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玅境長老|如何往生阿彌陀佛國(一)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6-07 13:14:17
如何往生阿彌陀佛國(一)
玅境長老
1998年於台南普願講堂
我們佛教徒常常地有集會,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坐禪,這件事非常地重要。我們相信了佛
法,我們也願意學習佛法,也願意精進地用功,這件事是什麼事情呢?這件事是創造新生
命的開始。我們若不相信佛法,我們不學習佛法,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我們若是肯去閱讀
經論,從經論上佛菩薩的開示中,我們才知道人生是苦,我們不滿意這個苦惱的生命,我
們願意遵循佛陀的教導,重新創造一個滿意的生命。我們現在集會念佛也好,坐禪也好,
讀經也好,拜佛也好,都是做這件事的。但是也有的人他不參加集會,他自己獨在一處用
功,這也很好,也是非常值得讚歎的,但是參加大眾的集會用功,在我們初開始用功的人
來說非常地需要。
用功這件事,不管你是念佛也好,你自己坐禪也好,大家在一起,它無形中有一種力量,
使令你不敢懈怠。若是你一個人單獨住在一個地方用功,如果你是初發心的人,你可能有
的時候精進,有時候懈怠,因為不感覺到誰知道,你自己知道嘛,自己可以自由的。若在
大眾裡,你不可以隨便的,它無形中有一種力量,使令你這個心就是要努力,要攝心不亂
的。所以照理說,就是已經在佛法裡邊修學程度高了的人,他自己用功可以,我們初開始
的人不可以,還是在大眾裡比較好。
我剛才這一段話的意思,也就是我現在想要講的一個大意。我們用功修學佛法,是受到我
們對於佛法的認識的程度的影響,也就是學習了佛法以後,從佛法中得到的智慧,對於人
的生命的認識的程度的影響。如果你認識得很深刻,你用功也就會深刻一點。如果你認識
得不夠程度,那就有的時候可能用功,有的時候就不用功了,就是這樣子。
現在我們簡單地說「苦」這件事,「人生是苦」這件事。苦惱,感覺到苦惱這件事,我們
如果是把心靜下來,深入地思惟,就會發覺這裡邊的原因,為什麼會苦。本來我們小孩子
可能不懂事,那麼到學校讀書,然後到社會做事,年紀漸漸大了、知識成熟了,應該明白
多少的,但是還不一定,也還不一定。我們從佛經上、佛陀的開示上,那就容易明白了。
佛在世的時候,對這個比丘,已經出了家,在寺廟裡邊隨佛修學聖道的人,或者比丘、或
者比丘尼,佛對他開示。佛問他:「遠遠的這個樹林裡邊,這個樹被人砍掉了、偷走了,
你心裡面有什麼感覺?」「我心裡沒有感覺。那棵樹離我很遠的,也不是我的,他把那個
樹砍走了、偷走了,我心裡面沒有什麼事。」說是:「如果這個賊若來了,把你的衣服偷
走了,你日常托缽、用飯的這個缽偷走了,你心裡怎麼樣?」說:「那我心裡不舒服。」
「那麼這兩件事你想一想,為什麼那個人偷走了多少樹,你心裡沒有事;若偷走了你的衣
服、你日常用的缽,為什麼心裡會不舒服呢?」這個比丘不能回答。然後佛回答:「因為
你對這個衣服有執著,有愛著。你對於那個樹,那個樹是很遠的山上的樹,它也不是你的
;如果是你的樹,也可能有問題。不是你的樹,所以也沒有事,你對它沒有愛著心,所以
你心裡面不感覺到苦。」佛這樣開示這個比丘。
這件事開示得非常地深刻,雖然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但是這個意義非常深刻。我們用佛這
樣的開示來反省我們自己,只要是你沒得聖道,大家都是一樣的,不管出家、不出家。我
們日常生活,比如說是到這個殯儀館,我們看見一個大城市裡面那個殯儀館天天有人死掉
了,但是那個人我也不認識,我心裡沒什麼。若是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哥哥、我的
弟弟、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我的親愛的人若死,這可不行,這心裡痛。道理是一樣的,
就是你只要是有愛著的,那心裡就痛。你若是一變動,不如你意就是痛苦。與你完全沒有
關係,你心裡面不執著的就沒有這件事,心裡沒有痛苦。
我們學習了佛法,我們對於苦惱的事情,苦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我們實在來想一想,
我們也不感覺滿意。我們自己反省自己:我對於我的生命,我的這個身體滿意不滿意?每
一個人自己想一想。我感覺可能很少的人說「我對我的身體滿意」,我看這樣的人不多,
多數對自己都不滿意。但是你不滿意,你能棄捨它嗎?不能棄捨的,你不能棄捨。那麼從
這個地方看,既然對於自己的生命不滿意,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
,令你滿意的地方也不多,也有的滿意。比如說書法家,他天天練字,練到多久了以後,
哦!他那個字達到一個高水平了,他心裡歡喜;這個字寫得好,自己心裡歡喜。畫一張畫
畫得滿意,心裡歡喜。但是也有敗筆的時候,也會這樣子,這是說成功了的人。沒成功的
人,自己看自己的字,一百個字一百個字都不及格,看書法家的字就是寫得好。這是舉這
麼一個例子,日常生活的事情多數都是不滿意的,我們一般人對於自己所遭遇到的事情,
多數是不滿意。
我們看見的那個成功的人,他們所遭遇到的事情,他們也不會感覺完全滿意的,也是苦。
所以人生是憂苦時多,安樂時少——我們這樣的生命我們不滿意。我們若不接觸佛法的時
候,我們無可奈何,就是這樣子就過去了。若是我們學習佛法,哦!佛陀說重新創造你的
生命,你創造一個滿意的生命。我們得到這個消息心裡快樂,「我有希望,我可以有更好
的生命!」這是佛陀的大慈悲、大智慧境界。
社會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來了的時候,要自殺!「殺了以後,我若是死掉了以後就不苦
了,同這個苦就分離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情。這個苦,我們剛才說了,苦的原因是你
心裡面執著你才苦的,你若想離苦,就是心裡不執著才能不苦。所以阿羅漢翻到中國話,
翻個無著,阿羅漢他不苦,他不苦了,他就是不執著了。
我們很多人都讀《金剛經》,《金剛經》上有一段,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我於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我在那個時候有我相、人相、壽者相,應生
瞋恨。我們用個白話來講就是,因為你若不執著,這個人用刀割截你的身體,你不感覺痛
苦;你若是執著的時候,執著這個身體的時候,用針扎一下你都受不了。所以,著、無著
就是苦和不苦的關鍵,就在這裡。我們讀《金剛經》也好,讀《大般若經》也好,讀這《
寶積經》,讀《華嚴經》,讀《法華經》,其實裡邊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若想解脫一
切苦,就需要學習這個無著。你學習這個無著成功了,苦即不苦,在苦裡面心裡也不苦,
當然不在苦裡面更是不苦。
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中國的佛教是怎麼個情形呢?我們中國佛教現在不是學習無著
的那個法門,我們是學的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到阿彌陀佛國的時候,無有眾
苦,但受諸樂,實在是那麼回事。這個我們不要誤會,到了阿彌陀佛國,因為阿彌陀佛的
那個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行莊嚴,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的願行莊嚴
,明白一點說就是阿彌陀佛和諸上善人共同清淨的業力創造的極樂世界。因為那個是清淨
的功德的業力創造的,所以「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這個世界不是,我們這個世界
,每個人都願意自由,我願意貪就貪,我願意瞋就瞋,我願意殺就殺,願意盜就盜,殺盜
淫妄,天天都是這樣做,所以我們共同的業力創造的世界,那就非苦惱不可。
我們不學習這個無著的法門的時候,我們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實在和學習無著法門
這句話,明白一點說,學習般若法門就是無著的法門。我們念阿彌陀佛和那個有點差別,
就是到阿彌陀佛國的時候,阿彌陀佛為我們說般若法門,也還是學習無著法門。
我們學那個《觀無量壽佛經》,那個下品下生,他生到阿彌陀佛國去以後,十劫,這蓮花
開了,觀世音菩薩為他說諸法實相的法門來滅他的罪。所以從《觀無量壽佛經》上看見兩
件事:一個是帶業往生這件事,因為你到了阿彌陀佛國,觀世音菩薩為你說般若法門、實
相法門滅罪,足見就是罪帶到阿彌陀佛國去了。帶業往生,這是一件事。第二個,在阿彌
陀佛國的時候是要學習般若法門來滅罪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這裡學般若法門呢?要到
阿彌陀佛國去學般若法門?在這裡學習般若法門難,學習般若法門不容易,學習般若法門
很難。到了阿彌陀佛國學習般若法門容易,因為我們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都有信心,因為他們是過來人、是聖人,他們有廣大的智慧、神通、道力能隨
機說法,我們聽起來順耳,歡喜聽。
另外一個原因,我們身體不同了。我們在這裡這個四大假合的臭皮囊有很多的障礙,到了
阿彌陀佛國蓮花化生的時候無障礙,那個身體清淨。到阿彌陀佛國,還沒有修行,已經有
五種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但是漏盡通不可以,漏盡通你
一定要修行才可以。這前五通,就是阿彌陀佛國那個人那個身體,當然是阿彌陀佛大慈悲
的願力,加上你在娑婆世界的時候修這個信願行,念阿彌陀佛,我們供養三寶,做種種功
德,到了阿彌陀佛國這個蓮花化生醞釀出這個身體,和現在我們在娑婆世界的身體完全不
同了,那個身體是能順於修道。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一定,有的時候頭疼,有時候肚子疼
,你想要修行不能修行,要去看醫生。你不看醫生,你想靜坐一會兒不可以,你想拜佛也
不可以,這個身體不是完全能聽你招呼的。所以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有的時候「你是
我」,但是不行,不聽你招呼,你不自在的。
我剛才說,你若不執著就沒有苦;你若執著,這苦就從這裡開始了,很簡單。但是你想要
心裡不執著,還是不行,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那麼容易辦得到的。我們讀這個《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這麼意思,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執著了。「度一切苦厄」,這一切苦的境界都超過去了,這苦的
境界不能苦惱你,那是聖人的境界了。我們凡夫是辦不到,非要執著不可。我們若是從這
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學習這個無著的般若法門,我們如果不再念佛的話,就是沒有希望
度一切苦厄了,就是沒有希望了。
這件事,我們若是心平靜下來觀察這件事的話,那你應該想一想:這件事非常地平等,不
管是你是男人、你是女人,你是小孩、你是大人,你是有學問、你是沒有學問,你有權力
、你是沒有權力,你是一般的職員、你是董事長也好,都是一樣的,你有執著,你就有苦
,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若是對於這個苦,我們想要解脫這個苦,我們想要得到一個不苦
惱的生命,釋迦牟尼佛這樣告訴我們了,我們若相信這件事,我們願意這樣做,那你就要
精進地或者是學禪也可以,或者是精進地念佛也可以。
念阿彌陀佛這件事,我們也可以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念佛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呢?
其實說起來也是很簡單。說起來很簡單是怎麼說呢?只要你能願意往生,就能往生。
我在學校裡讀書的時候,有一天那個老師來,考試這一天,「你要多少分,我就給你多少
分;你要一百分,我給你一百分;你要六十分,我就給你六十分。」我當時心裡想:我要
一百分,你就給我一百分?後來才明白,你要多少分就表示你答覆那個卷子,你完全都答
覆得沒有錯誤,那就表示你要一百分,是這麼叫做要一百分。不是說不管你答覆得好不好
,「我要一百分」,不是這個意思。
現在我們明白一點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都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國。我們可以問:怎麼樣
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呢?就是你願意往生就能往生,也很簡單。什麼時候呢?就是臨命終
的時候,你那個時候,《阿彌陀經》說得很清楚,心不顛倒。心不顛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們不必講得很高,就是我這個時候心裡很明明了了的,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國,我這
個時候心裡還能做得主念阿彌陀佛;一方面念阿彌陀佛,一方面願生阿彌陀佛國,就能往
生,就是這樣子的。
若這樣說,「那好,我不要念佛,我就臨命終的時候念佛,我願生就可以。」不可以!你
平常若不念,你到那時候念不來的,你念不來,因為臨命終的時候,可能是有病痛,這個
痛苦惱你,使令你心裡亂,佛念不來。你念不來,這是一個困難。第二個,臨命終的時候
,你同你的財富要分開了,你心裡歡喜嗎?心裡可能苦惱。和親愛的人要離開了,心裡面
還願意念佛嗎?所以多數的人要顛倒、糊塗了,不願意念佛了。
所以我們說「你願意往生就能往生」,到那個時候你不願意,那時候你不願意了。不要說
那個時候,就是生存的時候有一個因緣......我曾經問過一個女居士,我說:「你的女兒
學校畢業了,社會上做事,或者是認識一個男朋友要結婚了,離妳幾千里以外要走了,妳
心裡感覺怎麼樣?」說:「我心裡感覺難過。」這個女居士她說:「哎呀!我同我親愛的
女兒分開了,心裡難過。」這還不是死亡要分開,只是生存的時候,她走了隨時有可能回
來看看母親,自己也可能去看看女兒。若在死亡的時候,可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若是發心念阿彌陀佛,你若是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國去,你要預先想好這件事。你
要生存的時候常常地念佛,念阿彌陀佛的這個念力不斷地栽培、不斷地栽培,慢慢地有力
量了,念阿彌陀佛這個念力有力量了,其他的妄想不進來。要有力量!這是臨命終的時候
心不顛倒的一個條件。
第二、還是很重要的,你在平常念佛的時候,你多少要讀讀佛經爭取智慧,要看開一點。
你生存的時候要看開一點,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心裡不罣礙。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你平常看
開了,臨命終的時候心裡面也不顛倒、不糊塗。你平常念佛使令心裡相續不間斷清淨地念
佛,養成了一個力量,臨命終雖然有病,這個病不能影響你,你心裡面還能保持正念。這
個時候,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願生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就來了,放光接引,你就成功了

所以平常你念佛的時候,平常念佛的時候你要注意,心不要亂。所以《阿彌陀經》說「執
持名號,一心不亂」,你一定要這樣做,要努力地這樣做,這是第一個條件,這個條件你
自己要準備好。第二個條件,要看開一點,看開一點。
所以我認為,你不是學習般若法門,你也要學一學,從經論上得到一些智慧,你常常思惟
,思惟世間上是無常的,「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四
句話你常常思惟,思惟久了,你就能看開一點,把自己內心的這個愛減輕了,損之又損之
。要達到無損那是太高了,只要輕一點,那你臨命終的時候,加上有你念佛的好朋友來幫
助你念佛,你自己也努力,就有希望能往生了。
我剛才說,我們佛教徒不管你是坐禪也好,你是念佛也好,你讀經也好,都是重新創造一
個如意的生命,做這件事。但是我們做這件事的這個辦法是念阿彌陀佛,是念阿彌陀佛名
號,修淨土法門。修淨土法門還有一個意思,佛在世的時候這些阿羅漢,他們不是念佛法
門,不是像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名號的這種法門,他是修四念處,就在這裡修四念處,就
創造一個新的生命,把原來這個生命壽命到了的時候就棄捨了,是這麼一個境界。但是我
們現在多數人辦不到了,所以佛慈悲,知道在這個時代信佛的人辦不到,不能學習這個法
門了,只好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這件事容易做,不像我們在這個世界難
,很多很多的因緣使令我們迷惑,使令我們顛倒,使令我們造了很多罪,到阿彌陀佛國沒
有這些事情。所以在那裡容易修行,所以念阿彌陀佛到那邊去,意思是這樣子。
我剛才提出這兩點,就是在這念佛的時候,心要一心不亂地念佛,又要多少地看開一點。
但是這兩點,前面還有一件事,就是願!你願生阿彌陀佛國這個願要堅強一點。苦惱的時
候,「我願生阿彌陀佛國」;有如意的事來,「先不要去,我在這裡也不錯」,這樣不可
以。一定、決定不變,有堅定的願,一心不亂地念佛,加上看開一點的智慧,那麼你將來
往生是有希望的。
文章出處: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teaching/kaishi_jingtu/434/audio/0
YouTube音頻:https://youtu.be/XTsyVrVirUg
==============================================================================
印順長老《成佛之道》偈頌
第一章 歸敬三寶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殺,欲天耽諸欲,獨梵依慢住,亦非歸依處。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智月朗秋空,禮佛兩足尊。
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悲願來濁世,禮佛釋迦文。
智圓悲無極,斷障無餘習,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別。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正法妙難思,善淨常安樂,依古仙人道,能入於涅槃。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至心修供養,時念諸勝利。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餘歸依,得樂得安隱。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