諸位要曉得,妄心裡頭沒有佛,妄心裡頭有什麼?妄心裡頭有魔。魔是什麼?折磨!妄
心好苦,你用妄心,受盡折磨;如果你用真心,清淨自在。所以真心是佛,我們念佛的這
個心是真心,起心念佛,這個心是真心。我起個心念菩薩、念羅漢,這個心不是真心,不
是純真。特別是在一切諸佛裡面起心念阿彌陀佛,這是純到了極處。為什麼?因為阿彌陀
佛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是究竟圓滿的大覺,這個心與佛完全相應,這種功德利益,是任何
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相比的。
  念佛的同修很多,知道事實真相的人不多。如果你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會很歡
喜念佛,你會不間斷的念佛。為什麼?確實「一念相應一念佛」。當你念佛的時候,心是
佛,口是佛,行是佛,三業已經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他能不念嗎?所以「念念相應念
念佛」,他不念別的,其他東西他都不要念。為什麼?念佛,其他所有無量無邊法門統統
成就。《華嚴》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就是阿彌陀佛,
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歸阿彌陀佛,所以無量即一。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門統統都圓滿
修學,念到一心不亂,所有一切法門都圓修圓證,一即無量。
  古德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做個比較,他說一切經,一切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大藏經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經典,比較一下,《華嚴》第一,這是中外高僧大德
都承認的。《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較一下,《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
如果沒有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不圓滿,歸到極樂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
至終字字句句都講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那當然《無量壽經》是第一。夏蓮公
所會集的經本分為四十八章,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四十八願,
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無量壽經》是兩尊佛說法,裡面有些經文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
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還有四十八條,哪一條第一?這也是祖師大德們公認的,第十八
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歸到一個佛號。所以到最後你才曉得,原來阿彌陀
佛是第一。
  那你要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意思。
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也就是阿彌陀佛詳細說明。再說的詳
細一點那就是《大藏經》,全部《大藏經》講什麼?就是講一個阿彌陀佛,你總搞清楚了
!這個要沒搞清楚的話,真的把阿彌陀佛看小了。所以古德重重較量,這是慢慢比到最後
才發現山的最尖峰原來是阿彌陀佛,統攝無量無邊法門。所以,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議。
  四明《鈔》裡面,末後二十一面最後的一句。「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即心即佛,念
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鈔也」,四明尊者這幾句話,可以說解釋得非常透徹
。智者大師作疏,目的是教我們「即心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記住是真心
,沒有妄念的心。禪家修行的宗旨跟此地講的沒有兩樣,大珠和尚在《語錄》裡面一開頭
就告訴我們,善修的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從心地上下手,這叫從根
本修。可是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這才是真修行。所以禪宗修行的方法是參究,他不叫
研究,我們今天常說,什麼事情你好好去研究研究,禪家叫你去參究,不叫研究。為什麼
?研究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識;參究不用思考,不用心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末
那是執著,第八阿賴耶是落印象,這三個東西不要;換句話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
象才叫做參究,參究用真心。世間人用分別心、用執著心,他會落印象,他用的是心意識
,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大乘佛法統統都要用真心,宗門用真心,教下也不例外。教下,你看馬鳴菩薩在《大
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他教給我們,無論是讀經、無論是聽講,「離言說
相」,就是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離名字相」,那就是不執著,不用第七識;「離心
緣相」,就是不要起妄念,不要去胡思亂想。經裡頭意思也不要去想,決定不可以去研究
,不用第八識。所以,教下也是離心意識才能大開圓解。淨土宗你要不離心意識,用心意
識去念,用妄心去念,行!還能往生。這就奇怪了,真不可思議,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
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用八識念佛往生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離心意識念佛
往生的,這就不一樣了。所以,淨宗還有個好處,不會用真心也能往生,這是諸佛菩薩之
所以特別讚歎。正因為如此,它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上中下根性眾生統統都得度。到了西
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離心意識,那就方便多了、安全多了,為什麼?不要再搞
六道輪迴,這是這個法門特別方便。
  序,到此地就結束了,介紹圓滿。下面這就「入文」,就是《妙宗鈔》的正文。正文
一開端是天台家的五重玄義,天台講經、註解都遵守這個原則,就是先用五個大綱介紹全
經的大意,將全經大意介紹完畢再講經文。所以,玄義這個部分非常重要。這種方式在佛
法裡面,實在講佛法的註解有兩種,就是論有兩大類,一種叫宗經論,一種叫釋經論。宗
經論是根據經義來闡揚、來發揮,不是一句一句來解釋經文的,玄義這個部分屬於宗經論
。到入文解釋的時候,一句一句經文解釋,那就是釋經論。在我們佛經大論裡面,《瑜伽
師地論》是屬於宗經論,他不是一句一句解釋經文的。《大智度論》是釋經論,他是一句
經文一句一句解釋的。天台家他把兩個揉在一起,宗經論、釋經論統統都有,玄義是屬於
宗經論的。
  「釋經五義,名,體,宗,用,教相,云云」,云云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等等,就是
他用這五個項目,就是五個科目來介紹全經的大意。我們把底下這個鈔念一念。「鈔云」
,鈔是四明尊者解釋的,智者大師解釋得很簡單,「言云云者,令依諸部,明於通釋五章
之義」,這就是五個章體,把它分成五章來介紹全經的大意。「妙玄云」,妙是《妙法蓮
華經》,玄是玄義,《妙法蓮華經玄義》就是解釋《法華經》經題、辨體、明宗、論用、
教相。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這是天台家有名的叫「九旬談妙」,典故就從這裡來的。它
的分量,我們圖書館有,精裝本這麼厚,大概今天你們諸位同修拿到的《妙宗鈔》這樣厚
,有三本。這三本是什麼東西?是《法華經》的五重玄義,還沒講到經文。智者大師九十
天所講的記錄下來的,這麼厚的三本書,這是「妙玄」,天台三大部,這是一大部。
  第二大部就是講經文,經文是《法華經文句》。所以前面這個兩大部,前面的第一大
部,「妙玄」是《法華經》的宗經論,「文句」是《法華經》的釋經論,另外是天台宗的
修行方法,《摩訶止觀》。這三大部在從前學天台的一定要能背誦,不能背誦不能入天台
的講堂。天台講堂聽經,三大部都背得很熟,才有資格進它的講堂聽講。所以從前學佛的
水準比我們現在高很多。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拿到經本,照著經本講。以前的人沒有經本,
經書沒有那麼多,印刷術都不發達。尤其是像唐宋時代,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都是手寫
的,哪有那麼多?大家都背熟了,講經的人背得很熟,不用經本,聽經的人也背得也很熟
,也不用經本,都不用經本的。現在印刷術發達了,印刷很方便,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經本
,拿著經本來聽,實在講在真正功夫上不如古人。古人都背誦,都背的出來。好,我們休
息幾分鐘。
 
==
不是教你即口念佛,是即心念佛。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沒有用處的;
心裡有佛,口裡不念還是有用處,還是管用的。
所以要緊就在心,心才是妙宗,從心修叫從根本修。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12-21 00:0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12-21 09:0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21 17:06: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12-21 23:01: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