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畧要法》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諸法實相觀者(由勝義理智量思惟觀察諸法的究竟存在方式),當知諸法從因緣生,
因緣生故不得自在(因為緣起,沒有不依賴、不觀待他者,諸法不可得由自己的力量成立
起來自己的體性,因為緣起故),不自在故畢竟空相(諸法本身找不到由自己方面成立存
在的緣故,因此諸法的實相是極無自性的緣起畢竟空),但有假名無有實者(諸法究竟存
在的方式,僅僅是由名言識觀待施設處名言安立,尋找施設義不可得絲毫的實有自性)。
若法實有不應說無,先有今無是名為斷(並不是說,原先是自性有然後變成自性無;
若原先是自性有,後來變成自性無,或原先是實有的,後來成為不存在,這樣就成斷見)
。不常不斷,亦不有無(沒有自性實有的常,也沒有自性實有的斷;沒有自性實有的有,
也沒有自性實有的無;沒有自性實有的生,也沒有自性實有的滅),心識處滅言說亦盡(
內心由通達空無自性的正理,遮除自性實有的戲論,所通達的空性是無遮,聖根本定智唯
有如水入水般證得法性的究竟實相,沒有任何名言識的二現戲論),是名甚深清淨觀也。
又觀婬怒癡法(婬怒癡=貪瞋癡)即是實相(有境心識的究竟實相同樣是不可得自方成
立)。何以故?是法不在內(心不是內在的自性實有)、不在外(心也不是遠離蘊體之外
與蘊異體而有),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心若是內在實有的自方成立,則不需要觀待
外緣);若在外,則無所住,若無所住,亦無生滅(心若是離蘊而有的他異,自相續的補
特伽羅就沒有依賴觀待的施設處,補特伽羅如果不是依賴觀待施設處的身心蘊體安立、心
也不是依賴觀待補特伽羅而有,心就會成為與蘊體性異的不具生滅的獨立實有),空無所
有清淨無為(所以,心也是無自性,諸法不是自性成立的一,也不是自性成立的異,以心
為有法,遮除空性所遮有自性的那分無遮,即是心的究竟實相),是名婬怒癡實相觀也。
(煩惱的顛倒心識同樣是無自性,沒有不依賴、不觀待他者,了知煩惱的所緣並不在
具有自方成立的自境上,所貪、所瞋的對象並不是自性實有,不是自性有、自相有,那麼
貪瞋的基礎自然消失,煩惱自然獲得對治。無自性的道理,可以從對境思惟、可以從有境
思惟,瞋者、能瞋心及所瞋事之間,互相依賴、互相觀待,所以瞋者、能瞋心及所瞋事本
身皆無自性,自性空、自性相無法成立、諦實不能夠成立,因此,只要思惟遮除自性實有
的空性,即是對治煩惱,即是從根部將貪瞋等煩惱的非理作意拔除。)
又一切諸法畢竟清淨(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是極無自性的畢竟空,因為緣起故),非
諸佛賢聖所能令爾(諸法究竟實相的自性空,並非是諸佛所作,亦非是餘人所作,不論如
來出世或未出世,諸法的究竟實相本來就是極無自性戲論的畢竟空)。但以凡夫未得慧觀
,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凡夫未通達實相的智慧,無明障翳所見諸法為自相成立,並且
執諸法為自相成立)。得實相(證得無自性的智慧)者觀之,如鏡中像,但誑人眼,其實
不生,亦無有滅(諸法並不會有自性有、自相有的生,也不會有自性有、自相有的滅)。
如是觀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靜實相不生邪者(深入思惟觀察了義的實
相,不生邪解,不墮自性有的常邊、不墮完全無的斷邊),即便可得無生法忍(無生也就
是無自性生,獲得通達諸法無自性生的清淨正見的忍可,勝義中自性不能夠成立,名言中
自性亦不能夠成立)。此法難緣,心多馳散,若不馳散(掉舉)或復縮沒(沉沒),常應
清淨其心(五蓋是獲得禪定與智慧的障礙,應該經常遠離五蓋的掉舉與沉沒)了了觀察。
若心難攝當呵責心:「汝無數劫來常應雜業無有厭足,馳逐世樂不覺為苦,一切世間
貪樂致患,隨業因緣受生五道,皆心所為,誰使爾者?汝如狂象,蹈藉殘害無有物制,誰
調汝者?若得善調則離世患。當知處胎不淨,苦厄逼迮切身猶如地獄。既生在世,老病死
苦憂悲萬端不得自在;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著?」如是種種呵責其
心已,還念本緣(覺察到忘念時,思惟無常及由業和煩惱不由自主結生相續的過患,對治
貪分的掉舉,還復憶念安住原先希求佛果菩提,由勝義理智量觀察諸法實相的所緣境)。
心想住者(內心安住所緣境,前念安住、後念亦繼續安住,相續作意專注一趣朝向觀
察究竟實相所通達的所緣境,調伏掉舉與沉沒為主的五蓋),心得柔軟(調伏五蓋的粗重
,獲得定心輕安猗息的柔軟),見有種種色光從身而出(緣起有),是名諸法實相觀也。
欲生無量壽佛國者,應當如是上觀無量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