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1SNxXhLP 《地道建立》(88)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見第31頁倒數第6行,大乘見道解脫道的定義。
「從與〔大乘見道解脫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見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的障礙中脫
離的無漏智」,就是(1-2)「大乘見道解脫道」的定義。
「脫離」也可以理解為斷除,如此可改成「斷除與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見道無間
道自己份內的障礙的無漏智」。
大乘見道無間道的定義有二個部分,其中定義的第一部分「1.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
安住於空性的大乘諦現觀」,也可以加進(1-2)「大乘見道解脫道」的定義中,定義內
容就變成二個部分,但可以加也可以不加。
但是這跟無間道的情況不一樣,無間道是正對治,而解脫道則是從此障礙中脫離或是
已斷除此障礙,這樣的無漏智就是大乘見道解脫道。
要注意,大乘見道解脫道與大乘見道無間道一定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
底下要說明大乘見道無間道與大乘見道解脫道其實是同一個相續,而且是同一座根本
定,都是現觀空性,以空性作為所緣,只是在同一個相續中把它分成二個部分,一部分稱
為大乘見道無間道,一部分稱為大乘見道解脫道。
這二者也是因果(直接近取因與直接近取果)的關係,分成這二部分是因為,在大乘
見道無間道是正對治遍計的實執(見所斷),而到了大乘見道解脫道是已斷除見所斷(或
說從見所斷脫離)的狀態,等於同一個相續依其作用而分二個部分。
(大乘見道無間道)若予以區分,有大乘見道8智。這個也是在大乘見道解脫道的體性
上,以它的作用不同而給予8智不同的名稱,其實體性都是同一個。
8智與見道無間道的8忍,合起來就是一般所說忍智16剎那。8智的情況跟前面8忍的情
況一樣,是在同一個體性能夠發揮8個作用,所以安立8忍的名稱。大乘見道解脫道在同一
個體性上也有8個作用,所以安立8個名稱大乘見道8智。
見道(見道解脫道)8智,就是4個法智及4個類智,這與先前聲聞地的階段當中所說的
類似。大乘見道8智是「是等遍」(雖然有8個名稱,但是體性都是同一個,意義相同),
因為大乘見道解脫道本身就是8智。
小乘行者有漸斷所斷者與頓斷所斷者,而大乘行者並沒有漸斷所斷者,大乘行者一定
是頓斷所斷者,這區分要先知道。
如果照小乘漸斷所斷者來正對治及斷除見所斷,就需要有16個體性不同的8忍8智,譬
如他要對治欲界所攝的苦見所斷、欲界所攝的集見所斷、欲界所攝的滅見所斷、欲界所攝
的道見所斷,就必須依次用4個體性不同的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來對治。要
對治上二界所攝的苦見所斷、集見所斷、滅見所斷、道見所斷,就必須依次透過苦類忍、
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來對治。
若要斷除欲界所攝的苦見所斷、集見所斷、滅見所斷、道見所斷,就必須依次透過苦
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類法智這四個不同體性的智來斷除。若要斷除上二界的苦見所斷
、集見所斷、滅見所斷、道見所斷,則必須依次利用四個不同體性的類智,苦類智、集類
智、滅類智、道類智,所以小乘漸斷所斷者的8忍8智有這16個不同體性。
頓斷所斷者只要2個就夠了,不管是小乘的頓斷所斷還是大乘的頓斷者都一樣,小乘
是透過小乘的見道無間道(正對治見所斷),大乘是透過大乘見道無間道,這個無間道就有
8忍的作用,可以對治8個見所斷。同樣的,如果是小乘的頓斷所斷只要透過1個小乘的見
道解脫道,就可以斷除8個見所斷。大乘也一樣,只要透過1個大乘解脫道,就可以斷除8
個見所斷。亦即見道無間道體性雖然只有1個,但是可以有8個不同的對治作用,見道解脫
道體性雖然只有1個,但是有8個斷除的作用。
(1-3)「不是『大乘見道無間道』與『大乘見道解脫道』之任何一個的大乘見道根
本定智」,有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