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11(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1-06 08:05:45
(續:「大乘經以實相為印,為經正體。」)
  諸法實相究竟是什麼樣子?你要問什麼樣子,當下這個樣子就是的。你所看的、你所
聽的、你所接觸的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佛給我們講的就是講這些真實相。這是實相。實
相在我們面前,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在真實相上摻雜了許多虛妄的概念,把真實相搞
亂了,把真相搞錯了。這個說法大家還是很難懂,像楞嚴會上佛舉一個例子,舉眼見色,
那個經文很長,「十番顯見」,說明我們見性,見的實相。實相是色性,見性見色性,這
是真實的,這是佛與大菩薩們他們所見的。聞性聞聲性。性與性相應,性與性相融,能所
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一如。禪家叫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這麼見的。
  佛說我們凡夫怎麼見?我們凡夫是眼識見色塵,見不到色性。什麼叫識?識就是分別
執著。你所見的色,色不是性,色變成塵,塵是灰塵,灰塵會染污,染污就是這麼來的。
染污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染污,現在變現出染污出來。當我們睜開眼睛,第
一念見是見性見,第二個念頭就變質了,就變成眼識見。第一念,這一念的時間很短,短
到什麼程度?佛在經上用比喻給我們說,一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
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就是一剎那的九百分之一,那是一念,你說這個
速度多快!通常我們一秒鐘大概彈四次沒問題,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兩個十萬八千,一秒
鐘的兩個十萬八千分之一,那叫一念。第二念就變成識,就分別執著了。
  再說得明白一點,第一見是平等見,為什麼?沒有分別執著,萬法平等,心是清淨的
。第二個一念不平等了,在這一切相裡頭起了分別,起了分別就不平等。隨著分別,裡面
又起了好惡,順自己意思就起了貪心,不順意思起瞋恚心,這就愈染愈嚴重,這麼回事情
。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遠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個心不變。第一念是
真心,不變就成佛了,這一變就變成凡夫,變得太快,變得太自然,變得連自己都不曉得
。所以,諸法實相確實是在我們面前,我們見不到,就是因為還不到一剎那,一剎那的二
十萬分之一就變質了,就迷了。
  六十一面倒數第二行,我們看註解。註解裡面,第二句講,「謂諸法當處不生不滅,
非有非空,無能無所」,這句就是講的諸法實相。哪個實相?給諸位說,我們見色聞聲這
些相統統都是。你看到這段字就奇怪了,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怎麼說不生不滅?給
你講真話,沒有生滅,給你講真話,沒有空有。這些道理說得最詳細的,的確是在《楞嚴
經》。《楞嚴經》給我們講所有一切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
滅同時,這當中沒有界限。那你想想,佛講生滅是不得已方便說,實際上沒有生滅,一切
法都沒有生滅。一切法的現象,因為它不是真實,它是幻相。沒有生滅,我們要用比喻,
比喻也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的。
  像我們看電影,電影裡面畫面也有動作,不生不滅那就沒有動作,它到底是動的,還
是不動的?我給你說電影是不動的,電影裡面放的相是不滅的,這我們看不出來。怎麼說
是不生不滅?你就看看那個底片,機器的底片,不生不滅。你所看到的生滅,是你看到前
一張那一張拿掉了,再看第二張,是這樣看出來的,其實張張都是獨立的。要知道,真如
本性所現的相就像電影底片一樣,沒有生滅。一切法不生,哪來的滅?我們看電影,現在
電影底片放映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那是真的,就被它欺騙了。剛才我說心
的生滅,八識阿賴耶的生滅,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張,所以很逼真,不知道它是假的。這
給你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是如此。好像看電影,真相怎樣?你看到底片才看到真相
,你看到銀幕上那是假相,看到放映機裡面的底片那是真相。
  佛現在給我們講真相,這一切法非有非空,你說它空的,它現相,你說它是有的,這
個相當體就消失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像放映機一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在從前,真是佛講這些話,我們想到以前那些聽講的人聽了能開悟,實在不簡單。現在科
技發達,許多科學的東西的確能夠幫助我們領悟,在以前沒有這些東西。無能無所,所以
生滅、空有、能所,一切相對的都不可得,這是實相。
  下面教我們怎麼樣才能夠體會到,「離言說相」,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千萬不要執著
他的言語,看經不要執著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離言說相也就是離文字相,不要執著
那些文字。「離心緣相」,決定不能夠想像,不能夠思惟「佛所說這個話什麼意思」,不
可以思惟,一思惟就錯了。我們今天講經,講得再好都比不上佛,為什麼?我們講經,拿
這個經先想一想要怎麼講法,這麼行?佛講經沒有通過思惟的,通過思惟就是落到意識裡
面去,落到意識就是邪知邪見,就是魔事。人家不通過思惟。「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
術語,譬如經上講佛、講菩薩、講六度、講四攝,這都是名詞,統統不執著。「離此等相
,名為實相」,你對於這些一切都不執著了,實相就在眼前。你見色聞聲沒一樣不是實相
,你在實相裡面得到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顯示在生活上,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才
能真正享受得到。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沒有一法不稱性。性是不生不滅,性是圓滿沒有缺
陷的,真性變現一切物也跟真性一樣。古人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
性,把那些器比作諸法實相,在一切器裡面都得到金的受用。
  所以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六根接觸六塵,一切法裡面都得到自性的作用,曉得全是自
性變現之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像早晨我給你舉作夢一樣,夢
就是心,心就是夢,夢跟心是一不是二。從這個淺顯的例子,如果我們進一步來推理,我
們眼前這個境界是真如本性所現的,所有一切境界就是自性,自性已經變成境界,境界就
是自性。所以「全妄即真」,妄是講事相、講諸法;真是講的本性;全,整個的妄境就是
心、就是真性,整個真性就是這個虛妄的境界,真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見相就是見性
,好像見到器就是見到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
  底下這兩句說得好,「無相之相也,誰人不具,何法不然」,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
十法界一切眾生人人本具。一切萬法,我們講礦物、植物、虛空世界,何法不然,沒有一
法不是自性變現的,法法都是。這是實相,這是真相,可是這個真相知道的人太少了。底
下就說,「若論證知,唯有諸佛」,證是證明,知是知道。如果我們要講什麼人證實這樁
事情,什麼人知道得清楚?那唯有諸佛。所以《法華經》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究盡是徹底瞭解,這個事實真相徹底瞭解,是佛與諸佛;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
不在內。為什麼?等覺菩薩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一品生相無明就是等覺菩薩的魔障
,是他的魔事。
  等覺菩薩尚且有魔障,我們有些魔障算什麼!魔障一定有,為什麼?你沒有成佛。剛
才講了等覺菩薩都有魔障,魔障一定有。有,你不要怕它,要想怎樣把這個魔變成佛,實
在講魔跟佛是一不是二。你迷了,佛就變成魔;覺悟了,魔就變成佛。明白這個道理,有
沒有佛與魔?沒有,無佛也無魔,佛跟魔的變化是在我們自己心地的迷與覺。迷了就成障
了,障礙就是折磨,這叫魔;覺悟了就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叫佛。魔與佛是
這樣出現的。說來說去,總歸自己的念頭,一念邪,群魔亂舞;一念正,則諸佛出世。可
是諸位要曉得,正念是無念。古人怕無念你又錯會了意思,無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又
變成無想定,這又錯了!所以還要加個註解,無邪念,無念是無邪念;換句話說,還有念
。實在上說個有念,已經有了大問題,因為有念就有執著、就有分別。前面不是告訴你要
離一切分別執著嗎?離一切分別執著,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那才叫正念。如果離一切分
別執著,樣樣都不知道,那叫無明,無明不是正念,正念分明,正念不是無明。這些地方
都要辨別的清清楚楚。
  這一段底下說得好,「稟圓說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諸法實相,既解實相
,亦解實性、實體,乃至實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實,即是實生、實佛、實依、實正,一色
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皆是佛法」。這一段好,確實把事實真相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言語簡單明瞭。圓是圓教的根性,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天台家把它分做四大類,藏、
通、別、圓,這是講一切不同根性分成四大類。根性怎麼來的?我們中國古人講,是習慣
成就的,所以這個性叫習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對這個問題講得也很好
,非常正確。他老人家講「性相近,習相遠」,《論語》上出現過兩次,這是孔老夫子講
的。性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是一樣的,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統統相同的。但是習性差
別就大了,就變成十法界。習慣成自然,習性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養成這種習慣
,這個很麻煩。
  每一個人的習性都不相同,佛說法只能夠大別的分類,不能細分,細分的確是每個人
都不一樣,大分分做四類,藏、通、別、圓。有小乘根性的,所謂小乘根性就是非常固執
,什麼事情都很執著。佛對這類眾生說法就跟他講執著,做出樣子也很執著,他們看到志
同道合很歡喜,這樣才能教他。如果他的習性是比較開放一點,不喜歡那麼拘謹,樣樣喜
歡比較自由一點,隨便一點,那是小乘人最看不順眼的。佛對於這些人就示現一個開放的
作風,這些人看到也歡喜。佛出現在印度,當時的印度人很拘謹,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的時
候,戒律都很嚴格,他們看到都很佩服、很歡喜。今天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些人看到小
乘人我們都覺得受不了,我們沒辦法接受。所以佛在《法華經》上才講,末法時期度一切
眾生一定要用大乘,為什麼?現在的世界是開放自由民主,你必須要迎合他這個意識型態
,大家才喜歡接受。還要定許多規矩,把人約束,這個也不能動,那個也不能動,佛法行
不通,佛法是好,大家不要你,你就沒有法子。
  所以,必須在某個時代有某個時代的講法、做法,形式千變萬化,原理原則完全不動
。原理原則是叫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在形式上千變萬化。一定要適合當地的人,當
地的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要適合,才能推動,才能利益眾生。這個利益就是講此時
此地眾生,在此時此地講,不是在其他地區講,這叫契機,大家才歡喜。現在佛法不太容
易推動,主要原因是不契機,是我們自己把經講死了,講錯了。好,我們休息幾分鐘。
==
第一見是平等見,為什麼?沒有分別執著,萬法平等,心是清淨的。
第二個一念不平等了,在這一切相裡頭起了分別,起了分別就不平等。
隨著分別,裡面又起了好惡,順自己意思就起了貪心,不順意思起瞋恚心,
這就愈染愈嚴重,這麼回事情。
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遠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個心不變。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1-10 23: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1-06 16:0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1-06 18:5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1-06 08:0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1-06 10:5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06 21:5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