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九十八頁,倒數第二行:
【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個是「眾成就」。前面介紹過這個法會時間、處所、主講,這個地方介紹聽眾。此
地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世尊的常隨弟子,幾乎一生都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所以在每部經的
前面都會把他們列入其中。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人怎麼來的,註解裡面有說明,不必多介紹
。這些是聲聞眾,也就是我們講的小乘弟子。下面這是菩薩眾:
【菩薩三萬二千人。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這裡有個錯字,「法王子」,他這裡寫成「五」,法五子,這個「五」是個「王」字
,法王子。
聲聞眾一定是出家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出家人,菩薩眾不一定出家,在家眾就很
多。像在我們中國示現的四大菩薩,只有地藏菩薩示現出家相,其餘的像觀音、文殊、普
賢都現的是在家相。所以菩薩眾裡面,在家的多。菩薩眾的上首是文殊師利菩薩,這是代
表智慧第一。本經,聲聞眾裡頭沒有列上首,只有菩薩裡面列了一個上首,這是因為這部
經發起的因緣非常特殊。
通序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別序,就是發起序。我們看一百頁第一行。發起序裡面有
兩段,第一段是「對辨不同」。對辨不同裡面又分兩小段,第一段是「泛舉差別」,第二
段是「正顯今經」。發起是講這部經,本經的因緣。通序幾乎所有一切經大致上都相同的
,發起序是每一會不一樣,都有它特殊的因緣。我們看本經的因緣,在這一面的第二段,
「正顯今經」。「今經正以殺父,以為發起」,所以這個發起非常的特殊,阿闍世王殺父
害母,因緣從這個地方起。「何故舉此逆事為發起耶?為彰此界極惡,令人厭棄,親所生
子,猶尚危害,即欲令人同欣淨土。」這是發起的意義之所在。實在講在古時候這種違逆
之事有,自古以來就有,但是總是少數。在近代的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不孝、違逆的事情
就太多了,簡直不能算是新聞,到處都有。
在古時候,過去李老師給我們講一樁事情。不曉得是哪個朝代,我也記不得了,他講
的時候是講得很清楚,時間太久了記憶很模糊了。他說在古時候,有個地方,兒子不孝殺
了父親。這是一樁大事,所以地方官吏呈報到朝廷,皇帝下命令,把這個省,就是相當於
現在的省長記大過。縣長撤職處分,你這個縣怎麼會出這樣一個不孝的人?不但縣長受撤
職處分,從前縣都有城牆,城牆拆掉一個角,皇帝下命令城牆拆掉一個角。這個意思表示
,你們這個地方出了這麼一個壞人,是整個地方上的羞辱。從前對這種逆倫的事情看得多
麼嚴重!不像現在,現在甚至於發生這樣的事情,報紙都不願意報導,太多了,報不勝報
。從前少,現在多。在古時候,說兒女不孝,父母請求官府治他的罪,只要一告狀,政府
不要審判,就治罪。父母對兒女愛護是無微不至,父母不要這個兒女了,這個人在社會上
就不能立足。在民國初年,我們法律上還有親權處置這個條文。親權就是父母,父母說我
兒女不孝,告到縣官那裡,請縣官把我這個兒子槍斃掉。不要審問,拉去就槍斃。所以那
時候兒女對父母不敢不孝。這個法律好像是在民國二十幾年廢除的。過去對這種事情看得
很重。
從親生兒女都犯這種大逆不道,可見得這個世界確實像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五濁惡世。
使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沒有留戀心理,令人厭棄,不希望在這個世界住,嚮往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沒有這些惡事,不但沒有惡事,就是惡名都聽不到,哪裡還有惡事?
這樣殊勝美好的一個處所,我們為什麼不去?何必留在這個地方受罪?這是以阿闍世王的
逆行為發起的大意。實在這個發起的因緣也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看底下這段文。「下韋提希,願為我說無憂惱處,不樂閻浮提濁惡世」,這個「
下」是講下面經文。韋提希夫人是阿闍世王的母親,連母親都厭棄兒子,厭棄這個世界,
求佛給她說一個無憂無惱之處,她想到那裡去往生。「發起因緣,大叵思議,逆罪本是無
間獄因」,這是五逆之罪,果報在無間地獄,「隨因趣果,沈阿鼻獄中,受極重苦,至輕
須一大劫」。這個幾句話我們也要記住,五逆罪造作之後必定墮地獄。地獄罪苦之事,大
家念《地藏經》就知道了,《地藏經》可以說是廣說地獄裡面的情形、狀況。在地獄受罪
要受多久?最輕的罪是一大劫,時間太長了,非常可怕。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六
道輪迴,對於地獄這一段講得特別詳細,幾乎佔六道文字裡面的一半。為什麼說得這麼詳
細?就是叫你要真正瞭解,千萬不能造地獄罪業,地獄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這個苦是
極重,我們無法想像,時間太長,非常可怕。
「今為淨土作發起緣,匪惟韋提希叵思議,即阿闍世亦叵思議也。」是以這種因緣來
發起這個經,所以淨土經也稱為不思議經,小本《彌陀經》裡面,題目就講的很清楚。跟
《華嚴》沒有兩樣,《華嚴》稱為不思議經,我們中國人一般稱它為大不思議經。「具見
逆事能用,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任運攝得性善,由性惡而起修惡,甚之為地獄因,
能用之為法門,轉而為淨土種,豈非自性中本具之德耶。」實在說,阿闍世王要不殺父害
母,佛就不會講這部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也就不會圓滿。再說個老實話,他的母
親也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許還要輪迴多少劫都不一定。兒子一殺父害母,母親反而
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個不可思議的因緣。是一樁惡事,結果變成極好之事,結果非常
之圓滿。
可見得善與惡的確是很難講,必須要看結果。善的因,如果得的惡果,這個善就不是
真善。惡的因得極善之果,阿闍世王的功德很大。你看叫他母親一生成佛,伺候他母親的
五百宮女,也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度了這麼多人;經典流傳到後世,不曉得度了多
少人。他這一念惡,反而叫這麼多人成就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到臨終的時候後悔,
懺悔往生,生上品中生,是滿有道理的。所以,善與惡要看後果,要用智慧的眼光去觀察
。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曉得岳飛是個民族英雄,不幸被秦檜害死。自古以來對於秦檜就
是恨之入骨,這麼一個壞人。實際上,他兩個人的功德都相等,怎麼說相等?岳飛是教給
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盡忠報國,要學他。秦檜做的樣子,是叫我們人不要學他,學他那個樣
子是遺臭萬年。一個正面教,一個反面教,兩個都是好老師,都是功德無量。這就是看後
果,後果對於社會有深遠教化力,有正面的影響力,這是功勞,這是功德。我們從佛法這
個觀點上看,跟世間人看法就不相同,曉得它確實對後人教化產生了正面的影響。阿闍世
王這個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善與惡都是從真如本性起的,就看我們怎麼用法。惡用,那就是果報在阿鼻地
獄;善用,成佛作祖。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生活當中有順境、有逆境,我們所遇到的一些
人有好人、有惡人,好人固然好,惡人也不壞,順境固然好,逆境也好,就看你怎麼樣運
用,你要會用,順、逆都是增上緣。就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
識有善、有惡,都是真正的大善知識,都能夠幫助你成就無上菩提。也正證明了蕅益大師
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不在外境。自己的心純善,善良,所有的一切境
界都善,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唯有從這個地方真正覺悟,我們心才會清淨,才會平
等,不管與什麼人相處,與什麼環境相處,都能得到清淨自在,修行的功夫都能夠得力。
他是把它轉變成法門,轉而為淨土種,說豈非自性中本具之德。
「今之逆事,其種子即是性具之緣因佛性。」這是講韋提希夫人,她遇到這個事情,
使自己真正覺悟這個世間無常,這個世間險惡,她悟到這個事情。這是智慧,這是覺悟。
不遇到這個事情她不覺悟,遇到這個事情,她覺悟了,這是緣因佛性。緣是什麼?過去生
中的修行,就是過去生中的善根,與佛結的緣。現在受這個境界的影響,把無始劫的佛法
種子激發出來。「造逆心即是性具之了因佛性」,了因是明瞭,一看這個事情完全明瞭,
世出世間法的真相,一接觸明瞭了,明瞭是智慧。緣因是過去生中的種子,我們一般講善
根。「而正因佛性,終日不變,終日隨緣,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正因就是本性,就是
佛性。緣因、了因、正因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三因佛性」。我們對於這個世間要能夠很冷
靜的觀察,實在講,時時處處都能夠啟發我們的覺性。
我在上個星期參觀中央研究院,看甲骨,董作賓先生室。董先生從前有個好朋友,嚴
一萍先生,跟董先生在一起研究甲骨文的,他是台大的教授。我就問起現在這邊主持的負
責人,他就告訴我,他說嚴先生五年前就過世了。我都不曉得,嚴一萍跟我很熟。以後他
開了一家書店,藝文印書館,我們中國古書是他家最初印,我第一次看十三經、二十五史
就是他家印的。我到他那裡去買書,跟他很熟。開書店賺了錢,在最初大概十年當中賺了
很多錢。賺了錢,他學校的事情他就不做了,他把教授辭掉,專門做生意。大概在十年當
中他買了五十棟房子,租給人家收租,那時候房子便宜,現在還得了。以後專門搞房地產
。我跟他二十年沒見面了,在我想一、兩百棟房子是一定有的,可惜他沒有壽命,死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財產不曉得多少億了,開書店賺錢就買房子。我這麼多年沒見他,沒
想到他五年前就死了,這是人事無常。有錢不曉得做好事,那麼多財產,死了以後一分錢
也帶不走,一棟房子也拿不去,還得隨業流轉,很可憐!
我那個時候剛剛開始學佛,有一天他跟我談起來,他說佛經,《金剛經》我看過。我
說怎麼樣?「沒什麼意思,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重重複複。」大學名教授!我聽了直
好笑,愚痴顛倒。像這些事情常常看到應當是常常要覺悟,常常要提醒自己,世法無常。
能有覺悟,我們修行的信心、願心就會堅固,就會認真!
==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有善、有惡,都是真正的大善知識,
都能夠幫助你成就無上菩提。
也正證明了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不在外境。
自己的心純善,善良,所有的一切境界都善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