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索達吉堪布問答之交友篇

作者: Biwogo (非顏)   2019-01-27 08:41:37
◎問:應奉行怎樣的交友之道,與志同道合的同修成為情誼長久的朋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hc2.html
索達吉堪布:會不會交友的差別就在於是觀察朋友的過失還是注重對方的功德。無論與任
何友人交往,如果總是以審視的目光觀察他的缺點過失,對他的優點功德卻熟視無睹、視
而不見,並且在其他人的面前也是口若懸河地說他有如是如是的缺點,談論朋友的許多過
失。這種人就根本不懂得如何交友。
擅長交友的人則與之恰恰相反,即使明明看見對方的過錯,也會立即想到這不是別人的過
錯,而是我自己的錯覺。舉個例子來說,自己照鏡子時,面容會清清楚楚地現於鏡中,如
果看到眼睛瞎盲、滿面皺紋等缺陷,理應知道那顯然不是鏡子的錯,而是自己面部的缺陷

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應當懂得如何才能使自己與摯友的情意長久、始終不渝。如果在與道
友相處的過程中,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對方的功德上,那麼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會倍加慎重、
格外嚴謹,處處小心翼翼而不敢毫無顧忌為所欲為,因為深怕同修道友恥笑譏諷。反過來
說,如果自己的目光總是盯著道友的毛病,那即便自己的朋友是一位慈悲為懷的大菩薩,
他也不會對你起到一絲一毫的有利作用。因為自己只是一味地用刻薄的語言羞辱譏笑好友
,而內心從來未顧慮過如此也同樣會遭受對方的羞辱。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若是一位精通與道友和睦相處、關係融洽的修行人會常常將自己看
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而將道友視為是有優點功德之人。如何將自己看作有過失的人呢?
心裡應當如是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每一天煩惱的熊熊烈火都是彌天漫地,焚燒了
所有善業的妙樹,罪惡滔天的毒海洶湧澎湃,淹沒了通向解脫與佛果的大道,如此下劣的
我每一日裡各種煩惱惡業接連不斷地紛紛湧現,長此以往,毋庸置疑後世必然會下墮惡趣
,哪裡還有像我這樣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無所事事惡貫滿盈的人呢?假設能經常如此內
省自己的過失,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崩潰瓦解,也不會對好朋
友輕視怠慢。
如果發現道友的缺點毛病,也要如此想:我的這位善良仁慈的法友菩薩不可能會有這樣的
過失,肯定是由於自己的心不清淨所造成的一種錯覺。請你好好想想:我們對自己身上所
存在的那些暴露在外、顯而易見的缺點也不能發現,怎麼能一眼就看出別人含而不露、隱
藏在內的優點呢?怎麼能妄下斷言一口咬定說他人無有功德呢?
我們必須確定自己已能夠做到只見其德、不見其過,方可與道友進一步相互往來。瞭解了
如何交友以後,無論與任何法友交往,關係也不能過於親密,甚至密切到依依不捨、難解
難分的程度。倘若如此,在所有的法友中,就必然會有一位特別親密的摯友,隨之而出現
的狀況就是將道友分為和睦密切的一方與互不和睦的一方,以偏袒之心將法友分裂開來。
對親密的一方貪執愛戀,對不和的一方恨之入骨,與世間人的護親伏怨無有任何差別,這
實在是修行人最大的過患。
此外,也不應滿懷厭惡地說我與這位法友合不來,便與此人老死不相往來,拒彼於千里之
外。對法友僧眾應當一視同仁、和平共處,對他們滿懷敬意、彬彬有禮,自己舉止應當莊
嚴穩重,始終如一。所以,與任何人都長久保持一種不即不離的關係,也就是既不過於親
近也不過於疏遠。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山法寶鬘論》
◎問:交朋友時應如何取捨?怎樣才能交到對自己人生有利的“益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q1q.html
索達吉堪布:世間上的朋友,分益友和損友兩種。按照《論語》的說法,損友有三種:“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逢迎諂媚的朋友;友善柔,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
謗的朋友;友便佞,指善於花言巧語的朋友。益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指正直的朋友,不會有狡詐心和欺騙行,讓人有安全感、信任感;友諒,指誠實守
信的朋友;友多聞,指廣聞博學的朋友。所以,擇友要從這些方面觀察。
一個人能不能交到好朋友,關鍵也在自己。如果別人指出你的過失,你不但不生氣,還願
意認真改正,就能交到善友;否則,即便是真正的善友,也會逐漸遠離你。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弟子規另解》
◎問:初發心的在家人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交往圈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diw.html
索達吉堪布:華智仁波切曾說:“與貪心強烈的朋友接觸,會增長自己的貪心;與嗔恨心
強烈的朋友來往,會增長自己的嗔心;與具有信心的善友接觸,會增長自己的信心;與大
悲心增上的朋友交往,會增上自己的大悲心。”所以上師以前也經常教誡弟子:“大家最
好遠離人群,不要與壞人接觸,如果實在要與人接觸,也應該與有智慧、有悲心的人交往
,千萬不要接觸惡人。否則,凡夫心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容易被外境同化,久而久之,自
己也會變成惡人的。”
世間人經常處於煩惱深重、貪嗔痴充斥的人群當中,修行人可能相對好一點,大家共同的
目標就是調伏煩惱,雖然調伏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每個人的心態都是一致的。而在社會當
中,人們整天都被貪嗔痴所轉,除此以外生活基本上沒有實義。我們現在好不容易生起了
利他的菩提心,應該像獲得如意寶一樣百般愛護。倘若我們實在身不由己處於惡境當中,
也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護持自己高尚的人德,樹立正知正見的法幢,不然在世間八法的
巨浪中,你一定會被吞沒的。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可與之結交的良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vs8s.html
索達吉堪布:薩迦班智達曾說:“做事交友,依靠知恩報恩這一準則可推知所交往之人的
品格。”
正士對於他人的恩情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知恩、念恩、恆時不忘,但因緣時機尚未成熟
,苦於無法對恩人作回報;二是知恩、念恩,時機成熟便立即回報。
劣者受恩不報恩,也有兩種:一種是受別人恩澤,非但不知恩,反以為是自己的福報顯現
所得到的便宜,也就談不上將來報恩;另一種是不知恩,不報恩,甚至恩將仇報,對恩人
加以誹謗詆毀,顯盡內心惡劣的本性。
法王如意寶常以此理開示弟子:“要結交正人君子,知恩報恩;盡量忘記受恩不報反加損
害之人的惡行。”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格言寶藏論》
◎問:跟對方只是因為偶然的言語衝突,慢慢好像就成了不可調和的仇人。該怎麼化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5f2.html
索達吉堪布:在平時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將名聲、財富、成功、快樂、歡喜等如願以償
的事歸於自己,而將失敗、虧損、詆毀、謾罵等各種不願意接受的事推給他人。比如:事
情做得好,領導等表彰,就說是自己做的;事情做得不好,領導等批評,就說是他人做的
;坐車時,搶先坐在靠近窗戶的舒適位置;兩人同住一間房時,總先佔領靠近窗戶的床;
幾人共吃一盤菜時,總搶著吃好吃的東西……為什麼會將所有好事都歸於自己,而將所有
壞事都推給他人呢?這就是我執分別念在作怪。
而佛菩薩,即便是怨敵加害也沒有絲毫嗔恨心,一切苦難眾生都平等救護,其原因就是沒
有我執。因此,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淨化自己的身口意,消滅自己的我執。《入行論》
云:“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在了知愛自的眾多過患,
和愛他的諸多功德後,應該串習愛他而捨棄我執。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
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寂天論師亦云:“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遍歷大劬勞,
執我唯增苦。”既然執著自我會增長許多痛苦,那就應該按照《修心八頌》最根本的一頌
來行持,即:“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作為凡夫人,若人與人之間真的發生了不可理喻的事,比如:財產全部被對方搶光,父母
被對方殺害等,心裡肯定不願意與之共事。但並沒有這麼重大的事,只是語言稍微有一點
衝突,或互相有一些誤解,就像烏鴉和鴟鴞一樣,生生世世怨恨,或像不並存相違的水與
火一樣,水火不容,那就太不應該了,特別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修心利刃輪講記》
◎問:修行人應“隨順眾生”,這是否意味著,佛法修行人應盡量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來
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3a6.html
索達吉堪布:世間習俗大多是隨分別惡念而轉的邪法,並無真實合理性可言。現在人們共
許的法,到了另一個時代,也會被判為非法;本地人共許的合法行為,在另一地往往被評
為非法行。如果去隨順,只會讓人積累惡業,陷入更深的輪迴。
作為求解脫者,應當以佛法正理為根本,而不能盲目隨順世俗造輪迴業。當然,於經論中
雖然也強調過應隨順眾生,但其所指並非是讓修行者隨順世間造輪迴業,而是為了引導度
化世人,修行人在表面形象上,首先不應讓世人產生反感邪見,對此應仔細區分。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中觀四百論廣釋》
◎問:佛教徒怎麼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世故圓滑?人可以做到圓滑的同時又保持初心嗎?該
如何處世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c6h.html
索達吉堪布:世間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種層次或什麼身份的人,都可歸為比較低級卑劣和
具高尚品質這二類。前一種人的行為只是憑著本能和習氣的衝動而隨意行事,他們這種處
世方式與動物沒有什麼區別;而後一種人則是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他們不管是說話
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取捨是非善惡的準則來約束自己,時時以正知正念反觀自己,
這就是那種志行高潔之士。
劣心即是欺哄誆騙、損人害人以求私利不擇手段的發心,若無此心則是賢良人品的特徵之
一,但是不能認為只要自心清淨就沒有外來的違緣。自心清淨只能說明自己的修行不錯,
而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心都是如此,否則便有釋迦牟尼佛圓證佛果後,一切眾生都應成佛的
過失。因此,處世修行一方面要保持清淨的善心,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與修
行的順利,有必要多觀察別人的態度,警惕可能發生的障礙。
有些人沒得到任何證悟,卻好像對什麼都不在乎一樣,以“只要自己做得對,哪怕天翻地
覆也與我無關”的態度處世。所以他們往往在瀟灑自在之時被當頭一棍敲得懵頭轉向,吃
了虧還不知緣由,或被逼得走投無路,欲哭無淚,或是在蒙受損失之後,心不堪忍而破口
大罵,甚至拳腳相加,事前的那套處世哲理也不知忘到哪裡去了。
在弱肉強食的生物圈中,植食性動物自從來到世間後,其生命每天都要遭到猛獸的威脅。
因此它們在吃草喝水乃至休息,每時每刻都會提高警惕,絶不放鬆。同樣的道理,人在世
間也應小心謹慎地對待一切人或事,切不可隨意輕信惡劣之徒,而應培養自己察人斷事之
敏鋭的觀察能力,並於心中樹立起堅定的正知正見。
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能了知一切世間諸事,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定能遣除違緣,化解怨
恨,處理任何事情都會得心應手。靜心處世,以靜制動,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作為一個
高僧大德,除了精通佛法以外,還應精通世間法,這樣才能圓滿地處理弘法利生事業中各
類棘手的問題,以便善巧地引度被三毒煩惱燒灼得頭暈眼花的人。
五濁惡世的業感眾生,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也是學習殺盜淫妄的技術,所得的是聰明邪慧
世智辯聰,行為多不如法,以狡猾變化多端為處世圓滑的美稱。高僧大德為調化不同根基
的剛強眾生而有種種顯現,那是另當別論,但看他們的悲心和利生的宏大事業,虛空縱壞
也不會改變的,這是他們不共的應機方便,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凡夫肉眼,將聖凡相提並論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格言寶藏論》《君規教言論釋》
台灣菩提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