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745經 從空入處修七覺支

作者: Samus (阿建)   2019-09-11 22:00:39
原址: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745.htm
北傳:雜阿含745經 南傳:無
關涉主題:實踐/從空入處修七覺支 (08/19/2016 08:04:22 更新)
雜阿含745經[正聞本942-945經/佛光本757經](覺支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
  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註解:
1.
(1)「修習」(bhāveti,原意為「使有;使存在」,名詞bhāvanā),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開發;發展」(develops, 名詞development),
或「默想的開發;禪修」
(meditative development, AN.8.36)。
2.
「向於捨/捨於進趣(SA);趣至出要/願至非品/趣非品/趣向非品(MA);捨諸惡法/求出要
(AA)」,南傳作「捨棄的圓熟」(),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解開上成熟」(maturing in release, SN.45.2),
並解說「捨棄」(vossagga)有雙重含義:「永捨之捨棄」()與「躍進之捨棄」(),
前者是捨斷雜染:從練習毘婆舍那的「彼分」()到出世間道的「斷」(),
後者是進入涅槃:由練習毘婆舍那時傾向它(),以及在聖道中作為所緣()。
捨斷雜染而進入涅槃,就是「捨棄的圓熟」。
而「捨棄」()與「斷念;定棄」(),在詞源與含意上是緊密關連的,
但用在《尼科耶》中,一個細微的差異似乎將它們分離。「斷念」主要用在毘婆舍那階段
,對所有有為法經由洞察無常而積極消除雜染,發生在「安那般那念」的
第十六階(參看SA.803),「捨棄」則用在聖道成熟,可能意味著完全放棄所有執著的
最後狀態,因此在意義上與涅槃緊接。
3.
空無邊處:
另譯作「空處、空處定、空處住、無量空處、無量空入處界、無邊空處、無色空處、空入
處、空無量入處界」,以無邊之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
感想:
空入處是比較高深的定境,而就算是高的定境,也要搭配合佛教的核心精神: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這四點來修。
依遠離,依無欲我想到生活的案例,譬如我有工作、論文尚未完成,就算我偷懶,
隱形的壓力也逼著我,是一種苦,但我必須知道苦的現象與原因才能遠離苦,
並離開偷懶的欲。
作者: Samus (阿建)   2019-09-13 10:54:00
感謝C大補充經典看法,我的看法只是經驗而已,非嚴肅討論^^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9-12 22:30:00
經典說的遠離常指遠離惡不善法,惡不善法是十不善業道,離欲是指離貪欲,十不善業道中的意三不善包含貪欲,不善業所攝的貪欲是粗猛的貪,對於非己物貪求想佔為己有的貪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9-09-12 12:20: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