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白骨觀、安那般那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4-10 00:07:52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810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2/11農曆十一月十六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在古印度的金剛跋求摩河畔的一處名為薩羅梨的森林中落腳。當時
,阿難尊者獨自一人在僻靜之處禪修,他在禪修時想到一個問題:是否有一種修行方法,
只要經常、專精並深入修行這一個方法,便等同於令四念住的修行圓滿,也等同於令七覺
支的修行圓滿,最後令「明覺」與「解脫」二法也成就?
於是,阿難尊者從禪座起身,來到佛陀的面前,他跪在地上,對佛陀稽首頂禮,然後
起身退坐在一旁。
阿難尊者問佛:「世尊,我想到一個問題:是否有一種修行方法,只要經常、專精並
深入修行這一個方法,便等同於令四念住的修行圓滿,也等同於令七覺支的修行圓滿,最
後令『明覺』與『解脫』二法也成就?」
佛陀告訴阿難:「確實有這樣的一個修行方法。這一個修行方法就是『安那般那念』
,只要能經常、專精並深入地修行,便等同於令四念住的修行圓滿,也等同於令七覺支的
修行圓滿,最後令『明覺』與『解脫』二法也成就。
為什麼經常、專精並深入地修『安那般那念』能同時令『四念處』都圓滿成就?
當一個比丘前往山林、或去樹下、或去空曠之地等無人的僻靜之處,他盤腿而坐,挺
直身體,保持正念,念念相續分明,他清楚地覺知並且不刻意去控制自己的呼與吸,當吸
氣長時,他清楚地覺知『吸氣長』;當呼氣深長時,他清楚地覺知『呼氣長』。
不管呼吸是長或是短,只需清楚、客觀與輕鬆地覺知這些身體的動作與反應,不要分
心與走神。乃至當呼吸漸趨微細,身體仍會有律動與起伏,但不是去緊盯或凝視這些身體
的動作或起伏,只需清楚、客觀與輕鬆地覺知全身的動作與反應,不要分心與走神,清楚
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也就是把自己當成旁人,把自己抽離出來去客觀地覺知自己的呼與
吸,如果還有其他異於呼吸的身體反應,那麼也同樣比照對呼吸的覺知,去清楚地覺知這
些身體的反應,若能安住於這樣的覺知,就是四念處的身身觀念住。
如果『安那般那念』的功夫夠深,在呼與吸的過程中就會有『喜』與『樂』等覺受的
產生,這時內心仍有能清楚覺知呼吸的『感受』等心理活動【原文:心行覺知】。如果還
有其他不同於『喜』與『樂』的覺受產生,那麼也比照同樣的覺知去清楚覺知這些不同的
感受,以上的心理活動就是『受』,若能安住於這樣的覺知,就是四念處的受受觀念住。
如果『安那般那念』的功夫夠深,在呼與吸的過程中禪修者可以覺知到『喜悅』、『
統一定境』,以及能從貪、瞋等執取中已脫離自在而仍繼續吸氣與呼氣的『心解脫』覺知
,如果還有其他不同於以上的心境,那麼也同樣比照以上的覺知去觀照,若能安住於這樣
的覺知,就是四念處的心心觀念住。
如果『安那般那念』的功夫夠深,在呼與吸的過程中禪修者可以進一步觀照諸法無常
,在心平等與寧靜的狀態下,斷除、捨離、滅盡貪與瞋等煩惱而持續呼吸,若能以觀智清
楚地照見內心的貪愛、五蓋等各種憂悲煩惱都已捨斷與滅盡,就是四念處的法法觀念住。
  以上,就是專一修持『安那般那念』的方法能同時圓滿四念住修持的理由。」
阿難又問佛:「我明白了。請問,為什麼修四念住能同時令七覺支圓滿呢?」
佛陀對阿難說:「先以比丘修持四念住中的『身身觀念住』為例,若能做到繫念安住
而不忘失的程度,這時,他可以打鐵趁熱進一步去修七覺知中的『念覺知』,如此便等同
於令『念覺支』的修持圓滿。
當『念覺支』的修持已圓滿,便可繼續對於『法』選擇、思量,這就是『擇法覺支』
的修持;
當對於『法』已選擇、分別、思量,便可更上一層樓精勤修行,這就是『精進覺支』

當精進修持之後,心便歡喜,這就是『喜覺支』;
當歡喜之後,便達到身輕靈與心安適的境界,這就是『猗覺支』;
當身輕靈與心安樂之後,便得三昧(禪定),這就是『定覺支』;
當『定覺支』滿足之後,貪憂則滅,得第四禪的平等捨心,這就是『捨覺分』;
以上,就是從四念住的『身身觀念住』下手修行,單一從『身身觀念住』切入便能滿
足『七覺支』的全部修持;
而四念住中的『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也都各自可以單獨
圓滿『七覺支』的修持。」
阿難尊者對佛說:「我明白了。請問,為什麼修『七覺支』能滿足明覺與解脫?」
佛陀解釋:「先以七覺支中的『念覺支』為例,假設比丘在修『念覺支』的過程中他
可以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這時便可滿足『明覺』與『解脫』的成就。
其餘同樣以此類推,當比丘分別在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
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等的過程中,都各自可以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
於捨,都各自可以成就『明覺』與『解脫』。
阿難,以上就是法與法之間有其相關性、法與法之間互為因緣、法與法之間彼此互相
幫助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其他的十三種修行方法都法法相通,只要一門深入,一法專精,都能按
部就班依序增進,最後達到圓滿的成就。」
阿難尊者聽聞佛陀以上所說的開示,心生歡喜,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boZak3e.jpg
原文/
雜阿含81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
  「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
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
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
  「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
  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
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
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
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
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
;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
受隨身}[隨受]比思惟。
  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
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
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
滿足。
  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

  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
進覺分滿足。
  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
  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
  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
  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

  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
  「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
  「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
…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
  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
,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20-04-10 16:24:00
sadhu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04-10 17:22: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