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心怎麼個發法?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因。我國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
為正行,發心為助行。兩者相左」。這兩派主張不一樣,兩派說的都有道理,蓮池大師在
《疏鈔》裡說,「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他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
先決的條件是你信不信、願不願,「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說得好,比蓮池大
師講得還清楚、還明白。
下面這是念老說,「今崇」,崇是崇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之宗」,這樣
很好,「正是雙取兩家,復又攝歸名號,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且此八字,展之則為徹
悟禪師之教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約之則為蕅益大師所倡之信
願持名」。這個徹悟禪師四句話十六個字說得好,我們如果真正為了生死、出輪迴,那就
不能不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個發法?就是後頭兩句,「以深信願,持
佛名號」,這就是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就是往生淨土。約之,簡單的說,就是蕅益大師在
《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信、願、持名。
「《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宗」,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並且說,「信願持名為一
經要旨」,重要的宗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是真實智慧,沒有信願,持
名做不到;不持名求往生,這個信願功德就唐捐了、落空了。所以大師說「得生與否」,
能不能往生,「全由信願之有無」,這句話重要;「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不是
說你念多少,是說你功夫的深淺,功夫深淺在於你的心清淨、平等、覺。功夫之淺是清淨
,清淨是什麼?心裡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執著,真放下了。真正知道這個世間六道
輪迴太苦了,知苦。
讀到淨宗經典,這是世尊以無盡的慈悲,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謊言,決定
不是欺騙我們的,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他不騙我。像瑩珂一樣,佛告訴他,你還有
十年陽壽,瑩珂跟阿彌陀佛說,我十年陽壽不要了,現在跟你去。佛就答應他了,好!三
天之後來接你。佛留三天讓他積功德,他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別人一看相信了。連他念
三天三夜都能往生,何況我們!為什麼?瑩珂是破戒的法師,造作惡業的法師。他三天三
夜,怎麼樣把阿彌陀佛念來?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就是
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切願,一心專念」。不是真心懇切的願望不能感動,真誠心能感動
人,決定不是假的。
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的深淺,這個深就是深心。清淨心是最淺的,平等心是高一個層次
,覺心是最高的,覺是什麼?覺是覺悟,清淨、平等是定。這個問題怎麼修法?就是放得
下。最難放下的,親情、恩情,最難放,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所以經典上一再教導我們
諸法實相,這一切法的真相要了解,真相是什麼。真相,一切現象全是虛妄相,全是一場
夢,醒了之後痕跡也找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這一切生滅法全是假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真正知道了,不能把這一切萬法放在
心上,這就對了。那把什麼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
一切世間法、世俗法並不妨礙修行。我們在前面學過無住生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大乘教裡頭常說的,真誠心、深心、大悲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
真誠心就是真心,深心跟慈悲心是真心的作用,一個是對自己的,一個是對別人的。對自
己叫深心,對別人的叫慈悲心,用慈悲待人,用深心克己。深心是什麼?《無量壽經》的
經題「清淨平等覺」,要用這個心對待自己。清淨不受染污,平等心不為動搖,別人冤枉
你,別人毀謗你,你聽了生不生氣?如果一生氣,你被他動搖,你就錯了。要怎麼樣?聽
了之後笑笑,沒事。想一想,他毀謗我,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誤會,笑笑
,絕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動搖了。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菩提
心是不動的,這就深,深度。再深,再深就本心就現前,真心現前了。真心是覺而不迷,
這個多快樂!對待人一片慈悲。
這菩提心大乘經上講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日常生活當中要用上。不
被外面境界所轉,能轉外面境界,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所以修
學佛法頭一個,就是教你發菩提心。淨宗發菩提心格外的嚴格,為什麼?真為生死,不為
別的。人在世間,最大的一樁事就是生死,其他,六道裡頭其他的五道,了生死出三界都
不容易,唯獨人道。為什麼?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天人樂多苦少,他沒有覺得他苦
,不容易覺悟;惡道苦多樂少,也不容易覺悟。只有人道,苦樂一半一半的,所以菩薩成
佛一定是在人道。天道裡面,諸佛菩薩不以佛身去度他們,以菩薩身、用聲聞身,就是阿
羅漢、菩薩,唯有人道裡頭能見到佛。畜生道亦如是,佛菩薩在畜生道裡現身現同類身,
所以畜生見不到佛菩薩。
佛菩薩慈悲,永遠不離開苦難眾生,佛菩薩對眾生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恩
德是一世,佛菩薩生生世世。我們不覺悟,我們不成佛,他都不捨棄我們,無論在哪一道
,常常追隨著。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明瞭,明
瞭就會生感恩的心,就會勇猛精進,為什麼?我不認真學習,我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父
母,對不起老師。我成就了,連列祖列宗都沾光,為什麼?你往生到極樂世界,祖宗在哪
裡你一眼就看到了,你就會有緣去幫他忙,去引導他念佛求生淨土。
三、發菩提心之後要深信因果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這
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三心我們一看就知道
,這三心是菩提心。我們看念老註解。「又《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是
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自己;第二條三句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還是為自己;第三條裡頭,「發菩提心,深信因
果,讀誦大乘」,為自己,成就自己;最後「勸進行者」,行者就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人,
要去幫助他,要勸導他勇猛精進,幫助他提升。所以這頭一條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
後要深信因果。
這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大乘菩薩,難道菩薩不相信因果嗎?
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太多了!如果知道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大家都很容易成佛,很快速的成就了,哪裡要三阿僧祇劫?哪裡要
無量劫?所以才悟出這個因果專講念佛,不是一般因果。菩提心發了,三乘菩薩就發了,
但是他不相信這個因果,這是難信之法,不相信淨土法門。縱然淨土的經典他學過,他也
打了很多問號,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起了個什麼觀念?錯誤觀念,這是佛對一般根機淺
薄的人安慰的話,不是真的。這就懷疑了,他的機會就錯過了。所以要深信因果。
==
淨宗發菩提心格外的嚴格,為什麼?真為生死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4-24 22:07:00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4-25 00:07:00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4-25 14:3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9-04-26 07: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4-25 06:07:00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4-25 08:07:00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4-25 22:3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9-04-26 15:56:00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人身難得今已得~看破放下~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人身難得今已得~看破放下~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