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20(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1-27 00:32:06
  請看一百三十五面第一行。這個開頭是接著前面,就是第一條所講的四句。「肯慎就
易,不肯就難」,問題我們肯不肯慎重?肯不肯認真去做?底下一句這是解釋第二福。「
道俗根本戒法,尚且十人九犯,少露多藏,況微細行」,這就是講持戒。三皈是修行的總
綱領,這綱領在《無量壽經》裡面就在經題上,這是佛、法、僧,就是覺、正、淨。在經
題上,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所以三皈都在經題上,這是修行的原理原則
。下手是從持戒下手,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律的範圍非常之廣,佛在經論上
只能講一個原則,雖然有些項目,那是佛在世,在那個時代那種生活環境之下,大家必須
要遵守的規則。時代變遷了,地域不相同,但是戒律的精神決定是不變,戒律是超凡入聖
的標準;換句話說,它超越了國家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甚至於超越了六道種類的
界限,一切有情眾生都要遵守的。
  戒律的精神是什麼?把它整個歸納起來,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
是戒律的精神。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在佛法裡面,實在講有許多不同的標準。在當前,
不同的標準就更多了。每個國家對於善惡的觀念不相同,認知不一樣,每個地區也不一樣
,每個時代也不一樣,這些我們統統要懂得。佛只跟我們講原則,畢竟我們是現代人,生
活在現代的環境裡,我們不是古人,也不是未來人,所以一定要懂得原則,要遵守習尚,
就是大家習慣上的崇尚,我們要遵守。戒律真正的意義,就是要求我們與大眾和睦相處,
這是戒律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斷惡修善,能夠得到清淨心,戒律最大的目標就是得定
,「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你要知道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戒律我們應當要怎樣遵守,
幫助我們得定,幫助我們把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可是戒律很難,難在什麼地方?無始劫以來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一個是煩惱,一個
是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這樣一來,縱然國家訂的法律很好,我們還
想盡方法去鑽法律的漏洞,這就是不守法,這就是不持戒。那些人都是很聰明的人,他會
鑽法律漏洞,這種聰明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奉公守法,
不但是法律規定的條文他決定不犯,縱然法律條文裡面沒有,而是為社會道德所不容許的
,他也不會犯。由此可知,持戒是真難!所以說,「道俗根本戒法」,道是出家人,俗是
在家人,根本戒法是什麼?五戒,五戒是根本戒法。根本戒法可以說不但它的精神永遠不
變,戒條也是永遠不變。其餘的戒律,可以因時因地來修改,改成像我們中國人講的清規
,常住公約,都是屬於戒律的現代化。可是這個五條不會改動的,為什麼?走到世界上任
何一個地區,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行得通,充其量解釋的範圍有寬狹、淺深不一樣。所以,
五戒是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不變的,這真正是根本的戒法。
  「尚且十人九犯」,這是真的,幾個人能把五戒持好?比丘戒、菩薩戒都是些樣子,
好像不去受個菩薩戒,我在佛教地位就比人矮一等,我不是菩薩,他們都是菩薩。這都是
著了名利相,好名、好利。真正持戒,把五戒做好就不得了。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三十
三章到三十七章,你仔細去觀察一下,就是講的五戒十善。我們能夠做好,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決定沒有問題。這樣明顯的大戒尚且做不到,何況微細的戒行?「又況三千威儀,比
丘五篇七聚,共二百五十條,持犯,皆依行住坐臥四儀,每儀具二百五十,四共成千,歷
三世,成三千也。」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千威儀,幾個人能做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
蕅益大師生在明朝末年,他老人家圓寂在清朝初年。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他的書裡面,有
的寫明朝,有的寫清朝,都可以寫,他經歷二個朝代。他對於戒律很有研究,相當於我們
近代的弘一大師一樣,對戒律很有研究。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比丘沒有,
哪來的比丘戒?真正成為一個比丘,最低限度要有五個真正比丘傳戒,你才能夠得戒。一
個比丘都沒有,由此可知,傳的戒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實質沒有了,就是個樣子,樣子
還存在。
  近代弘一大師跟我們講得更明白。他在閩南住的時間很長,在閩南佛學院,就是廈門
南普陀寺,你看他給佛學院裡面的開示所講的,他講得真是透澈。他說戒要不要去受?要
受。受,但是自己心裡要清楚,決定不能得戒,只是受個形式而已。為什麼受個形式?免
得世間人批評,你這個人,僧不僧,俗不俗,人家毀謗。所以就受個形式戒。同時受個形
式戒,自己好好的去研究戒律,明瞭一條我們就守一條,這是真正的受戒。所以戒壇是形
式,出家人戒壇都是形式了,何況在家,這就更清楚了。我當年學佛,親近章嘉大師的時
候,章嘉大師對於持戒非常重視。他老人家告訴我,持戒是你做到一條,叫持一條。他沒
有勸我,哪裡傳戒,你去受戒,沒有。他教我去遵守、去照做,做到一條,你真正就受了
這條戒。可見得這些真正善知識,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要緊,實質要緊。
  所以,「言不犯,誠非易易」,不犯戒實在是不容易。特別是小乘戒,小乘戒完全從
事相上結罪,很難!大乘戒,跟諸位說,大乘戒就更不容易。大乘戒是從起心動念上結罪
,比小乘還要麻煩,還不容易。小乘,我只要形式上做到,真的就持戒了;大乘在起心動
念。所以大乘戒,大乘表面上看起來是開放的,無論在思想、見解、行持上都是屬於開放
的;小乘是拘謹、是保守的,非常保守。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但是那個開放,心地的
清淨超越小乘;換句話說,佛是主張開放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佛也提倡自由、平等
,跟我們現在要求民主自由完全相同。我們今天只講民主自由,不講清淨,這個不得了,
不講身心清淨,所以自由平等裡面有許多的弊病。佛的自由、平等、民主是建立在身心清
淨的基礎上,那不一樣,是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礎上。所以他自在,他不妨礙別人自在,
這才叫真正自在。我平等,不妨礙別人平等,一切眾生皆平等。
  所以,現在人心目當中尋求的民主、自由、平等,佛門裡有真正的東西。可是這些東
西哪裡來?必須從小乘基礎上奠定下來的。佛教傳到中國,說老實話小乘的經論傳到中國
來是相當完整,我們《大藏經》的阿含部,跟巴利文藏經相差很少,幾乎小乘經典我們全
部都翻譯過來。但是小乘教,在隋唐的時候只盛行很短的一個時期,以後就沒有了,原因
在哪裡?原因是被中國儒家、道家代替了。你讀孔子的書,老莊的書,足以媲美於小乘法
。因此中國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很好儒、道學養的基礎,就不需要再浪費時間去學小乘教
,直接就入了大乘。
  可是到最近,這一百年來就可憐了,小乘教早已經捨掉,不作興了,你要是讀小乘經
,一般人都瞧不起你。儒家的書也不念,道家的書也丟掉了,這樣直接學大乘,下面落空
,所以大乘法怎麼修,修了一輩子都不能成就。你說這怎麼得了,這是我們今天學佛最困
難的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是不是要從小乘來奠定基礎?在中國人來講,實在不需要,為什
麼?我們中國人念小乘經,不如念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不如念這個。這是中國人
的東西,我們念起來的確是方便、好讀、容易學。小乘經典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翻
得不好,沒有大乘翻的這麼樣流暢,這樣的順暢,所以小乘經不好讀。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知道了之後,我們才曉得我們今後的路怎麼走法。真正學佛,說老實話,四書是不能
不念,為什麼?代替小乘。當然更好能夠讀五經,說五經分量太多了,我沒辦法受持。再
少再少,少得不能再少,四書。這是朱熹給我們中國讀書人在許多經典裡面選擇出來的,
他選擇的構想很圓滿,四書裡面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的。實在講,我們只能夠推測
、猜想,因為沒證據可尋,我沒有去研究朱子,他的生平我不太清楚。四書的編輯、構想
很像《華嚴經》,他是不是從讀《華嚴經》得到的靈感就不知道了,非常像《華嚴經》。
《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華嚴經》前面是講理論,「離世間品」是講修
行的方法,「入法界品」,就是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做給我們看,把它理論、方法
完全表現在生活上,就好像演戲一樣,演練出來給我們看。所以,這樣的教學真是圓滿到
了極處。
  四書就像這個樣子,《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孔老夫子、孟子就像善財童
子跟那個五十三位善知識一樣。你看,怎樣把學、庸理論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
待人接物,換句話說,孔老夫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這兩個人就彷彿是善財童子表演給
我們看,是中國人的典型、中國人的榜樣。中國人像什麼樣子?孔子是中國人,孟子是中
國人。我們學做中國人,就是以孟子、以孔子做為模範,學得像他那樣子。他們的德行實
在講不亞於小乘,他們的智慧超越了小乘,智慧跟心量超越了小乘,非常接近大乘。所以
從儒入佛,比從小乘入佛、入大乘好的太多了,這就是四書不能不念,沒有這個基礎不行
。自己修行尚且需要這個基礎,何況弘法利生要給別人講解佛法,你要沒這個基礎那怎麼
行?
  我在美國教學,我訂了七門課,這七門功課最低限度都要能夠背誦。七門功課裡面有
四書,要能背,不能背,沒有資格講經。我七門功課裡面,經是四種,《無量壽經》、《
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一部小乘經。經,三
部大乘,一部小乘。另外三種,《了凡四訓》、《感應篇》、四書,我選的這個七種,這
七種東西要不能念到熟透,沒有資格講經。你自己修行,不需要這麼多,經典裡選一種,
四書要讀,背不背沒有關係,你自己修行。要發心弘法利生,這個七樣是基本,我也是選
得少得不能少,沒法子再少,已經把標準降到最低的限度。這是同修們真正要知道,要真
正想發菩提心弘法利生,那就真要拼命去幹。底下說,「發菩提,信因果,誦大乘,皆自
利,唯勸進句,是利他,二利具備,固是大乘」。這個意思我們在介紹《疏鈔》的時候,
都給諸位同修說過了。我們再看後面「結歎」,後面的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一段經文必須要記住。我們想不想成佛?想成佛前面這十一句,三福,一定要修,
要認真修,不修成不了佛。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沒有一尊佛不守這個原則;換句話
說,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不修這個他能成就?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所以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管他是積德往生的,還是懺罪往生的,也要具足這三福。不具
足三福,你今天念佛,念阿彌陀佛,只能說結個法緣,這一生不能往生。這一生要想往生
,這個要記住,要依教奉行。
==
章嘉大師對於持戒非常重視。他老人家告訴我,持戒是你做到一條,叫持一條。
他沒有勸我,哪裡傳戒,你去受戒,沒有。他教我去遵守、去照做,
做到一條,你真正就受了這條戒。
大乘戒是從起心動念上結罪,比小乘還要麻煩,還不容易。
小乘,我只要形式上做到,真的就持戒了;大乘在起心動念。
大乘戒的根本精神就是自律。
因為起心動念是自己才知道的事,自己犯不犯戒自己心裡最清楚。
所以說起來大乘法是非常嚴格的。
但是我們是凡夫,起心動念完全清淨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這就是常常在自我檢點清淨。
從起心動念的懺悔慚愧,到身口意上逐步落實,這就是自律,就是受持大乘戒。
不過淨土法門持戒又有更方便殊勝的方法,
那就是以一句「阿彌陀佛」從念頭上來防非止惡,
把一切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或說把念頭釘在阿彌陀佛上,
那起心動念自然就純善無惡了,沒有比阿彌陀佛更善的了。
所以念佛就是持戒,完美的持戒。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1-27 00:5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27 20:32:00
阿彌陀佛!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9-01-27 23:0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1-27 23:3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